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社会主义“不甚了了”

对社会主义“不甚了了”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制定特别是在具体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生的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缺点和失误,用毛泽东的话说是因为对社会主义“不甚了了”。二是片面强调从精神上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而忽视物质利益的原则。另外,还应看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个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还“不甚了了”,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三、对社会主义“不甚了了”

在制定特别是在具体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发生的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缺点和失误,用毛泽东的话说是因为对社会主义“不甚了了”。“文化大革命”前,经济工作重要领导人薄一波在总结这个问题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三条表现:

一是不重视综合平衡。国民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这是一个不可违背的经济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计划手段,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在当时基本没有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在计划安排上努力做好综合平衡工作,是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但是,到了1958年,却把力求按综合平衡的要求办事当作消极平衡加以批判,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上,完全不提这一点,这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表现。没有综合平衡,就会为高指标、随便留缺口的主观随意性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比例必然严重失调。所谓多快好省、工农业并举等等,自然就难以实现。

二是片面强调从精神上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而忽视物质利益的原则。总路线提的“鼓足干劲”,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力争上游”,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两句话,基本上都是讲的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精神上激励人们的积极性,以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但是,仅仅有精神上的激励,不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不重视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经济机制把不同人的物质利益正确地结合、协调和发展起来,工作也是搞不好的。

三是没有合乎实际、合乎规律的具体的经济政策和合理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办法来保证,单靠鼓干劲、争上游,是很难全面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的,即使一时达到了,也是很难维持住的。当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突出了多、快,而未能把它同好、省有机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没有一定质量与效益的速度,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势必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最终也快不了,也不可能实现和保持高速度前进。

另外,还应看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个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问题。但在总路线的基本点中却完全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这也是一个缺点。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以后,全国各族人民确实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设热情十分高涨。这是很可贵的,没有这一条前提条件,任何事业都是不可能成功的。问题在于当时我们没有能够做到把群众的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原因在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还刚刚开始,经验还很不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远未认识,一些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左”的东西就很容易产生和滋长。毛泽东当时也已意识到了,说这条路线还不算完全形成,还要看几年。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一番挫折,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还“不甚了了”,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包含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的内容,都是可贵的,正是总路线的经验与教训,正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这20多年的经验与教训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