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现代转型

人的现代转型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现代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总是表现出明晰的主体性特点,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主体势,即表现出一种自主的、能动的状态和趋势。[9]这就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就国内外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而言,人们普遍关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理论建设,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问题研究较为缺乏。其三,马克思主义在某些范围内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二) 人的现代转型

全球化是和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代表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整体变迁过程,涵盖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人的发展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随着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人的现代化问题也日益尖锐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在人的现代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就的英格尔斯说过:“无论一个国家引入多么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与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实施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6]

人的现代化从最一般的含义上说,就是近代以来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的指向就是人的现代性,也可称为人的现代化素质(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特殊品质),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概言之,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理想崇高、协作意识、竞争和创新精神等。我们认为,人的现代化的品性可集中体现在现代人的主体性彰显上。

有学者认为,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等”。[7]这是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角度来论述的。我们认为,人作为主体,既要有主体性意识,还要有主体能力。因为只有主体性意识而没有主体能力,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在终极的意义上发挥出主体作用的。诚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一书所指出的,“所谓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们自觉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定和制约,能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人的特性,这种特性不是科学技术赋予的,而是一定意识形态所赋予的”[8]。就主体意识而言,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人的主体意识愈强烈,对自身认识愈深刻,在追求目标产生行为时就愈自觉,且更富有创造性。就主体能力而言,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推动其才能发展,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主体能力愈强,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产生能动作用,发展自己。只有在主体能力的推动下,个人才能发挥自主、自立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自我主宰,充分实现自我,从而摆脱过分依赖组织、个人的传统。由于现代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总是表现出明晰的主体性特点,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主体势,即表现出一种自主的、能动的状态和趋势。[9]这就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

就国内外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而言,人们普遍关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理论建设,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问题研究较为缺乏。就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现今国外兴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新动向主要表现在[10]:其一,社会主义问题被提到首位。这种动向集中地表现在不同思想政治倾向的左翼群体的几本文集中。1990年,美国每月评论社出版了由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塔勃主编的反映共产党人和传统左派观点的《从左派的观点看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一是对1989年事件的反应;二是社会主义和世界体系;三是对共产主义国家中变化的反应;四是来自第三世界的反应;五是美国和社会主义的未来。1991年,英国新左派评论社出版了由《新左派评论》主编勃腊克蓬编的反映企图在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之外走第三条道路的西方“新左派”观点的《倒塌之后——共产主义的失败和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该书围绕着六个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是主张把共产主义的崛起和覆灭放在20世纪历史的脉络之中;二是剖析苏东剧变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三是研究东欧剧变以后的状况;四是寻找替代模式;五是论述社会主义运动和生态、女权等新社会运动的关系;六是论述第三世界反资本主义的斗争。第三本文集是在1990—1991年发表的主要反映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人观点的《未来的社会主义》。其观点在于:一是苏东剧变的性质和原因;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三是用苏东剧变论证社会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四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其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思考。越南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在1996年出版《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问题》一书,提出和讨论了四个理论问题:一是关于越南越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二是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有效性问题;三是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论是否仍有价值的问题;四是苏东剧变是否改变了时代的性质的问题。法国共产党全国书记罗贝尔·于在1995年11月出版的《共产主义的变动》一书中,提出了“新共产主义”和“法国式的新发展方式”。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1995年1月22日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俄共纲领,采用了当代西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几种理论:一是生态学理论;二是消费社会论;三是劳资矛盾由国内转到国际论。其三,马克思主义在某些范围内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这突出地表现在俄国、法国、美国、英国举行的几次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型会议上。一般而言,西方知识界和众多学者从学术观点角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找思想的武器,还没有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郑永廷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朱兆中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杨海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郭文亮的《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就意识形态的内涵、本质、特征、社会功能、发展历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历史、当代的发展和生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学者揭示了意识形态接受的重要性,认为“意识形态如果不能为群众所理解、接受,也就是阶级的基本观点、原则、理想没有为广大群众所认同,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干瘪的教条,这个阶级或集团就会逐渐失去广大群众的支持,只能无可奈何地在政治舞台上走下坡路。如果意识形态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将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阶级或集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执政的阶级或集团会有一个使意识形态为群众所接受的重要任务”[11]。这些都对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启示,但是这些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的问题、如何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性等问题缺乏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