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向性问题的哲学意义

意向性问题的哲学意义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意识的意向性也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启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和心智总是希望被对象材料所充盈,这也是人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原因。这些东西都无不在深层理论意义上与意向性理论相关。意识意向性的对象包容性和自我开放性也为克服笛卡尔二元论所导致的自我主体与对象客体的二元分离对峙,克服主体自我封闭的唯我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支点。

第四节 意向性问题的哲学意义

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从两个方面给了我们以重要启示,一方面,意向性是继康德之后对主体认知能动性的再一次强化和肯定,任何感知材料、意识材料都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的自在物,它们都无不是被主体所意向性建构,所“立形”和“立义”的,这与后现代主张主体与作者退出文本,让材料自身表明和自在显现大异其趣,但胡塞尔却是由试图追寻这种近似于后现代的“面对实事本身”和追寻前谓述前逻辑的纯经验自明性而走向先验主体的意向性构造的,而且这两个问题一直在胡塞尔的思维视域之中,相对于后现代情绪化的执于一端,胡塞尔思想的理智性和严谨性应该说要强一些。有趣的是,维特根斯坦也有着同样从拒斥心理自我到复归逻辑功能主体的思想路径,他晚年提出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以及语言学所公认的词的意义只有在一个整体语句和语境中才能被确定的思想,都与意识的意向性构造和意义赋予思想有内在的关联。意识的意向性也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启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和心智总是希望被对象材料所充盈,这也是人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原因。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虽然丰富但却显然并不完美的世界,显然上帝的纯粹完善的意念需要通过创造丰富的感性万物而实现自身充实,《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在六天内创造每一样东西后,他都觉得很美,很满意。康德说“知性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也是在讲述主体意识必须要在对象性的充盈和反观中才能自身显现,费希特和谢林的绝对自我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需要从自我之中创造或异化出一个非我的对象世界并通过这种对象世界的反观才能实现其对自我的认识,从而使自我由纯粹的抽象性而走向丰富的具体性,由潜在性而走向现实性。这些东西都无不在深层理论意义上与意向性理论相关。意识意向性的对象包容性和自我开放性也为克服笛卡尔二元论所导致的自我主体与对象客体的二元分离对峙,克服主体自我封闭的唯我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支点。

【注释】

[1]转引自《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3]转引自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页。

[4]转引自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页。

[5]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0页。

[6]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页。

[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8页。

[8]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4页。

[9]参见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8页。

[10]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7~218页。

[11]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0页。

[1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8页。

[13]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6页。

[14]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6页。

[1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9页。

[16]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17]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23页。

[18]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02页。

[19]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93~394页。

[20]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21]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22]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1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