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利益协调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必然要求

文化利益协调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形态,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特质。江苏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又提出了建设“文化江苏”的发展目标,要求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全省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强文化利益协调,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

三、文化利益协调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必然要求

文化公平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享有文化资源的相同机会和权利,公平地占有社会的文化资源,相对均等地获得文化利益。目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加上文化发展本身就滞后于经济发展,使得社会成员之间占有文化财富的差异相当大。因此,实现文化公平必然要求加强文化利益协调,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利益产生于主体的需要,一个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某种需求,常常也是另外一个主体的需求,而要满足需求就必须占有这个客观对象,于是对同一客观对象产生需求的主体之间就必然要产生矛盾及竞争,所以说利益具有排他性。虽然同一层次的主体之间会产生利益冲突,但是在更高层次上是能够找到利益共同点的,因而利益是可以调节的,文化利益更是如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文化公平,必须坚持兼容并举、繁荣发展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利益协调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相互兼容、相互协调,在和谐当中共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充分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使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门类和各种文化要素得到繁荣发展;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6]

首先,文化利益协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文化投入,为文化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建设最终是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的,因为文化事业的很多硬件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都来源于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文化投入超出了财政承受力,就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果文化投入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泛的文化服务的能力也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日益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能够向社会成员分配的文化财富并不充裕,突出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地方的领导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文化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不成比例,由此造成文化设施落后、文化场所匮乏和文化产品供应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又影响到不同的社会群体公平占有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财富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为促进文化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其次,文化利益协调要根据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全面促进文化繁荣,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中国社会内部历来就存在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形态,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特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群体的构成呈现多样化和动态化的趋势,尽可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是体现文化公平的重要方面。全面促进文化繁荣,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是解决文化供应紧张、实现文化财富分配公平的基础条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必须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题材、体裁、风格、流派、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鼓励“多样化”创新,努力创作一大批优秀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杂技、曲艺、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产品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行规范的文化市场体系,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选择。

第三,文化利益协调要把文化资源分配向城乡基层群众倾斜,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目前,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城市中一些困难群体也很少有文化生活,进城务工农民更处于文化饥渴状态。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文化资源分配向基层倾斜。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把文化财富直接送到基层群众的手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改善服务,鼓励艺术院团、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下工厂、下农村,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在社区、村庄、工地、工厂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办图书室、阅报室、文娱活动室,组织文体活动、放电影、办展览等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发展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平民文化,加强和谐文化对基层群众的引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谦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江苏早在“九五”时期就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九五”、“十五”期间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江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江苏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又提出了建设“文化江苏”的发展目标,要求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更好地满足全省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强文化利益协调,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一是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江苏“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投入要达到“两个高于”,即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二是文化领域新增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村。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三是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新办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在所得税和营业税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民营文化企业从事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一定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