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刍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刍论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首要目的,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还是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根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必须坚持理论支撑原则和内化外化原则。单靠个体纯粹的内在思想矛盾运动,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识由片面、肤浅走向系统、深入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刍论

阮 博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指将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首要目的,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还是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根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必须坚持理论支撑原则和内化外化原则。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内化 功能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对价值哲学问题开始了久违的大胆的探索。随着我国价值哲学的系统深入研究所带来的渗透和辐射效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经过10多年来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和大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不断走向系统、深入和科学,一系列高水平、学术含量厚重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更科学的水平。“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经济价值的凸现,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有所抬头。”(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化、科学化与现实中许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淡化、模糊化形成鲜明的比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仅仅停留于社会认识层面和学术研究领域,没有真正地、普遍地内化为人们的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准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问题无疑就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内涵解读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2)简要地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和意义。

“内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他在《道德教育论》中给内化下了个定义:“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对内化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邱伟光、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内化概念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4)可见,“内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转化的过程,即社会意识形态移植于个体思想意识的过程。

“内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主体性。内化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通过理性思考后做出的自觉选择。第二,实践性。内化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效果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第三,中介性。内化是连结个人和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纽带。第四,复杂性。内化不仅需要个体内部知、情、意、信、行的协调和配合,而且还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指个体自觉认同、自主接受和自愿吸收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将之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过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个体自觉、自主和自愿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和意义进行理性认知和科学觉解的基础上作出的思想决定和行为选择,个体主体性非常明显。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实现必须以社会提供的一些条件为前提,即社会必须为个体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一个“文本”和“平台”。单靠个体纯粹的内在思想矛盾运动,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由外在的社会层面向内在的个体思想意识层面移植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认同、接受和吸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过程,即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相符合、相一致和相契合的过程。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是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识由片面、肤浅走向系统、深入的过程。一般来说,原先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是低水平的,往往局限于某个方面,拘泥于某个层次。通过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移植,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和更加科学化。这是因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依据的,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基本上代表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解和认识的最高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功能定位

(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首要目的

社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其目的并不是研究本身。如果人们经过艰苦探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后,只是把它握在自己手里,一不把它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掌握所获得的成果,二不把它用来解决任何思想矛盾和问题,那么,这种研究是很狭隘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实际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促成其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帮助人们普遍地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即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要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从而有效地指导、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全面而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作用。”(5)

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才能实现。这是因为,个体意识是每个个体从自己所处地位出发、依据个人经历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因而难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也是如此,一般带有严重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成分在其中,与社会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有较大差距。所有,个体只有不断地内化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才能使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更为科学。所谓更为科学,就是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主流看法更为符合、更为契合和更为一致。因为只有这样,个体才能积极适应社会,努力融入社会和主动参与社会,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平台。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首要的目的是促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化,以普遍形成人们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然后才能实现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终极目的。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和效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情景等。但是这些因素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起核心、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6)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作用的发挥,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功能和意义的认知程度和理解水平,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他们身上的内化程度直接相关。

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价值观点、价值理论是否正确以及正确程度,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事业的信念、安心和热爱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钻研、掌握程度”(7),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直接规定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系以及直接制约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兴趣,从而直接决定着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程度。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与否以及程度如何、效果怎样,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内容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结果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关键环节。

(三)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根本手段

党的历史上,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曾经有过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偏颇和失误,主要表现为:

一是片面强调社会价值,轻视个体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人格塑造等个体价值则置之不理、置若罔闻。

二是片面强调政治价值,轻视其他方面的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社会政治统治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的价值,如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基本上被掩盖和遮蔽。

三是片面强调理想价值,轻视现实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要高谈崇高理想,漠视、忽视甚至鄙视其对人们现实的利益追求,常常“谈利色变”。

虽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偏颇和失误现在基本上已经在理论上被纠正,但受历史惯性和思维惯性的影响,以片面社会性、泛政治性和空洞理想性为基本特征的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仍然深刻地印在许多人的心中。

要想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的异化的形象,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的真实的形象,最根本的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使人们普遍地树立起现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因为,人们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一旦树立,人们就会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既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人们也就会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培养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等政治价值,又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播繁荣科学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意识等价值;人们也就会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把高尚精神价值追求与正当功利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只要人们普遍地意识到这些内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形象在人们的心中自然就重新确立起来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要想顺利实现,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理论支撑原则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8)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事半功倍和积极有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也是如此,也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探索的最新成果的指导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代表了迄今为止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最高水平,它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又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既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彰显,而又不盲目夸大、过分拨高。可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合理的恰当的准确定位。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必须自觉地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为支撑和指导。否则,要么出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盲目夸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倾向;要么出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随意贬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错误倾向;要么出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单一化、平面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泛社会化的错误倾向。这些错误倾向的出现都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初衷,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蒙上失败的阴影。

(二)内化外化原则

内化和外化是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性质和阶段的一对范畴,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环节、两个阶段。由于理论研究的必要,可以将二者分开来进行探讨,以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某一个方面(内化或外化)。现实中,二者是不能割裂的。内化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即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外化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即将个体的思想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并变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和外化是内在一致、相互同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外化是内化的必然结果和最终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也只是第一次飞跃,即将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次飞跃主要解决的是认知矛盾。认知矛盾解决后,还要解决知行矛盾,即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实现第二次飞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上的,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接受和重视的态度和习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无比的热爱,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播撒思想政治教育的火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上,就是教育对象主动配合教育者,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外化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踊跃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上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外化,才能真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效果,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目的。

【作者简介】 阮 博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 浙江 杭州 310028

【注释】

(1)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6.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2.

(3)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0.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76.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4.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

(8)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9—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