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生无处不青山

人生无处不青山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姓是韶山冲的大姓,占到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修葺,毛泽东的弟媳妇王淑兰挨家挨户找回了原来的家具和农具,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母亲往往成为毛泽东与父亲发生冲突时的调和者。毛泽东的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这一切导致毛泽东走出韶山去寻求更多的现代知识。

1.出乡关:人生无处不青山

以“出乡关”作为标题,是因为毛泽东要成就一生的事业,注定要走出韶山冲。

韶山在衡山山脉的西北边缘,突起于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的丘陵地带,自西向东逶迤而来,形成一条十里长冲。随着山的走势,又形成许多个走向不一的小山冲。《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354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据传,舜帝的这次音乐盛会,不仅感召了远近的民众,而且还吸引了山中的麒麟前来共舞,天上的凤凰一起歌唱。孔子后来赞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乐成九韶,音至凤至”也就成了千古佳话。

毛姓是韶山冲的大姓,占到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但韶山并非毛家世代祖居,毛氏祖宗迁韶,从其鼻祖毛太华算起,至今不过600余年的时间。从第一代至第六代,韶山毛家没有固定谱系,乾隆二年第一次修族谱和光绪七年再修族谱时,制订了从第七代开始的固定谱系,合起来恰成一首五律:“六显荣朝仕,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从第一代毛太华算起,毛泽东是韶山毛氏的第二十代子孙。

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与兄弟分家后,从原来居住的韶峰脚下的东茅塘搬到上屋场来,就是现在的“毛泽东故居”。最初只有5间半草屋,屋顶全是用稻草盖成的,到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时,屋顶盖上了瓦,并建成13间房屋,形成了现在的格局。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出生在韶山冲的这家普通的农民家庭里。

img2

韶山毛泽东故居

无论是毛恩普还是毛顺生都无法预料的是,这间乡村民居,将成为一所圣堂,被后人瞻仰。1929年4月,国民政府曾没收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和家产,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遭到了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修葺,毛泽东的弟媳妇王淑兰挨家挨户找回了原来的家具和农具,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原貌。1950年,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看到的“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是1983年4月2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题写的。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大部分成员都来过韶山,参观过这间民居。“文革”时期,这里迎来了参观高峰,现在这里的人流仍然很多。每年毛泽东诞辰的12月26日和他去世的9月9日,这里会放上三天三夜的鞭炮,地上的纸屑有一尺多厚。董必武聂荣臻1959年3月到韶山参观后的留言是:“鲁之尼山,粤之翠亨。以拟韶山,差可比伦。”将韶山与孔子、孙中山的故里相提并论。先是故乡给予了伟人生命,后是伟人给故乡增添了光辉,甚至使之成为圣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并不多见。

故乡是人们理解世界的最初出发点,到过韶山的人,往往会联想起这一片秀丽山川与一代伟人之间的关系。吴玉章1961年12月到韶山参观,在留言簿上写了两句话:“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故乡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人们最直接的经验正是韶山淳朴勤劳的乡风,强悍而善良的民风,加上毛顺生倔强而严厉的家风,陶冶了少年毛泽东勇猛坚强的俊秀资质

毛顺生精明能干,性格倔强,又有悭吝自私的一面。毛泽东反感父亲的暴躁、自私,却又继承了父亲的倔强个性,因此与父亲常有冲突。后来毛泽东用政治术语分析他家的形势。他说,他家分成两“党”。一党是他的父亲,是“执政党”,而毛泽东和他的母亲、弟弟,有时包括雇工在内组成“反对党”。但在这个“反对党”的“联合战线”内也有意见分歧,他的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反对直接打击“执政党”的企图或公开的感情流露。母亲往往成为毛泽东与父亲发生冲突时的调和者。终其一生,毛泽东一直没有认同毛顺生的做法,他75岁时曾对一些红卫兵说,如果父亲还活着的话,也要坐“喷气式”。

毛泽东的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娘家在湘乡唐家圫,今属韶山市大坪乡,与韶山冲只隔一座云盘山,相距10多里路。毛泽东的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文家自认是文天祥的后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文家子孙都必须背得出文天祥的《正气歌》。后来有人向毛泽东问起此事,毛泽东说,我是文家的外甥,《正气歌》也能倒背如流。文七妹勤劳俭朴,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富有同情心。毛泽东敬仰母亲身上的这些优良品质,对母亲有很深的感情。母亲去世后,他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的影响力,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img3

1919年春,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img4

1919年10月,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img5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920年1月因伤寒病去世,终年52岁

img6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1919年10月病逝,终年52岁

img7

南岸私塾

1902年,父母把毛泽东接回韶山入私塾读书。16岁前,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余时间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读书,毛泽东后来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私塾教育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

少年时的毛泽东曾读了不少孔孟之书,同时对《水浒》、《三国演义》等旧小说有浓厚的兴趣。1910年,毛泽东在旧小说里关注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也发生了。这年4月,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这场有20多万人参加的暴动最后被镇压,几天内被杀的有1000多人,被杀者的头颅高高挂在城门外示众。几个卖兰花豆的小贩把饥民暴动的消息传到了韶山,毛泽东听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整个一生。”

这一时期对毛泽东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呼吁社会改良,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君主立宪制。这对于从未读过新书的毛泽东来说,真正是耳目一新。后来他与埃德加·斯诺说:“《盛世危言》激起了我重新学习的欲望。”

他还接触到一本谈到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30年后毛泽东回忆说:“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头一句话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中国台湾的经过,谈到了缅甸、越南等地的主权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切导致毛泽东走出韶山去寻求更多的现代知识。

但到1910年秋天前,毛泽东足迹所及仍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圫,父亲给他安排的前程是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13岁的时候,毛泽东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开始强烈起来,他在老师毛宇居的命题诗《咏井》中说: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不想成为井里之鱼的毛泽东,最初想到的是离开韶山去县城,他以为县城就在某处的一个山谷里面。漂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找到了他,他才知道这次离家出走,不过是绕来绕去兜圈子罢了,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8里。外面世界的吸引力,使毛泽东最初并不反对去湘潭学徒。但就在这个时候,表哥文运昌告诉他,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讲授新学。对新学已有所接触的毛泽东听了很动心,决心进这所学校。

曾国藩就是湘乡人。由于出了个曾国藩,湘乡在全国名声赫赫。1880年,湘乡士绅许时遂、黄光达等十余人,因本地学子求学不便,发起集资筹建东山书院,1905年书院改建为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是按照现代学校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的。当时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图画、音乐等。学校以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教学内容新著称于时,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子。除毛泽东外,肖子升曾就读于1班,肖三就读于2班,柳宗陶就读于4班,易礼容就读于7班,陈赓和杨幼麟就读于9班,毛泽覃就读于10班,谭政就读于16班。国民革命时期,湘乡的农民运动是闻名全国的,领导这一运动的骨干,大多数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校友。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而且受到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眼界大开,萌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后来他说过:“我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教育”,“我在这个学堂有了不少进步”。

但毛顺生执意要毛泽东去湘潭的那家米店去学做生意。为此毛泽东先后请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文季范劝说父亲。经大家的劝说,毛顺生觉得进洋学堂也许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就同意了。

1910年秋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一头是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件长袍,两条床单和一顶蚊帐,另一头是装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筐子,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冲。临行之前,他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img8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湘乡。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井冈山。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到了西柏坡。当他1949年又一次来到北京时,他和他的战友们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