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康德美学发展道路的描述,国内学者已经有所探及。而源自于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则是从主体的心理生理经验出发,把人的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在这本书中,康德并没有从先验的原理出发,而是遵循了经验主义美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几乎看不到理性主义美学的痕迹,表明了康德写作该书的方法是经验的观察和积累。

一、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道路并不是单一性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对于康德美学发展道路的描述,国内学者已经有所探及。(1)但是大多数学者对康德美学的研究,都没有注重对康德美学思想发展内在线索的梳理,简单将其哲学上的分类方法套用到美学上来,将美学也简单地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康德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有着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线索。结合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线路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经历了经验美学时期、先验美学时期和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先验美学时期是康德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经验美学时期和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不重要,经验美学时期是康德美学的前提和基础,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是“先验美学”在经验领域中的一种展开,下面我将重点探讨康德经验美学时期的思想,并分析康德美学是如何由经验美学转向先验美学的。而经验人类学美学思想由于与本文的关系不大,就不单独列出来进行分析,其经验人类学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用人类学》一书中,曹俊峰先生将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认为是过渡期的美学思想,是由经验美学向先验美学过渡时期的美学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不太赞同,一般认为,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这两个时期,因而美学也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这两个时期,前者的代表性著作是《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后者的代表性著作是《判断力批判》。针对这种划分,曹先生认为在“前批判期”和“批判期”这两个时期之间康德还有着一个过渡的“人类学”的美学时期,也就是说,康德的美学道路分为经验美学时期、人类学美学时期和先验美学时期,人类学美学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实用人类学》。这种分期方法较之以前的分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是针对康德美学的内在特点来进行划分的,但是曹先生的分期仍然没有摆脱那种依靠哲学模式套用美学分期的局限。其实,康德的《实用人类学》是康德批判哲学原理在经验现象界的应用,如果把《实用人类学》的观点放在批判期之前,说服力还是不够的。更进一步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正是其先验人类学的完成和总结之作(2),因而,《判断力批判》虽然是批判期的著作,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先验建构的人类学,因而,我认为,康德的美学分期并不能简单化地加以确定,而应该遵循康德的美学的内在逻辑加以分期。首先是经验美学时期,采取的是经验观察描述的方法来探究美学,之后由于目的论的发现,鉴赏判断纳入了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美学进入了先验时期,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展现了先验原理的经验应用,应该是经验的人类学时期。因而康德美学的分期是复杂的,经验和先验交织在一起,但是,透过康德美学的内在逻辑,我们还是可以看清楚经验(没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先验——经验(有着先验原理保证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的康德美学之路,相应的,康德的美学道路划分为经验美学、先验人类学美学、经验人类学美学时期可能更适合一些。

康德在1764年出版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3)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经验的层面来探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因而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还算不上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著作,它只不过是采用经验观察的方法来初步描述美感和崇高感的性质,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通过优美和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来论述人类的情感问题,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但也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美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因而被看作是康德早期美学思想的重要文本。该书语言活泼、分析细腻、洞察敏锐、充满激情、妙趣横生,与批判时期著作的晦涩难懂不可同日而语,在康德生前该书就已经重印了八次,要彻底地弄清楚该书的基本内涵,我们还必须回到康德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看影响康德美学思想的德国理性派美学和英国经验派美学之间的冲突。德国理性派美学的建立者为鲍姆加通,作为美学的创立者,鲍姆加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相应的应该有三门不同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研究“知”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的学科是伦理学,剩下的“情”也应该有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鲍姆加通把研究“情”的学科定义为美学。在《美学》的开篇中就谈论“美学是感性认识科学(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比是低级的认识能力,但这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也必须有专门的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否则感性认识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正是在这种理论意义上鲍姆加通将感性认识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并赋予了美学的称谓。就这样,美学也就成了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等的独立学科。事实上,鲍姆加通等人建立的美学思想是以“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为标志的认识论美学,感性认识的外衣里面包裹着理性的内核,美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达成一种完善的认识,而完善正是理性目标。而源自于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则是从主体的心理生理经验出发,把人的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他们提出了想象、美感、审美趣味等问题,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来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把握审美活动的规律,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培根提出的“诗涉及想象”的命题,霍布斯和洛克等建立的观念联想律,休谟的美在主观论,博克对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根源的揭示,都是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美学对审美心理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他们提出的“趣味”问题,在法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席卷欧洲,成为一股宏大的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审读《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它是经验主义“趣味”美学的典范之作。在这本书中,康德并没有从先验的原理出发,而是遵循了经验主义美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几乎看不到理性主义美学的痕迹,表明了康德写作该书的方法是经验的观察和积累。

那么,这本书究竟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他所采取的方法是经验观察的方法。“主要是以观察者而不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来考察”(5),也就是主要采取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从主体生理心理角度去阐述美学问题,悬搁了对于客观“美的本质”的追问,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经验实证的心理学方法来考察美学的基本范畴优美和崇高,但并没有把“美”和“崇高”当成人的情感能力进行先验的分析和探讨,更没有提出反思判断力这一概念。

第二,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观察》的基本观点与经验主义美学也几乎是如出一辙。《观察》第一章为“论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开篇第一句就说“与其说快乐或烦恼的不同感受取决于激起这些情绪的外在事物的性质,还不如说取决于每个人所固有的、由这种激发才带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6)这一句话是全书的纲领所在,即审美的情感取决于主体相应的情感的能力,但这种情感能力是潜在的,还需要外物的某种性质来刺激。而人类的审美的情感又不同于快感,是一种“精细的情感”,这种“精细的情感”又可以划分为“美感和崇高感”,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区分康德用了散文诗一般的描述。(7)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美和崇高的理解,崇高和美都能引起快感,但两种快感的性质不同。崇高的快感中含有恐怖、惊异的成分,美的快感则是单纯的令人欢悦畅快的。这些思想很可能来源于博克,又与《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美和崇高的规定基本相同”。(8)在区分完美和崇高之后,康德将崇高分了类,与《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划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不同,在这里他将崇高划分为三类:恐怖的崇高、高贵的崇高和华丽的崇高。可以说,《观察》一书的主要内容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清楚,全书其他三章主要是这些观点的具体应用,主要是一些经验材料的叙述,但这些材料还是围绕着审美这个中心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美学研究不是从客体的美出发的,而是从主体的审美情感(美感和崇高感)出发的,这显然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思路是一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康德对美感的研究不是从先验的理性的角度,而是从生理和心理的经验角度出发,这也表明了康德美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性质。

该书的后三章分别是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审美情感进行阐释的,就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康德主要是从人类的外形、气质和性别几方面描述美感和崇高感的,例如男人具有崇高感而女人具有美感等;就从心理的角度而言,康德主要从民族、种族等方面来进行说明的,如意大利和法兰西人具有优美感,而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人具有崇高感等。就章节的分布而言,第一章是“论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带有总论的性质,通过经验归纳和描述概括地提出了该书的几个基本的美学问题(这几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及);第二章“关于人的崇高和美的特性”,论及了两种审美情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第三章“关于男人和女人在崇高和美上的区别”论及了两性美在两种审美情感中的不同表现;第四章“关于分别建立在崇高和美感之上的民族特性”论及了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因而从其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其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经验主义美学的倾向。

第三,从研究目标上来看,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其主要目标在于改变理性主义从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的偏颇,从而把美学研究纳入经验实证的科学的轨道,即从主体的、情感的角度来研究美学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康德的这种经验主义美学反叛并没有给美学带来福音,相反,由于他在方法论上始终停留在经验主义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经验观察层面,因而他所分析的审美情感要么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种族、性别或者民族的遗传,要么是心理意义上心理或者情感的反应。在此意义上康德并没有将审美的情感与一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情感反应区分开来,因而也就把握不了审美情感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精神愉悦的超越性质,也认识不到审美情感的“主观的普遍性”的特殊本质,更不能预见到审美情感的中介性质。

上面简要的评析了《观察》一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观察》一书主要是从经验观察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两种审美情感:美感和崇高感,并指出了这两种情感所对应的对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它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的进一步思考,也为后来写《判断力批判》积累下来了丰富的观察资料。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观察》中的美学思想在整体上并没有得到提升,还是停留在经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的零散,并且不成熟。在后来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进行了评析,他认为,博克的著作“作为心理学的评述,对我们内心现象的这些分析是极为出色的,并且给最受欢迎的经验性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9)但是就仅仅是对美感的经验的描述来说,康德的《观察》绝不亚于博克的著作。但是康德认为,鉴赏判断“如果人们把它评价为可以同时要求每个人应当对此加以赞同的这样一个判断,那么它就必须以某种(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先天原则作基础,这种先天原则人们通过内心变化的经验性法则的探查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因为这些经验性的法则只是让人认识到判断是如何做出的,但却不是要求判断应当如何作出”(10)。可以看出,鉴赏判断如果仅做经验的观察,只具有偶然性,而没有必然性,鉴赏批判要具有必然性就不能采取经验性的法则,而应该寻求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在批判时期的美学研究中,康德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种鉴赏判断寻求到先天的原理,以保证鉴赏判断的普遍必然性,从而由前批判期的经验美学转向了批判期的先验美学,而康德的先验美学转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一波三折,历尽种种磨难,但是目的论自然的发现却是其先验美学转向的关键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