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反对世界大战,为争取世界和平而斗争

反对世界大战,为争取世界和平而斗争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恩格斯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146]面对欧洲上空的战争乌云,他始终号召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阶级要高举保卫和平的旗帜,反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世界的大战,为预防战争爆发、维护各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和平而斗争。

三、反对世界大战,为争取世界和平而斗争

19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日益显现,美国、德国等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则发展迟缓。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列强的殖民主义扩张和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益加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加紧扩充军备,煽动军国主义沙文主义,逐渐形成了德奥意与法俄两大军事集团相对峙的格局,使爆发规模空前的世界战争的危险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应如何树立对战争的正确态度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策略以捍卫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向前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恩格斯通过撰写《欧洲政局》、《波克罕“纪念一八○六至一八○七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欧洲能否裁军?》、《卡·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一书导言》、《德国的社会主义》、《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文章和与许多国家社会民主党主要领导人的通信,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消除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明确反对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

恩格斯认为,两大军事集团的逐渐形成、普鲁士军事制度的普遍推广以及疯狂的军备竞赛,决定了未来的战争不可能是局部战争,而必然是一场世界大战。“下一次战争,只要一爆发,就绝不会限于局部地区,它在头几个月里就会把大国——至少是大陆上的大国——都卷进去……由于现代的庞大的军队,以及战争对战败国将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种局部战争已不大可能了。”[136]恩格斯进一步预计了未来战争的规模和可怕后果。他认为,战争一旦爆发就“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候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大破坏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来并遍及整个大陆;到处是饥荒、瘟疫,军队和人民群众因极端困苦而普遍野蛮化”[137],“这将是一场闻所未闻的流血和浩劫,归根到底是前所未有的大伤元气”[138]。“如果战争一直打到底而没有发生内部动乱,那就会有欧洲二百年未发生过的衰竭。”[139]残酷的战争,会使交战各国耗资巨大,损失严重,给各国人民的利益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还会为资产阶级政府向无产阶级发起攻击和压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借口和机会,可能使无产阶级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通过长期合法斗争所取得的成果丧失,对革命运动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使革命倒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现在到处都在顺利前进,世界大战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不合时宜的——太晚或太早。”[140]“战争最初将在全欧洲范围内迫使我们的运动后退,在许多国家中甚至将把它彻底摧毁,并煽起沙文主义和民族仇恨”[141]。战争煽起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仇恨,会严重影响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团结,甚至导致国际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分裂。

因此,虽然归根到底反动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地位而挑起的“世界大战对我们也是有利的”[142],只能“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造成条件。……在悲剧结束时你们必将垮台,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是已经争得,就是终于不可避免”[143]。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和平的局面更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为了避免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空前未有的浩劫和灾难性后果,也是为了避免各国无产阶级通过长期合法斗争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保存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为此,恩格斯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他不断教导各国工人党,必须高举和平的旗帜,动员一切力量,积极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危险,力争阻止战争的爆发。1882年2月,恩格斯在致爱德华·伯恩施坦信中说:“难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发生战争吗?绝对不希望,甚至即使有二百个高贵的强盗式的部落会因此而毁灭。”[144]在1886年10月致保·拉法格的信中他进一步明确地“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因为付出这种代价的将不是我们。”[145]1893年6月底恩格斯在对英国《每日纪事报》记者的谈话中再次重申:“毫无疑问,我们将为和平而斗争。”[146]面对欧洲上空的战争乌云,他始终号召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阶级要高举保卫和平的旗帜,反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世界的大战,为预防战争爆发、维护各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和平而斗争。

(二)认清制约战争爆发、维持和平的有利因素

恩格斯看到,尽管当时各资本主义大国扩军备战日趋激烈,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但制约战争、维持和平的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当时国际局势以及各国内部情况的变化,恩格斯不断地考察制止战争爆发的可能因素,并进行了多次论述。例如,1890年1月他在致奥·倍倍尔的信中说:“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看来在今年和平是有保障的。这是由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使每一种新式武器、每一种新式火药等等,在任何一支军队还没有来得及采用之前就报废了;也是由于对目前要使用的大批的人力和巨大的破坏力怀有普遍的恐惧,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这种力量在实际上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于法国人使那个被俄国收买的布朗热遭到这样的惨败,从而消灭了复辟君主制的最后希望。但是……同共和国结盟在他们看来是极其靠不住的,而奥尔良王族则好得多。此外,格莱斯顿为其俄国朋友的利益在这里策动的反土耳其运动根本没有成功……沙皇老子只好暂时忍耐。不过,我们确是在装满炸药的地雷上生活,一点火星就能引起它爆炸。”[147]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制约战争爆发、维护和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战争后果的无法预料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

恩格斯在1890年写的《今后怎样呢?》中指出:“进行战争?发动战争将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一旦把战争发动起来,会有什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的。……要知道,目前之所以还能维持住和平,只是由于军事技术发生不断的革命,这种革命使任何人都不能认为自己已对战争做好准备,同时还由于对世界战争中的胜负完全无法估计普遍感到恐惧。”[148]恩格斯首先明确指出了战争后果的无法预料对战争爆发的制约作用。由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由联盟而导致的列强间彼此牵制,其结果就是“谁要是首先动手,谁就会挑起一场世界大战。而他们对于一场世界性的战火毕竟有些害怕,因为其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唯一的和平保障”[149]。另一方面,他对军事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辩证说明。一般情况下,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武器的威力空前增大,增加了战争的危险性,但由于军事技术空前迅速地发展,“技术每天都在无情地把一切东西、甚至是刚刚开始使用的东西当作已经无用的东西加以抛弃。它现在甚至在消除富有浪漫色彩的硝烟,从而赋予战斗以事先绝不能预见到的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进程”[150],结果就会出现欲交战各方总认为自己的战争准备还不足,而没有绝对制胜的把握就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情况,因而军事技术的发展反而变成了制约战争爆发的因素。所以,1893年5月11日,恩格斯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提出的关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问题时,曾明确表示:“我越是反复思索,就越不相信可能发生战争。在我们的时代,战争的结局是那样难于预料!军队被置于绝对无法估计的全新的条件下。”[151]

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力量均势

19世纪70年代起,列强的军备竞赛开始日趋激烈。各国都实行了普鲁士军事制度,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并在新的装备和技术兵器的应用上你追我赶,争相彼此超过。1874~1896年间,欧洲列强的军费开支大约平均增长50%以上,其中德国的防务开支上升79%,俄国上升75%,英、法、奥匈帝国分别增加47%、43%和21%。[152]列强疯狂的扩军备战增加了战争的危险,但同时军备竞赛的轮番上升也使双方的力量发展日益趋于平衡,而当军事威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并且敌对双方都具有这种能力,彼此的军事实力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的时候,结果就是谁也不可能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谁也不敢首先开火。恩格斯在1886年给倍倍尔的信中指出,德国、奥地利和土耳其十分强大,足以同俄法较量一番。如果意大利站在法国一边,英国将站在另一边保持均势。这种均势,使和平得以维持。德国与法国之间也在保持均衡,不论是德国要战胜法国,还是法国要战胜德国,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这一时期,对于法、德、俄及其他国家来说,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谁也没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均势起到了推迟战争的作用。“他们全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各自武装到了牙齿而彼此对峙着,但谁也不敢发动这场战争”[153],因为“至于结局如何,即谁将成为胜利者,这是不能预言的”[154]

3.各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种种矛盾导致彼此的联盟不稳固

尽管两大军事集团内部成员基于某些共同利益走到了一起,但无法消除它们之间诸多的利益差别和对立,因而其联盟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一有风吹草动,各国的立场就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甚至导致新的分化组合。因此,“由于执政者们的卑鄙,谁也说不上,战争爆发时力量会怎样组合——谁同谁联合,谁同谁打仗”[155]。“在世界大战中,这些大国将怎样互相结合或互相对抗,这也是难以预料的。”[156]资产阶级逐利忘义的本性决定了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会发生许多甚至在尔虞我诈的外交史册上也不曾有过的盟国之间相互背叛的行为。恩格斯认为,法俄同盟是不稳固的,“沙皇同政府更迭频繁的共和国之间不可能结成真正的同盟,这一点越来越清楚”[157]。1890年11月18日发生的在巴黎的沙皇秘密警察头目、俄国将军谢利韦尔斯托夫被波兰社会主义者斯·帕德列夫斯基刺杀以及帕德列夫斯基在法国方面帮助下逃走的事件,是对这一判断的极好注脚。这一事件“证明巴黎是俄国密探在国外的大本营,其密探活动和法兰西共和国为沙皇的可耻效劳是同俄国结盟的首要条件;再加上帕德列夫斯基的果敢行动又大大激起了法国人的传统情感;这一切使事态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法俄联盟还未足月和分娩就夭折了……这决不是因为法俄联盟今天似乎已不合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心意,而是因为彼得堡已经看出,这个联盟到关键时刻是靠不住的,因而也就一文不值。这对普遍和平极其有利。”[158]从1893年11月起到1895年1月,法国连续三届内阁的倒台和总统危机使“法俄同盟越来越软弱无力,因为俄国人原希望总统危机会导致君主制的恢复,但这种想法一再落空”[159]。德、奥、意的同盟同样脆弱,“三国同盟只是纸面上的东西;衰落的意大利已经退出,奥地利留下来只是由于害怕同俄国打仗——战争的费用要落在它身上;这些担心随着俄国不再能在它认为合适时就支使法国军队而逐渐消失;小威廉引起朋友们的厌恶甚于他的敌人”[160]。两大军事集团内部联盟的脆弱决定了“和平在我们看来仍是有保障的”[161]

4.企图发动战争的国家经济困难、政局动荡

由于大规模的“武装耗费了巨款”[162],再加上农业歉收等的影响,俄国、德国等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而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是难以支撑战争的,因此,经济困难对制止战争爆发起了一定制约作用,这在俄国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俄国……由于自己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情况而避免了多次失败的毁灭性后果,唯独这个官方俄国能够从这场可怕的战争中得到好处,并且正是它在朝这方面做。”[163]但是,财政上的极度困难和农业连年歉收导致的大饥荒,却使当时最有可能发动战争的俄国难以发动一场世界性大战。由于经济上长期落后和不断扩军备战,俄国财政一直很困难。早在1878年,俄国就已经到了“谁也不愿意借钱给这个从1870年至1875年在伦敦已经借了100075万法郎和正在威胁着欧洲和平的政府”[164]的地步。1891年的农业歉收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进一步破坏了俄国的生产力,对外发行公债又屡遭失败,迫使俄国的战争热大大地冷却下来了。恩格斯在致保·拉法格的信中说:“俄国已经发生饥荒;德国将在几个月后发生饥荒;其他国家的受害程度要轻些……这种情况可以保证我们在1892年春季以前有一个和平的局面。俄国在那个时候以前不会有所行动;因此,只要巴黎或柏林不干出难以置信的蠢事,战争是不会发生的。”[165]他认为,“对欧洲来说,这次危机暂时意味着和平。俄国的战争热将瘫痪若干年”[166]。因为“任何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于绝望才会发动战争。但是,即使要这样做也缺乏资金。在俄国,贵族靠借债度日,现在农民也靠借债度日,但是,首先靠借债维持的是国家本身。俄国在国外借了多少钱是众所周知的:超过40亿马克。它的国内债务有多少谁也不知道。……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状况,这个国家似乎用战争直接威胁着我们,但是实际上它甚至在绝望的情况下也无力发动战争,只要我们自己不这么愚蠢,而把为此所需要的钱投到它嘴里去的话。”[167]

这一时期各主要试图发动战争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所导致的政治动荡,同样对抑制战争爆发起了一定作用。例如,在俄国,虽然农奴制改革后沙皇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扩大了,成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但沙皇代表的封建残余力量与资产阶级自由派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1881年民意党人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成功,更使沙皇制度遭到了沉重打击。“为对抗革命因素而煽起的斯拉夫主义沙文主义,一天比一天增强,已经成为政府的危险”[168],而且“甚至连斯拉夫主义者也开始反对国内的政治制度”[169]。在德国,1888年成了“三皇之年”,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相继去世,毛奇辞职,俾斯麦同新皇帝威廉二世的不和及被迫辞职等更加剧了德国政局的动荡。这种“国家机器普遍紊乱的形势,对我们是会有利的。”[170]在法国,由于没有持久稳定的资产阶级大政党,资产阶级的“多党政治”导致政府更迭频繁,从1873~1890年的18年间,就先后更换了30多届内阁,平均每届政府执政时间只有6个多月。而“一旦法国内阁不稳,你会看到,沙皇将变得何等爱好和平,——当然,他不会停止在东方和中亚的掠夺行径。”[171]“议会中的所有这些动荡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法国政府不稳的局面再度出现,这是和平的新保证,因为沙皇是避讳同日益失去根基的巴黎政府携手发动战争的。”[172]因此,欧洲各强国自身的各种困难对抑制战争、保障和平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斗争

列强的积极扩军备战,给各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面对可能爆发的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各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坚决反对统治集团的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政策和战争准备。例如,尽管法德统治阶级由于亚尔萨斯—洛林问题存在着尖锐对立,但“对于法国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说来,并不存在亚尔萨斯问题。德国社会主义者清楚地知道,他们从来就反对的1871年的兼并,是俾斯麦反动的内外政策的支点。两国的社会主义者都同样关心维护和平,因为正是他们必须支付全部战费”[173]。“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不论他属于哪个民族,都不会希望现在的德国政府取得军事胜利,也不会希望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胜利,尤其不会希望沙皇取得胜利,因为沙皇取得胜利就等于欧洲被奴役。因此,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拥护和平。”[174]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反战斗争极大地牵制了列强的备战活动。

(三)大力开展消除战争危机、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

恩格斯不仅深入分析了制约世界大战爆发的各种因素,看到了维护和平的可能性,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战争危机、争取和平的途径与策略。

1.不断揭露抨击资产阶级列强的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通过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侵略扩张政策,暴露其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从而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事实真相,摆脱对统治阶级煽动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复仇主义、军国主义的盲目信从,不受蛊惑和蒙骗,最终使统治阶级的侵略扩张政策失去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一根基。早在1856年,马克思就通过写作《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揭露了沙俄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抨击了英国统治阶级支持俄国的反动对外政策。面对19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列强不断策划战争阴谋,意图挑起世界大战的计划,恩格斯同样把不断揭露战争策划者的阴谋作为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首要任务,通过大量文章对俄、德、法、奥等为争夺霸权和进行掠夺而策划的战争阴谋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对引导广大工人和劳动群众认清这些国家的侵略面目,积极投入反战斗争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1886年10月,恩格斯写下了《欧洲政局》一文,评述了当时欧洲的局势,指明了由于俄国的扩张野心导致的1885~1887年的巴尔干危机和德法两国沙文主义的抬头如何引发了严重的战争危机。恩格斯分析了欧洲列强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促使它们走向战争的深层原因。他指出,俄国当时的外交取得了全线的胜利,法、德不和,奥、土不和,意大利被俄国收买,英、法、土之间由于俄国劝诱英国占领埃及导致的长期不和等,都为俄国顺利实行自己在巴尔干的侵略计划创造了条件。俄国为了“转移人们对国内日益增长的社会和政治困难的注意”[175],避免革命爆发,“建议激动不安的人民去征服君士坦丁堡,‘解放’受土耳其人压迫的斯拉夫人,把他们联合成一个俄国领导下的大联邦”[176]。但是,尽管沙皇“拉拢了俾斯麦,击败了奥地利的反抗”[177],保加利亚摆脱俄国控制独立和反抗塞尔维亚侵犯的成功却打乱了沙皇的部署。由于奥地利同英国一道抵制俄国恢复控制保加利亚的努力,奥地利成为其在巴尔干的扩张的主要障碍,而“如果俄国政府直接干涉保加利亚,如果这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那末俄国和奥地利的利益公开敌对的时刻就会到来。那时就不可能是局部战争,而是全面战争了”[178]。若俄国一旦军事干预保加利亚,德国就非常害怕法国会趁机进攻德国,因此采取了加强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法国民族复仇主义者布朗热将军“需要战争来阻碍社会革命”[179]的叫嚷则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结果,“到处都已准备好战争”[180]。因此,恩格斯认为,策划战争既是欧洲列强争霸和侵略扩张的要求,更是以此镇压革命、巩固自己反动统治的需要。1890年应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恩格斯又写了《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通过回顾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俄国沙皇政府对外政策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了其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对欧洲革命的影响,着重揭露了沙皇的侵略扩张野心以及为此目的发动战争及进行战争威胁的嘴脸,揭示了霸权主义是世界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沙俄的霸权主义,指出沙俄“以解放这些民族的假面具来掩盖自己独霸世界的计划”,“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进行压迫,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俄国外交巧妙地蒙骗了欧洲的两大资产阶级党派”[181]。追求世界霸权是沙皇政权“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而“俄国沙皇政府要采取最后的决定性的步骤,要真正占领君士坦丁堡,就不能不进行胜负机会大致相等的世界战争”[182]。恩格斯还通过接受报刊采访、与各国工人政党领导人大量通信等方式,与各国工人政党一道,不断揭露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和战争图谋,向工人和劳动群众宣传保卫和平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顺利推进的必要性,对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反战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2.反对军国主义,主张裁军,限制军备竞赛

恩格斯认为,军国主义以及由此导致的军队扩张与军备竞赛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因此,反对军国主义、裁军与限制军备竞赛是制止战争、维持和平,减少人民负担的有效途径。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恩格斯就认识到了常备军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预言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取消常备军。普法战争后,尤其进入80年代以后,德、法间的尖锐矛盾使军国主义进一步兴起,俄国对巴尔干的吞并野心进一步增强,各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开始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常备军数量、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世界战争的危险日趋增大,恩格斯更加重视反对军国主义、削减军费和废除常备军对于保证和平的重要性。1887年2月在《给巴黎国际联谊节组织委员会的信》中,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在威胁着我们,痛恨战争而且具有唯一的共同的利益的法国和德国无产者将在这次战争中被迫互相残杀。这种形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军国主义,是在大陆各大国施行了普鲁士式的军事制度。这个制度被说成是武装全民以保卫本国领土和本国权利。这是撒谎。”[183]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常备军的实际使命是“时刻准备对外进行征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运动。……各国之间……为拥有一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军队而进行无休止的竞争……而这是非常花钱的。人民已经被军费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和平越来越变得几乎比战争更花钱,于是战争终于已经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而成了一种能够结束不堪忍受的状况的救世的危机。这就使各国的阴谋家,那些热衷于浑水摸鱼的家伙,得以把人民推向战争”[184]

恩格斯提出,应“废除普鲁士式的制度,代之以真正的国民军”[185]即“由人民自己组成的军队”[186]来消除战争的危险,并以此捍卫公民的政治自由。恩格斯不断呼吁、号召各国人民、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反对军备竞赛和裁减常备军的斗争,在他的指导下,各国工人党为推进裁军、限制军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第二国际也将反对军国主义和反对战争作为中心议题,在多次代表大会上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决议。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通过了关于废除常备军、实行全民武装的决议,1891年布鲁塞尔大会通过了关于工人阶级对待军国主义态度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有建立了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结束军国主义,奠定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19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逐渐形成和世界大战风险的日益增大,恩格斯更是积极主张裁军以制止战争爆发。1892年底,为支持德国社会民主党反对国会通过新的追加军事开支拨款、增加军队数目的军事法草案的斗争,恩格斯又写下了《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他认为,“常备军制度在整个欧洲已发展到极端,只要常备军不及时改组为以普通武装人民为基础的民兵,那末,不是这种制度使各国人民担负不起军费重担而在经济上破产,就是它必然导致一场毁灭性的大战”[187]。为此,恩格斯提出了通过国际协议逐步缩短服现役的期限、废除常备军而代之以人民武装形式的民兵制度、把军事训练的重心转移到对青年的教育上来等国际裁军的建议,以达到消除战争危机、减轻人民负担和为工人运动发展创造条件的目的。恩格斯认为:“裁军,从而保障和平,是可能的,它甚至是比较容易实现的。”[188]对于法国工人阶级制定裁军方案、为裁军而斗争,恩格斯同样进行了悉心的指导。正是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1893年8月第二国际苏黎世大会围绕着战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了责成各社会主义政党投票反对军事预算的决议和关于无产阶级政治策略的决议。尽管后来由于军国主义的进一步加强和欧洲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恩格斯提出的裁军方案和建议未能实现,但他的这一思想对和平的维护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3.积极消除战争隐患,维护和平

恩格斯认为,当时威胁欧洲的主要战争隐患首先是由于德国对亚尔萨斯和洛林的吞并而导致的法德极端对立。早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见道:“这一兼并会把法国抛进俄国的怀抱并对欧洲的和平造成经常的威胁。”[189]此后的事实证明,亚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国兼并“是在最近十七年中支配着整个欧洲政治的因素,这种兼并在目前不也是以战争威胁着我们这部分世界的全部危机的主要原因吗?”[190]正是由于战败和领土被兼并,法国统治者在国内煽起了沙文主义、复仇主义的狂热,并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以大肆鼓吹军事复仇主义的前陆军部长布朗热上台为标志达到了高潮。而这实际上是沙文主义掀起的所谓爱国狂热蒙蔽广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群众的结果,“布朗热主义是对于各政党在资产阶级沙文主义面前表现怯懦的一种公正的应有的惩罚”[191]。为此,他告诫法国工人党要注意布朗热的危险性,“布朗热就是战争,这几乎是绝对准确的”[192]。面对德国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这一非正义行为导致的威胁和平的恶果,恩格斯主张“消除这一事实,和平就有保证!”[193]为此,首先要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公正解决亚尔萨斯和洛林问题,“让亚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有可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或者重新并入法国,或者留在德国,或者并入瑞士,或者成为独立的国家”[194]。其次,要维护欧洲的和平局面,还要不断揭露和坚决反对法国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这种沙文主义不遭到打击,而且是彻底的打击,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和平就不可能。”[195]

威胁欧洲和平的另一主要战争隐患是沙皇俄国企图吞并巴尔干半岛和称霸世界的野心,而这源于俄国的沙皇制度及其外交政策。由于巴尔干半岛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它成为俄国对外扩张的争夺的焦点和敏感的地区,沙俄一直把争夺近东和巴尔干的霸权作为实现它世界霸权的头等战略目标。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列强纷纷扩充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巴尔干半岛问题更为复杂了,由于它已为英、奥等国共同控制,于是,俄国向这一地区扩张,战争就必然要发生。要消除这一战争隐患,最根本的就是通过社会革命推翻沙皇制度。恩格斯指出,“只有当在俄国发生这样一种转变,使俄国人民能够永远结束自己沙皇的传统的侵略政策,抛弃世界霸权的幻想,而关心自己本身在国内的受到极严重威胁的切身利益时,这种世界战争的全部危险才会消失”[196]。一旦沙皇这个全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后堡垒垮台,整个欧洲的风向就会完全改变。“到那时,俄国人民由于要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就会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干夺取君士坦丁堡、印度和世界霸权那样的儿戏了。”[197]恩格斯认为,“俄国的革命一定会使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失去它的最有力的堡垒,失去它的强大的后备军,从而也一定会给西方的政治运动一个新的有力的推动,并且为它创造无比顺利的斗争条件”[198]

4.无产阶级政党应制定共同的国际政策,为争取和平而联合行动

恩格斯认为,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是拥护和平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不论他属于哪个民族,都不会希望现在的德国政府取得军事胜利,也不希望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胜利,尤其不会希望沙皇取得胜利,因为沙皇取得胜利就等于欧洲被奴役。”[199]而为了实现制止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致,“有必要制定共同的国际政策,至少对于欧洲的党是这样”[200]。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加强工人阶级国际主义的团结和谅解,采取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动,共同揭露批判和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侵略扩张政策和行径,坚决反对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才能使各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团结在和平的旗帜下,更有效地遏制战争因素的增长和消除战争危机。反之,若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搞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则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造成危害。针对当时欧洲一些工人政党内部在如何对待战争问题上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如以荷兰社会主义者纽文胡斯为代表的半无政府主义者企图借助国际总罢工来防止战争的冒险主义倾向、德国党和法国党某些领导人自觉不自觉的沙文主义倾向,恩格斯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了批评和斗争,对统一各国工人党的认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政党面对任何严峻复杂的局势都应敢于并善于为工人运动的全局利益而战,决不让无产阶级政党及社会主义者去支持、参加非正义的战争。各国工人政党在战争之前,要采用一切手段制止战争、争取和平。对于本国统治阶级发动的非正义战争,要号召全体人民反战、示威、游行,尽一切力量去制止战争。但与此同时,无产阶级也要做两手准备以应对战争的爆发。恩格斯认为,一旦战争爆发,首先,无产阶级应善于利用战争所造成的危机壮大革命力量,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去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从根本上铲除战争祸根。“如果战争爆发,战败者就有可能和有责任进行革命——事情就是如此。”[201]因为战争可能成为革命的催化剂,资产阶级政府发动的非正义的战争有可能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发生危机,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造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好形势。一旦出现了这种形势,无产阶级要善于发动人民群众,壮大革命力量,通过武装斗争或和平途径夺取政权,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真正实现和平的国际原则开辟道路。其次,无产阶级应具体分析交战双方国家的状况,根据战争的不同性质来决定自己对待不同战争的态度,采取正确的策略,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利益统一起来。例如,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争夺殖民地、夺取霸权的战争,“绝不能同情交战的任何一方——相反,只能希望它们统统垮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202]。再如,对于“站在国际工人运动的最前列、最光荣、最重要的岗位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来说,“为了欧洲革命的利益,他们必须坚守所有已经占领的阵地,不向内外敌人投降。而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同俄国及其所有同盟者——不管这些同盟者是谁——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如果法兰西共和国为全俄罗斯沙皇和君主陛下效劳,那末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就得同它作战,尽管令人遗憾,还是要作战。……一场有俄国人和法国人侵入德国的战争,对德国来说将是生死攸关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德国为了保证自己民族的生存必须采取最革命的手段”[203]

马克思、恩格斯在和平条件与和平实现方面的理论主张,对动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反对资产阶级的反动内外政策,努力争取现实和平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变革资产阶级旧社会,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真正的永久和平明确了方向。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7~75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4~75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0~73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9~760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7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82年,第322~32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4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6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3~514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63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4~195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0~261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74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29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30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61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0~311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92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110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81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5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01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19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57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0~361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3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8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48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48~649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15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3~364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62~163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81页。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1~403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8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53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48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9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25~626页。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6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0页。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9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1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2页。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04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3~174页。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5~516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517页。

[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4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3页。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91页。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3页。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2页。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66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3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96页。

[1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0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85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85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86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85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89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99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04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84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16页。

[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0页。

[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0~271页。

[1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8页。

[1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8页。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41页。

[1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06~707页。

[1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48页。

[1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121]“阿拉巴玛号”争端在1872年通过仲裁,由英国向美国赔偿损失1550万元而最终了结。

[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17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4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3页。

[125]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89页。

[126][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85页。

[127][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8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页。

[1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9页。

[1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9页。

[1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1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7页。

[1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134][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页。

[1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1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7页。

[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1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81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1页。

[1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92页。

[1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14~515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92页。

[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2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78页。

[1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53页。

[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4页。

[1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46页。

[1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0页。

[1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14~615页。

[1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44页。

[1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27页。

[152]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1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4页。

[1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13页。

[1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2页。

[1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14页。

[1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91页。

[1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页。

[1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2页。

[1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2页。

[1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2页。

[1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0页。

[1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6页。

[1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0页。

[1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6页。

[1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03页。

[1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8页。

[1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8页。

[1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91页。

[1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9页。

[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2页。

[1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5页。

[1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4页。

[1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8页。

[1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57页。

[1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57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1页。

[1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1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3页。

[1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4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6页。

[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9页。

[1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3页。

[1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4页。

[1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4页。

[1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4页。

[1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5页。

[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7页。

[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4页。

[1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11页。

[1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5页。

[1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15页。

[1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11页。

[1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4~635页。

[1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2页。

[1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3~54页。

[1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2页。

[1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06页。

[1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8页。

[2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页。

[2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4页。

[2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6页。

[2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