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

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意识呈集体性,意识呈个体性。古希腊人由于被无意识所支配,便没有达到高度的个人主义。莎士比亚是一个强调人物个性的现代戏剧家。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也是心理描述型的,这就是塞万提斯。古代人的个人主义意识比现代人弱,所以更加注重外部世界或客观世界,而现代人则更加注重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现代人对内心世界的观察比古代人更为深刻,他们也比古代人更善于观察和研究人的内心世界。

无意识呈集体性,意识呈个体性。随着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发现人类的无意识较强,意识较弱。也可以说,人类的集体主义意识较强,个人主义意识较弱。原始人个人主义意识极低,因此,大多数原始人都没有姓名。

古希腊人由于被无意识所支配,便没有达到高度的个人主义。因此,也就有强调人物个性现代戏剧和强调命运的古代戏剧之分。莎士比亚是一个强调人物个性的现代戏剧家。莎士比亚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是古代作家所从未达到的。他描写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个性表现,也描写人的个性在不同情绪下的多种反应。

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也是心理描述型的,这就是塞万提斯。早期的作家描写想象的事件,塞万提斯则描写想象本身。他描写的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人眼中的世界。塞万提斯是现代哲学唯心主义和现代艺术印象派的先驱。

古代人的个人主义意识比现代人弱,所以更加注重外部世界或客观世界,而现代人则更加注重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比古代人更为广阔而复杂。现代人对内心世界的观察比古代人更为深刻,他们也比古代人更善于观察和研究人的内心世界。

【注释】

[1]关于歌德,见《歌德谈话录》,艾克曼著(Eckermann, Conversations With Goethe, 10/7/27);关于曼,见《托马斯·曼:一位艺术家的成长》,理查德·温斯顿著(Richard Winston, Thomas Mann: The Making of an Artist, 1875—1911, ch. 16);关于王尔德,见《奥斯卡·王尔德》,理查德·埃尔曼著(Richard Ellman, Oscar Wilde, ch. 19);关于墨索里尼,见《与墨索里尼的对话》,埃米尔·路德维希著(Emil Ludwig, Talks With Mussolini, V, 1.);法国国王亨利五世和希特勒都在遇刺前有所预感,见《通史》,伏尔泰著及《希特勒》,托兰德著(Voltaire, General History, ch. 144, footnote, and Toland, Hitler, XXVIII, 5 and XXI, 3)。

[2]《一例自传研究》,弗洛伊德著(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 5)。

[3]关于弗洛伊德,见《蒂希彤和渥尔海特的童年回忆》(“A Childhood Recollection from Dichtung and Wahrheit”);关于阿德勒,见《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26)。

[4]《西尔维斯特·伯那德的罪行》,阿纳托尔·法朗士著(Anatole France, The Crime of Sylvester Bonnard, “The Little Saint-George”,4/17);《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著(Tolstoy, War and Peace, XIV, 12)。

[5]《风华正茂时》(Within a Budding Grove, “Place-Names: The Place”)。

[6]《托尔斯泰》,亨利·特洛亚特著(Henri Troyat, Tolstoy, #18)。

[7]《书信集》,福楼拜著(Flaubert, Letters, 12/27/52,selected by R. Rumbold, London, 1950);《假如它死去》,纪德著(Gide, If It Die, I, 8);《一次传记写作尝试》,韦尔斯著(H. G. Wells, An Experiment In Autobiography, IV, 3)。

[8]关于休谟,见 《历史与人》,戴斯蒙德·莫里斯著(Desmond Morris, The Book of Ages, 18);关于拿破仑,见《圣海伦娜回忆录》,拉斯·柯西斯著(Las Cases, Memorial of St. Helena, 8/15)。

[9]关于荣格,见其《文选》(Collected Works, vol. 16, #5);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见其《少年》(The Adolescent, I, iii, 3,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2, trans. A. MacAndrew);关于笛卡儿,见《笛卡儿的梦》,L.费尔著(“The Dreams of Descartes”, by L. Feuer, American Imago, spring, 1963)。

[10]《少年》(The Adolescent, I, v, 4 and I, iii, 4)。

[11]见《在法国和意大利旅行》,1789年11月4日一则,扬著(Young, Travels in France and Italy, entry for Nov. 4, 1789)。又见《冬日里对夏日印象的记录》,第五章,陀思妥耶夫斯基著(Dostoyevsky, Winter Notes on Summer Impressions, ch. 5)。

[12]《马太福音》,12:50(Matthew, 12:50)。

[13]《古代城市》,第二章,第三节,菲斯泰尔·德·古朗士著(Fustel De Coulanges, The Ancient City, II, 3)。

[14]《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第三章,韦伯著(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II)。

[15]《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第八章,(韦伯著(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VII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