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向行动的美学

走向行动的美学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种是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生路在于,进一步深入、全面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精神、命题、范畴、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美学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并别开自己的新生面。不过,中国当代美学,其主体毕竟不应该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今译本和当代版。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式的比较好的美学论著,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造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值得重视的模式。

走向行动的美学

邢煦寰

进入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出现了世所罕见的生机与活力。真所谓气象万千、情景无限。然而,在美学学科领域,却似乎出现了从“美学热”变“美学冷”、从“轰动”到“冷落”的局面。有的人用“尴尬”、有的人用“滞后”、有的人用“徘徊不前”、有的人甚至用“走入困境”……来形容这一局面的特点。

于是,人们纷纷为这一局面找出路、开药方。不论采取何种话语形式,提倡走何种路子,质直地说,不外乎以下几种主张:第一种是认为,只有大量地“引进”或“汲取”外国、主要是西方的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与西方近、现、当代美学“接轨”,方能使中国当代美学走出现在的“低谷”或“困境”,从而出现新生面。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主要是阐述和介绍西方美学观点的论著,其中的确有一些很好的译著或论著,使人耳目一新、眼界顿开,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显然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然而,如果说这些论著就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主体和代表,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其中所叙,大都是西方或古典美学、或近现代美学、或当代与后现代美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反映中国当代的审美和艺术实际。第二种是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生路在于,进一步深入、全面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精神、命题、范畴、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美学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并别开自己的新生面。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也出现了一些集中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精神、命题、范畴、概念和方法的很好的论著,应该说对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也很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过,中国当代美学,其主体毕竟不应该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今译本和当代版。而且,中国当代美学,主要应该从当代汲取诗情与生命力,而不是从古代。第三种主张,是在综合前两种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既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汲取和借鉴,也离不开对我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吸收;应该是西方美学中合理的、为我所用的东西与我国传统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的有机统一。这显然是一种比较全面、也容易被人接受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式的比较好的美学论著,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造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值得重视的模式。当然,其中也免不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种被人笑称为“拼盘儿”式的作法,即:在一本论著中,既有西方美学的一些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两方面应有尽有、并列平叙。但就是很少论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第四种主张,是近些年来在部分美学研究者中提出并付诸实施的一种观点,即认为,应当从文化学角度寻求美学的新发展,审美文化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突破口。于是有相当多的美学工作者开始了审美文化研究,并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论著。应该说这种研究开扩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看到了美学研究对象应与时俱进这一点,也有益于美学走出纯粹的抽象思辨、走向生活,是有意义的。然而,其中有些论著,大都是对西方有关论著的一种编述,较少联系中国的审美文化实际,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等等。

以上四种主张,各有优长、自有价值,也各有偏颇与不足,已如上述,兹不赘述。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它们都存在着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都仅仅从美学本身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的传承、汲取、移用和融汇等方面寻求中国当代美学的新生路;而在很大程度上却忽略了当代社会、审美和艺术实践对美学发展与革新的根本基础作用和原动作用。本来,理论来源于实践、美学理论来源于社会艺术审美实践;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或一种美学理论的革新和衍变,都首先是适应了一定社会新的艺术审美实践的需要,是对一定社会艺术审美实践新的变化的概括和升华;而不单纯是对某种已有美学理论和方法的简单挪用和汲取。这早已是被大量中外美学史实反复证明了的常识。比如西方古代哲学美学向近现代科学美学的递变,看似仅仅是一种美学方法的变换——从哲学思辨转变为科学实验,然而,实际上这首先根本上是对西方已经产生、发展的近、现代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需要的一种理论反映和概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没有现代审美实践,就不会有克罗齐的“形相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说……等等。再比如,中国古典美学向近现代美学的转变,看似仅仅是汲取和移用了一些西方美学的理论、观念、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例如梁启超的引入了西方小说观念的“小说革命”理论,王国维的运用西方美学悲剧观念的“红楼梦评论”,早期鲁迅的以西方进化论为基础、汲取了尼采强力意志、个性自由思想的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接受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方法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实际上无不首先奠基于中国或封建思想的统治已经动摇、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的近现代思想文化运动和思潮中、或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和建设中、或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思想文化建设实践中。没有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实践的现实要求和基础,不反映和概括当时社会艺术审美实践的新变化或新的社会艺术审美实践,当时对西方美学观点的引入、汲取、并形成产生一定影响的具有新质的美学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方法的接受和运用并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现当代美学理论,都是不可能的。质言之,要推动和促进中国当代美学的革新、丰富、发展和繁荣,最根本的途径只能是,进一步在更深更广更大程度上实行美学研究与中国空前发展繁荣、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文化科学、艺术审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地、脚踏实地地、深入科学地研究、总结、概括和升华中国当代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和审美文化实践经验。这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根本出路和惟一生路。当然,在这一根本基础上,也必须更广阔精深地学习、研究、继承、汲取和借鉴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美学成果,这是建构和发展中国当代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可缺少的必要和重要条件。因此,我们美学工作者,如果不深入生活、不联系实际,不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审美实践,只一味地呆在书斋里钻书本,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静态研究,是不可能别开我国当代美学的新生路的。作为一名美学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和自己的一些同行朋友们的优长与不足。我们整天或忙于课堂教学,或沉潜于书斋研究,很少深入社会现实,更不进行艺术审美实践。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了解、鉴赏和评论,也只停留在一般美学和艺术教科书用以举例的那些经典例证的范围内。有些人几乎不读文学,很少看戏看电影,常年不去音乐会和美术馆,不知道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哪些新作品、新创造、新问题、新的审美“时尚”和潮流,更不要说对我国当代艺术审美文化实践包括对一些“大众文化”现象和“大众审美趣味”进行研究、评论和解读了!且不说个人爱好如何,这样的“慎独”与“出世”,显然无益于我们的美学研究,更遑论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引向新的生路了!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H·G·布洛克著《美学新解》一书的“译者前言”曾写道:“如果多数现代人都认为,杜夏拿到展览厅展出的小便器,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作为一个美学家,就应该对这种看法作出说明,如果拒不回答或不能回答,就已经失去了作为美学家的资格”。受这一段话的启发,我们同样有理由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文章、艺术作品已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或讨论,某些审美爱好和趣昧已经形成了某种时尚或潮流,作为美学工作者,就应该对之作出说明和评论,帮助或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情趣的形成。如果不能回答甚至浑然不知,就失去了作为一名美学工作者的资格。我以为这是我们美学和艺术研究工作者应有的、起码的自觉和责任

为了负起这一责任、增强这种自觉性,与广大美学同行共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当代美学研究的上述弊病,使我国的当代美学研究真正走上新生路、别开新生面,我们再一次重申“走向行动的美学”的命题,呼吁广大美学研究同行,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美学研究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行动,在与当代社会艺术审美实际的紧密结合中,步入新的发展和繁荣。“走向行动的美学”,就是静态美学理论的动态具体运用,是运用中的美学形态。究其内涵,就是运用美学理论于评说历史、观照现实、鉴赏艺术、注重塑人、进入教育、诠释理论、乃至美学本身的构建。借用19世纪俄国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名言来说,即:“运动着的美学”,或译作“行动中的美学”。他的原话是:“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虽然这里的“批评”主要是指文艺批评,但“批评”的对象和范围,随着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却无限地丰富和扩大了。在别林斯基活动的19世纪,美学主要沿用了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的观点,美学面对和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艺术;时至今日,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艺术,而且包括广大的社会生活、历史现实、自然人文、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领域乃至如鲍列夫在《美学》中所讲“从一定的角度上所研究的整个世界”。也正是从这一角度,鲍列夫认为:“美学,是关于受历史所决定的全人类价值的本质的科学,是关于对这种价值的创造、欣赏、评价和掌握的科学。”因此,作为“运动着的美学”或“行动中的美学”或我们所说的“走向行动的美学”的“批评”,就必然从单一的“文艺批评”,现实地发展为对“整个世界”的“全人类价值”的“创造、欣赏、评价和掌握的科学”。诚然,现在西方又出现了一种美学的艺术哲学化的趋向,即把艺术研究放在美学的中心,淡化美(审美)的研究,主张艺术的非艺术、非审美性质,这一点显然违背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我们无法苟同的;然而,它又提倡所谓走向过程的美学,强调艺术行动化、生活化、贴近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这一点上,又与我们提倡的“走向行动的美学”有些许一致之处,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即使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西方当代美学,当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也无法脱离走向行动、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这一条基本途径。

具体言之,“走向行动的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和方向:

1.运用美学评说历史。主要是用美学的视角与方法评说整体历史发展中的艺术和审美。就是对艺术史与审美史进行动态的美学研究。要旨在于体味和把握“情感时间”、“活的时间”。就是感受、认识、领略和发现那些不朽艺术品的永恒价值生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要感同身受地去咀嚼、体味、体验和神游那不断积淀和永恒存在于人们心理中的“情感时间”;主动接受、积极转承和最大程度地汲取这影响、推撞和促使人们有选择地创造艺术史和审美史的“活的时间”。这是整个艺术学与美学研究的基础,是辩证地、发展地、动态地认识、体验、研究和诠释人类艺术和审美特征和规律的基本途径与前提。正像没有历史的现实是不存在的一样,没有艺术和审美史的艺术和审美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惟其如此,从事美学研究的人,必须同时研究艺术和审美史,以期在把握人们心理中的这种“情感时间”和创造艺术史的这种“活的时间”的过程中,同时提升出“情感空间”和“活的空间”来,从而在时间与空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中,真正窥见和把握到艺术与审美的真谛和奥秘。其实一些好的、杰出的美学研究或论著,总是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某种范型或启示。比如:黑格尔从宏大的历史演绎中建构的颇富动态的、史论统一的《美学》体系;丹纳的美学名著《艺术哲学》,因为以丰富的艺术审美史料为佐证,情彩斐然,被人誉为“一幅图画,历史就是镶嵌这幅图画的框子”;李泽厚建立在深厚思想史、艺术史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情理并茂的多部美学名著……等等。

2.运用美学观照现实。就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感知、体验、认识、把握现实生活,发现、创造、凝定和促进生活的美与鲜活,就是一种对于受历史所决定的“全人类价值”进行创造、欣赏、评价和掌握的活动,就是从美学角度研究整个世界对人类的意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过程。美学飘浮在人类社会的上层,就像一架色彩绚丽的风筝飘舞在蓝色的天空中。风筝凭借牵绳因与大地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美丽奋飞;美学通过实践因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而生生不息。如果说“美是生活”的命题具有其无法否认的真理性,那么以美与审美为自己无可置疑的研究对象的美学就无由脱离现实生活。因此,逻辑地说,美学脱离生活现实就将失去自身,也就等于否定自身。“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则经常是灰色的”,这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所说的“理论”,就是指的那种脱离了生活实践的理论、包括一些脱离了生活实践的美学理论。我国当代美学研究有些驻足不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说就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我国现实生活实际。

生活是美丽的,像七八月的芳草地,到处充满绚丽的色彩和沁人的芳香;生活亦如奔涌不息的江河湖海,不时跳动着强劲的脉搏和生命。人们不但要眼观耳听,而且要身入心入、神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主客统一的境界,才能捕捉、领略和把握到它的美和脉动。“美是到处都存在的,问题在于您是否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它的眼睛。”审美是如此,探究审美的美学又何尝不如此?!读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朱光潜的《谈美》,总觉娓娓道来、兴味盎然,探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能紧密联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谈问题,使从来抽象生涩的美学理论,别开了形象、主动的新生面。

3.运用美学接受艺术。就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鉴赏、诠释、评论和研究艺术,并在总结、提升艺术审美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参与艺术的建构与创造。能够美学地接受艺术,其特质与要旨即在于:它是一种视艺术与审美为一体,把艺术视为审美的最高形式,把审美视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把艺术的审美与艺术的创造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的哲学和科学。虽然面对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无限开阔和新的发展,我们对于黑格尔的视美学为“艺术哲学”的主张和西方当代美学中的那种美学艺术哲学化趋向均不能完全认同;然而,艺术是美学的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一点,还是无可争议的。诚然,艺术未必都直接表现美,它在大量地表现优美、壮美、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的同时,也在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丑恶、丑陋、卑劣、卑琐、畸形、荒诞……,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或为二者的某些新的变型或子形态的奇、怪、酷、靓、帅、炫……等等。显然,有些表现是对美的形态的一种直接肯定、赞颂和褒扬;有些表现则是对丑的形态的一种直接否定、暴露和鞭挞,而对美则是一种间接的肯定、衬托和呼唤;另有一些表现却是一种随着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的多元发展、复杂变化,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态或亚形态的衍生或创生,是对以上两类审美形态的变异、丰富或细化。不过,无论哪一类形态的表现,都是对现实生活审美形态的一种审美集中与结晶,都离不开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这一基本活动。因此,质而言之,美学地接受和研究艺术,就是体认和把握艺术的审美活动特质。我们的美学,固然可以把这一活动抽象到概念、范畴和命题的高度,对其本质和特征进行静态的哲学和科学的思辨与界定;但更重要的也许应该是把我们的美学触角伸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审美创作实践中去,窥探、体验和把握其审美奥秘与真谛,研究、总结和提升其创作甘苦与经验,然后引出、升华出“行动的美学”来,以丰富和促进我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例如恩格斯评哈克奈斯中篇小说《城市姑娘》,鲁迅对白莽《孩儿塔》的评论,宗白华论中国诗画音乐书法建筑艺术等的美学特征,海德格尔对凡·高绘画《农鞋》的阐释,卡西尔对贝多芬《欢乐颂》的感受和阐发,阿恩海姆对安格尔《泉》的精到分析……等等,均堪称此方面之典范。

4.美学的核心应在探究人。探究行动中的完整的人,亦即美学视角中的所谓审美人。从这个角度说,它是现代人学中的一门对人进行整体研究的独具特色的综合学科。现代研究人的具体人学学科可谓门类众多、学派林立,如研究人的起源生成的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理机制的生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活动的认识论、研究人的实践活动的实践论、研究人的历史活动的历史学、对人的本质进行高度理论概括的人的哲学……等等;但是能把自然性和社会性、肉体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外在和内在高度统一的审美人作为自己核心研究对象的只有美学。从研究的综合性看,似乎它与哲学有些近似,但哲学排斥对人的感性特征的感知,而美学则离不开对人的感性状貌的描述与呈现。在这方面,显然它更贴近文学艺术。高尔基曾称“文学是人学”,其实美学也是一种离不开感知、体验和感性显现的理论形态的人学。它与文学艺术一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感受到的“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传达的是“对人类的事业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痛苦的一种认识”,揭示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探索的是人——行动中的完整的人——审美人丰富多彩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和奥秘、是比外在世界还要深广微妙得多的人的内在世界;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美学和文学艺术都特别突出地列入了“人学”的殿堂。诚然,美学与文学艺术也显然不同:如果说文学艺术用形象说话,它的人学内涵是通过感性显现形式呈现出来;那么美学则是通过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情感与思维高度统一的理论形式表达自己的人学内涵的。康德曾试图通过“判断力”这座情理统一的桥梁,把人的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感性与理性连接起来,达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地把握。虽然,由于他的脱离人类整体的社会历史实践的极其抽象的思辨形式,终于没有使自己的愿望真正实现。然而康德充满辩证思维的方法和努力,应该说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发的。卡西尔的《人论》虽然不能算是严格的美学著作,是一部文化哲学著作,然而其中以人的本质为中心、深刻而独到地诠释了文学艺术的人文内涵和特征,情理交融、文情并茂,堪称是人学美学的范型。我国当代美学,由于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受极“左”的阶级论的影响,美学研究见物不见人,美学的人学内涵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化,愈来愈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素质、以人为本,学术领域的人学研究已步入新的空前发展时期。如果说王朝闻的《论凤姐》已为人学美学研究开了一个杰出的先例,那么全面繁荣发展的人学美学研究的新生面,一定会尽快到来。

5.运用美学于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中的美学理论教育。就是运用美学理论、原理和观念教育人、滋养人、提高人的教育。这也许是美学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因为学习和研究美学不是为了好看和空谈,更不能拿来食、穿,也不是为理论而理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应用,应用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理性认识和体验,启迪人认识和把握真理的智慧和能力,辅翼和促进人心灵向善的道德品质,陶冶和升华人的情感本能。总之,实现人的情感本质力量与人的思维本质力量、广义伦理学的实践本质力量(包括狭义的道德本质力量)教育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蔡元培语),是最重要的“走向行动的美学”形式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中外古今许多大美学家,也同时是大审美教育家,他们的许多美学名作,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方面的名作。如席勒及其名作《审美教育书简》,蔡元培及其名作《美育》、《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及其名作《谈修养·谈美感教育》,滕守尧及其力作《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等等。

6.用美学观点诠释美学论著。就是美学工作者之间的对话,美学与美学的对话。通过对话,交流各自的美学观点,相互切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当代美学的发展。那种不了解、不学习、不借鉴、不汲取别人的有关成果,全靠自己凭空构想出来的、又能自成一家的美学思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恩格斯的这一段话的确道出了一个至今我们也不能不服膺的真理。其中所说的“思想资料”,当然也包括当代有关论著。我们有的美学朋友,崇洋厚古,但对当代美学同行的论著,却常有鄙薄之意,即使勉强读几本,也是挑剔多多,很少看到人家的长处。其实,当代的美学论著中,不但一些名家的著作中有许多佳作力作,即使一些不太有名或没什么名气的人的著作中,也不乏一些精彩独到之作。只要认真读去,定能有所收益。更何况当代美学论著中,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和概括了一些当代艺术审美实践经验,对建构我国当代美学体系有直接的重要参考价值,更值得格外关注和学习。比如要学习、研究和建构我国当代美学,不学习、研究和汲取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蔡仪、李泽厚、王朝闻、吕荧、马奇、刘纲纪、汝信、周来祥、高尔泰等美学家的对我国当代美学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的美学成果宛如“观看《王子复仇记》,而没有见到哈姆雷特”。

7.建构美学理论。就是对艺术审美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升华。复述别人现成的美学理论,甚至根据别人的美学理论亦步亦趋地编写成的“概论”、“原理”、“教程”……之类的书籍,虽说也不可缺少,自有其普及基础知识的意义,但严格地说却都不能算作建构美学理论。因为建构理论须有原创性,虽然你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观点不必也不可能完全都是你的原创,但是你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你基于审美和艺术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个人的见解、诠释、补充、发现,或深化、或丰富、或创新。只有如此,你才算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建构。应该说我们已译介和引进了不少外国的美学观念和理论,也继承和阐发了大量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理论,我们在继续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的同时,似乎更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认真总结和概括当代艺术审美实践经验、使我们的美学走向行动、走向实践、走向现实、走向生活这方面来。“走向行动的美学”,是我们美学的新的逻辑起点;“行动中的美学”,是我们美学的辩证逻辑过程;“行动的美学”,是我们美学的逻辑终点和更新发展的起点。这就是我们完整的“行动美学观”。已经初步发展起来的各类艺术创作领域与生活领域的应用美学,诸如:“电影创作美学”、“戏剧创作美学”、“音乐创作美学”、“绘画创作美学”、“舞蹈创作美学”、“曲艺创作美学”、“建筑美学”、“生活美学”、“科技美学”、“生态美学”、“服饰美学”、“烹调美学”、“商品美学”、“装潢美学”、“设计美学”、“工艺美学”、“装置美学”等等,应该说都是属于“走向行动的美学”的一些具体学科或门类。

以上七个方面,大致可以说是“走向行动的美学”的几个基本研究方面和“走向”。主要是从其研究进入和涉及的对象范围来划分的。如果从“学术无禁区”的观点看,“走向行动的美学”就是:美学不仅要走出书斋、打破禁区,而且要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人类实践和精神所能达到和企及的一切时空领域,从美学的角度欣赏、评价、创造和掌握全人类价值的本质,提升、创造与推进人类生存的质量、价值和意义。因此,美学不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学问,而是一门与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关乎到人类能否“诗意地生活”和生存质量的大学问。而人类的基本价值追求须臾离不开人类的基本社会实践(包括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和艺术审美实践活动),所以美学也无时无刻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根基的托举、支撑、哺育和乳养,从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和魅力;并反转来成为促进、推动和引导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真正有生命力的、能代表一个时代美学发展水平、成就和趋向的美学,经常是那些紧密联系时代、社会、艺术审美实践的美学,深刻地反映和概括了时代、社会、艺术、审美实践经验和要求的美学,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升华、又回到实践的所谓“走向行动的美学”。

其实,仅从我国美学的近代、现当代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地举出许多例证,证明这一基本的、带有规律性的事实,即:每当我国美学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时候,那些影响当时美学发展最大的、足以代表当时美学发展水平的、至今还被大多数人公认为美学经典或力作的美学著作,不是那些似乎体系很完整、中西美学概念和范畴网罗备至的教科书式的高头讲章;而是那些深刻反映和适应了时代新的社会艺术审美要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艺术审美实际、科学概括了我国社会艺术审美经验的、应属于“走向行动的美学”的著作。例如:鲁迅写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在深入批判我国古代美学消极思想的基础上,充满战斗激情地介绍、张扬和提倡了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以拜伦为代表的一些被旧社会视为“魔鬼”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革命反抗精神,以“不用之用”的命题,深刻而独到地表达了他既高度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又十分重视艺术的审美特点的杰出美学思想,从而使这篇论著,成为影响巨大的中国近代美学的思想高峰。还如毛泽东作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于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方法,全面而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实践经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客观规律,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纲领性文献。再如王朝闻出版于建国初期的《新艺术创作论》和《新艺术论集》,由于是最早对中国新文艺从艺术和审美角度进行集中评论的著作,加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还是流传颇广的艺术美学名著。更如邓小平作于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由于全面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文艺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成绩、经验,不仅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且也从艺术和审美的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而重要的要求,对我国当代文艺和美学的新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无可置疑,这篇祝辞不仅是指导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政治纲领,也是指导我国当代美学走向新的繁荣的美学纲领。另外比如李泽厚80年代初出版的《美学论集》、《美的历程》等著作,由于能比较深入地联系我国当代和历代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不回避艺术和审美中的一些难点、焦点、重点和争论的一些问题,且能独出新见,深入论评,所以在当代美学中影响很大,应该肯定,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等等,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只有敏锐地感受时代生活,密切地适应艺术审美实践的需要,自觉、认真地使我们的美学研究走向行动、走向实践、走向生活,真正实行美学研究与生活、艺术和审美实际的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出现能够影响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甚至于影响永远的美学家和美学新作,从而把我国当代美学不断引向新的发展和繁荣。

“走向行动的美学”的形态与方法。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行动美学”,当然具有一般理论形态的抽象普遍性的品格,科学、规范、求真、严谨,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重要方法,达到对对象的本质把握。然而行动美学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理论的自身特点,这就是:它的理性思辨的过程,总是和感性实践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深刻的理论认识,常常伴随着浓郁的情感体验;它的严谨的论证方法,经常辅之以生动的描述方法。从而在总体的理论形态上,不同程度上具有不同于一般理论形态、包括静态的美学理论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形象与抽象相统一的特点,具有既深刻睿智、又鲜活生动的特色和魅力。例如:中国现、当代美学中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王朝闻的《论凤姐》、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滕守尧的《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均堪称是“走向行动的美学”的经典或典范之作。质言之,我以为:“走向行动的美学”不是静态的美学,而是动态的美学;不是静卧书斋的美学,而是行走世界的美学;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美学,而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美学;不是与人生无关痛痒的美学,而是以人为本、与人类最高价值追求紧密相连的美学。

也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多年来笔者在从事美学研究和教学、撰写了一些阐释美学艺术基本原理论著的同时,也努力撰写了一些文学、艺术、审美评论和鉴赏方面的文字,以期把美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走向行动的美学”的宿愿。198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论文集《美学:引论·撷论·评论》,由于其中对维吾尔、哈萨克民族音乐、舞蹈以及审美趣味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想不到竟得到了当代著名美学家、人民大学教授马奇的热情肯定和鼓励。他在为该书写的序中写道:“作者对于维吾尔、哈萨克民族音乐、舞蹈以及审美趣味的专门论述,从维吾尔、哈萨克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心理中,探究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应该说是具体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具体对象的美学的尝试。通过作者认真地工作,确实是做出了成绩的”。“近两年来,有的美学工作者要求解决美学研究中的空洞抽象和脱离实际的倾向问题。上述邢煦寰同志对于维吾尔、哈萨克民族艺术、审美趣味的论述,又可以看作是克服美学研究中存在弱点的实际行动。作者以美学、文艺理论的现状愧对蓬勃前进的文艺实际的心情,自觉地把文学评论作为‘行动中的美学’,美学的实践,以推动美学、文艺理论的发展。”在他的肯定和鼓励下,从那以后,我又以“走向行动的美学”自勉,努力从“评说历史”、“观照现实”、“接受艺术”、“探究人文”,“走进教育”、“诠释论著”和“建构理论”等七个方面,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综合、思考、总结、论说、升华、写作和实践,意在进一步具体落实和实现“走向行动的美学”的主旨。几十年来,我结合科研搞教学,先后给研究生、大学生、教师、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演员、导演、装帧家乃至服装模特、发型设计师……上美学课,遍及北京和全国文、艺、理、工、农、医等各种院校与文化艺术单位。又结合教学搞科研,先后出版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方面的专著9部(包括2部合著),发表文章300多篇。现在,除担任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下)》主编外,还在积极准备出版一部以《走向行动的美学》为书名的专著。目的不过仍是想进一步提倡和鼓吹美学应用于实践、强调美学与实际的结合、张扬美学的实践精神和意义,力主从实践中去寻求美学的新生路而已。

十几年前,我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或一种新的艺术主张和追求,总是在总结一定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脱离和排斥实践经验的‘美学观念’或‘艺术追求’,只能是一种漂亮的空谈和主观臆造。”马奇在给拙著所写的序中也引用、肯定了这段话。今天我又重引此话,意在表达我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实践“走向行动的美学”的决心和努力,也是为了纪念我一向十分崇敬的、已经去世的马奇。现在深深感到,推行和实践“走向行动的美学”,不仅是我的专业,而且已成了我人生的最大乐趣,似乎更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了!我将更加义无反顾地奋然前行。

(作者邢煦寰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