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坚持真理必须坚持唯物主义

为什么说坚持真理必须坚持唯物主义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真理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因为只有唯物主义才是真理。现在,我们再重新来认识一下 “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使我们能够认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怎样坚持唯物主义。根据这样推理,坚持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除了要反映,还要被反映的主义。这样理解唯心和唯物,坚持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好理解了。

坚持真理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因为只有唯物主义才是真理。坚持唯物主义涉及什么是唯物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和怎样坚持唯物主义的问题。我们讲过,研究真理只能从唯物主义真理观着手,因为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所说的 “真理”是虚幻的,无物质证据证明的,因而是没有研究对象的。

现在,我们再重新来认识一下 “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使我们能够认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怎样坚持唯物主义。也就是弄清一下 “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的本质、定义和标准,搞清一下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如果不搞清唯物主义,还是不能坚持唯物主义。比如我们一边说 “坚持唯物主义”,一边宣扬 “非物质存在论”和 “非物质做作论”,就是不认识唯物主义造成的。多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可是这些知识分子夸夸其谈,熟视无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今天也不知道什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连简单的唯物、唯心,历史唯物、唯心主义,唯物、唯心辩证法都认识不了。遇到不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也不能反驳。这不得不说辜负了人民的期盼、国民血汗的培养。

辞海》对 “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的注释从人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作了高度概括,讲清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物质问题上的根本区别。但严格地讲,只从 《辞海》简单的高度概括,是不能够真正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的,甚至是混淆不清的。比如:“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这些话,如果不加分析,就会给人一种 “精神和物质相分离”的感觉。因为一般来讲,物质的产物总是与原来的物分离的。“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的说法跟 “精神离客观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说法是一样的。这个说法错得不会再错了,他把物质和精神分割开来了。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个说法本身并不错。因为它本身确实是人——这个物质的产物。但这个精神和意识并没有离开客观物质世界的人脑物质而独立存在。这个产物的存在,就像镜子和镜子产生的镜子里的镜像存在一样,它不脱离存在。要不然,思维着的脑物质与精神分离,这不成了精神脱离物质,物质脱离精神的唯心主义了吗?精神也是物质,是物质的第二性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性,是区别于其事物或他事物的标准。男和女的划分是以男性和女性划分的。男性归于男人,女性归于女人,但以人性划分,他们又归于人。同样,物质性的东西归于物质。思想、认识、精神、喜、怒、哀、乐等人的肌体反映并没有与人的肌体物质分离,他们当然有物质性。有物质性就属于物质。就算人死了,人的肌体分解也分解成物质,并不是分解成非物质。精神、意识是物质。思想的本质在头脑中,它也是物质,但思想所思想到的不一定是物质。比如,我思想到上帝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我思想到的这个 “白胡子老头”就不是物质。因为它没有这个 “上帝”的物质。但是思想的本身是物质。它像人编写的书里的人物一样,是人脑物质的反映。历史上人类认为有个 “痘神”存在。“痘神”在思想中的映象是物质,他是脑物质的反映。一切反映都以本为准,一切本都是本质。一切除宇宙空间、时间外的质,都是物的质。因此,除宇宙空间、时间外的本质都是物的质——物质。但空想的 “痘神”没有思想外的物质实体。没有思想外的物质,只有心理上的物质。而正确的认识有思想外的物质。思想外的东西,我们称为思想的 “对象物”。可见,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划分仅仅就是从有没有思想外的物质来划分。如果只有心里的物质、反映的物质,没有外界 (思想外)的物质,被反映的物质,就是唯心。“唯心”就是只有心里反映的,没有心里心外被反映的。有心里反映的,还有心里心外被反映的,就是 “唯物”。就是说:“唯心”指的是只有心里引起反映的自身物质。“唯物”指的是除了心里引起反映的物质,还包括心外被反映的物质。唯心只有反映,没有被反映。唯物除了反映,还有被反映。所以, “唯心”的本质是只有反映部分的反映;“唯物”的本质是除了反映,还有被反映。根据这种认识,唯心主义就是只要反映,不要被反映的主义。唯物主义就是除了要反映,还要被反映的主义。根据这样推理,坚持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除了要反映,还要被反映的主义。这样理解唯心和唯物,坚持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好理解了。但还得认识,反映都有物质的本源。因此,凡反映都是物质。只有物质的反映,没有非物质的反映。精神有物质性,不承认精神的物质性,就把精神当成鬼神类的、非物质类的东西去了。所以说,列宁认为思想不是物质是十分错误的。思想不是物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都是非物质,还能有唯物辩证法吗?这不是成非物质辩证法,“非物质做作论”去了吗?思想不是物质,那么我们用正确的思想作真理的标准不成了用非物质作真理标准了吗?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个显著的共同愿望就是:都想上天。只是唯心主义希望死了之后依靠非物质的神上天,唯物主义希望活着就依靠物质上天。这也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的区别。除此之外,为了全面认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我们有必要再从真理问题涉及的几个方面来归纳说明。

(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物质”问题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物质”问题上的区别存在于以中国陆九渊、王守仁和英国的贝克莱、奥地利的马赫、德国的费希特等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以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黑格尔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除 “自我”之外就不存在其他物质。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提出 “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认为 “心”和“理”是永远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杂说》)他还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的学说后由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王守仁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他同样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其实,陆王的错误在于落后的认识论。他们不知道心灵的悟性来自己知的事物的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逻辑思维的启示。

彭加勒认为:“一切不是思想的东西都是纯粹的无,因为我们不能思考思想之外的任何东西。”(《科学的价值》,第276页)

贝克莱认为 “存在只是我的感觉和我自己”,“存在即被感知”,并宣称外界事物只是 “感觉的复合”。他说:“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人类知识原理》,第22页)但贝克莱为了摆脱唯我论,终于求助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万物都存在于上帝的心中。贝克莱的哲学后来为马赫等人所继承和发展,至今许多哲学理论家仍奉之为 “真理”。

马赫认为没有主体 (意识、感觉)就没有客体 (世界)。物体只不过是色、声、味等感觉 “要素”的复合。他把 “要素”说成是既不属于心理的也不属于物理的所谓 “中立的东西”,他还把时间、空间、因果性解释为都是先天的、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费希特认为康德所说的 “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唯一的实在是 “自我”。“自我”是认识的主体,而更重要的是意志的或活动的主体。客观 (即 “非我”)为主体 (即 “自我”)所 “设定”或建立,也就是说,客体为主体的创造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气先,气在理后”,“有是理便是气,但理是本”。强调 “天理”和 “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 “私欲”,服从 “天理”。朱熹讲的理先气后,实际上就是联系在先,结果在后。要求人们放弃 “私欲”,服从“天理”,也就是我提倡的 “克己服理”。但朱熹的本质论不彻底,不能说明理是什么理,理先怎样先。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和灵魂不灭。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 “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 “影子”或 “摹本”。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其对象,因而不可能是真实的知识的泉源;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宣称辩证法的一个意义就是人们回忆理念的过程。辩证法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念,逐步上升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这也是宇宙最高的最终的目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一切存在之所本,正如太阳是光明和生命所自出。但宇宙的原动力是所谓 “巨匠”,“巨匠”将理念加之于原始的混沌或物质而构成有秩序的宇宙。认为既然个别事物是理念的 “摹本”,而艺术作品又 “模仿”个别事物,因此是 “摹本的摹本”。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理论来源。这里必须说明:“个别事物”是理念 (意图)的原本。意图是自然界物质及其规律的摹本。任何摹本的原本最终都是自然界的事物及其规律。不这样认识原本和摹本的关系,就会成为唯心主义。摹本以原本为本,以原本为准。不是原本以摹本为本,以摹本为准。

黑格尔认为:“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黑格尔的所谓 “绝对观念,实际上就是上帝的别称”。唯心主义认为物质的本原是无形的上帝、道、理、天命。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物质是从精神的泉源 “神”流出“理性”(奴斯),从 “理性”流出 “灵魂”,再由 “灵魂”流出物质世界 (见 《辞海》“新柏拉图主义”条)。现代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产生的,并认为宇宙将在今后的暴缩中灭亡。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历史唯心—唯物—唯心主义。

笛卡儿有 “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按中国汉语的意思是,“我思是因为我存在”或 “我思我就存在”。如果以 “我思我就存在”的反义讲 “我不思我就不存在”,那么这样也是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他们不认识心理上的东西,是客观外界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的东西。认为没有思想上的东西就没有外界的东西,外界的东西只是思想方面的东西。比如:尼采就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新康德主义就认为 “世界是思想的创造物”,“心灵创造认识对象”,“创造出自我的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对物质的起源非常矛盾,既客观,又唯心。所以,他们并不能自圆其说。比如《老子》一书就存在这种矛盾,书中说 “道”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说道不是物。其实是矛盾。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矛盾。认为 “道”是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又说 “师法自然”,这也是一个矛盾。朱熹认为 “理”和 “气”不能相离,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这也很矛盾 (但这句话如果是说联系在先,结果在后,是正确的)。柏拉图公开宣扬神秘的理念和灵魂不灭论。主张 “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柏拉图不把理念和意识看成一样的东西,这必然是一个矛盾。由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部分是物质的,因而客观部分是与唯物主义相一致的。因此,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和唯物两种派别都可以从中吸收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中有错误,也有真理。所以,在分析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时,要像马克思一样辩证地、批判性地吸取其合理的 “内核”,摈弃其不合理的 “外壳”。总之,唯心主义的理论是 “非物质存在论”“物质无动力论”“非物质做作论”“非物质变化论”“精神非物质论”“非物质物化论”和 “物质非物质化论”等。“非物质存在论”认为,非物质的上帝、天主、鬼神存在;“物质无动力论”认为,一切动力都来自非物质的鬼神、上帝,一切造的都是非物质的鬼神和上帝造的;“非物质做作论”认为,非物质的上帝、鬼神能做作,非物质能爆炸产生空间时间和空间时间中的物质;“非物质变化论”认为,没有物质也会变化;文化不是物质的文化,而是非物质的文化;非物质产生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精神非物质论”认为,精神、观念等头脑中思想的东西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非物质的东西; “非物质物化论”认为,非物质能产生、变化成物质;“物质非物质化论”认为,物质会产生、变化为非物质。其实,非物质不会变为物质,物质不会变为非物质。唯心主义因为反映没有对象,所以唯心主义只有心里的东西。但唯心主义不是非物质。唯心主义的反映主体是物质。没有物质不等于有非物质。无物质不是非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 “物质”问题上各自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唯物主义以哲学科技为证明材料,唯心主义以神学宗教为证明材料。唯物主义对 “物质”的概念有明确的定义,公认 “物质”是所有客观存在的貌像声色的共同名称;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所以,“物质”的定义是:一切具有貌像声色的客观存在,即一切具有反映现象的客观存在。反映都是由物质形成的。所以,反映都有物的本质,都属于物质。没有物的本质的反映是没有的。因此,不是物质的反映是没有的,不是反映的物质也是没有的。这种认识比用 “器”“气”“实”来说明物质更真实、更具体、更准确。

在物质的存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为 “固有”是物的本原。物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的总和,“易”的主体,它和宇宙一样是没有边际的。尽管物的不同质区别不同的物,但不同质的物跟宇宙联系成一个整体。所以,“以物合之,天人一也;以质论类,天人各一”。因为天也是物,人也是物,从物的总体上来说,天人合为一物。这就是物质世界的 “世界统一性”理论来源。“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3页)但是,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看待物。宇宙中的物是不同质的物质构成的。或者说物是可分为不同的质来认识的。我们看待宇宙中的物,要分析与综合并用。理念、认识等一切思想上的东西都是事物——这个原本的摹本,但它们也是物,是二性的物。所以,以不同质划分,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分离。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的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旋涡,产生无数的世界。”无限的虚空也是物。因为虚空并不是没有物质的地方。虚空中仍然充满貌像声色的物,它与物具有不可分割的属性。但是,此地的空与此地的物质的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联系。而是随时都在交换变动的联系。因此,宇宙的空间、时间与物质的关系,是空间中的物质运动、变换不影响空间和空间的时间的关系。这点关系我们必须分析和综合地来认识。

中国的王充认为:“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夫天道,自然也”。范缜认为:“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否定了物质神造论观点,肯定了精神本身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王夫之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戴震认为世界是 “气”的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 “道”或“理”。

当然,原有的唯物主义都存在一定的不彻底性和说明上的错误。但他们坚持物质充盈宇宙,宇宙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在物质起源说上的萌芽。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和辩证的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说明物质的本原是 “有”还是 “无”,但他们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 “历史是物质的历史”的主义;只有物质才有历史的主义;物质的历史是物质的主义。而不是物质的历史是非物质的主义。从他们认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列宁选集》第2卷,第582页)观点看,他们也认为物质的本原是 “有”。关于物质的起源,本人认为宇宙物质是固有的。物质的历史是物质,绝不是非物质。形成人可感知的物质是物质,人可感知的物质转化、分解成不可感知的物质后还是物质。并且,本人认为完全能够证实物质的固有性。这是我在物质起源问题上最彻底的了解。因为只有坚持这种观点才能最终坚持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否则,最终将成为历史唯心主义。当然,唯物主义还必须承认 “主义”是反映,是各种思想的反映;任何反映的本身是物质,“主义”的本身也是物质,任何物质都是反映的主体。尽管唯心主义的反映,反映部分也是物质。而不是非物质。如果像列宁一样认为思想不是物质,主义和反映的本身不是物质,就成为唯物主义包含 “非物质主义”了。包含于非物质的 “主义”,就不是唯物主义了。道理很简单,主义的本身都不是物质而是非物质,还称得上唯物主义吗?因此,唯物主义不能仅承认主义的对象是物质,还应该承认主义的本身是物质。唯物主义就是只承认物质,不承认非物质才成为唯物主义的。

关于人类能不能认识物质的问题,不可知论认为除感觉或现象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不可知论”在古代就已产生,但此词首先由英国的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他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现象,物质实体和上帝、灵魂一样,都是不可知的。英国的休谟认为通常人们所谓的客观事物实即 “一簇印象”,自我只是 “一束知觉”;因果关系也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而只是由于印象出现后所形成的主观联想。德国的康德主张 “自在之物”(即 “本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是感觉的泉源,但又断言这是不能认识的。认为时空是 “感性”的先天形式,构成“感性”的认识的必要条件。自然界 (即 “现象”)的一切规定性 (因果关系等)都取决于人的意识,并认为这些规定性 (因果关系等范畴)是 “知性”本身所固有的先天形式。他认为 “理性”要求对自在之物有所认识,就必然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他声称必须假定上帝的存在,上帝创造出世界的目的即在于调和必然和自由。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可知的,客观事物经过人的感官引起人脑的思维形成映象就是认识。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感觉和 “经验”的过程,所以认识都来自感觉和经验。而正确的认识就是来自对象的客观存在。至于人的意识用不同的 “名”规定不同的质,那是人为了信息交流而运用的一种方法、手段。它是反映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影响人类的 “知性”。恰恰相反,它还促进人类知性的发展。

物质能不能创造和消灭的问题,是指物质能不能变为非物质,非物质能不能变为物质的问题。从唯物主义给 “物质”所下的定义看,物质是所有存在物的共同名称。所有存在的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可消灭。从物的本质来说,物质不可用非物质来创造,也不可把物质消灭成非物质。但是,有的个体物质的某些 “质”人可创造和消灭。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非物质能否做作的问题,即没有物质,不是物质能否运动、变化的问题。我认为,“宇宙暴胀暴缩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真正危机。“宇宙暴胀暴缩论”这个观点能成立,势必彻底否定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门必须研究的 “无理学”和 “非物理学”。它的本质是 “非物质存在论”和 “非物质做作论”。“非物质存在论”和 “非物质做作论”是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的帮凶。坚持 “非物质存在论”和 “非物质做作论”,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及唯物辩证法。

(2)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文化”问题上的区别。

关于物质的认识,我们不能忘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一切客观存在都具有物质性的认识。当代有很多反映认为存在 “非物质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日报》2006年2月14日报导:某中央领导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这些成果有唐代 “枯木龙吟琴”、宋代 “鸣凤琴”、南京“云锦织机”、天津 “杨柳青年画、制瓷、染织、泥塑、剪纸、风筝扎制”等。这些古老的物件、工艺明明来自物质,也是物质,怎么会是非物质呢?非物质的财富和非物质的遗产都是不存在的。除了物质,不要说非物质的财富和遗产,就连非物质都不可感知。价值也只有物质的价值,没有非物质的价值。尽管 “价值”不同,用不同的音阶拼成的音乐价值不同,用26个英文字母写出的文章价值不同,但它们毕竟还是物质的价值,不是非物质的价值。精神财富是意识的财富。意识的财富也是物质的财富,绝不是非物质的财富。把物质的遗产说成是非物质的遗产,把物质的财富说成是非物质的财富是错误的。财富绝不只是金钱。“财富”是一个广义的词汇。对于唯物主义来说,只有物质的财富,没有非物质的财富。“非物质财富”是宗教唯心主义的 “财富”。宗教唯心主义的 “财富”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财富。哲学宣扬唯物主义有非物质的财富,唯物主义有半点的非物质,就不是唯物主义,而是既唯物又唯心的主义,即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解决不了哲学问题。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唯心主义的做法也在发展。有的给死人烧 “洋房”,还同时烧 “房产证”;有的烧 “汽车”,还烧 “驾驶员”;烧 “管家”,还烧 “丫环”。说不定哪一天成百上千的 “奴隶”也将成为他们的殉葬品。这个问题我建议纠正一下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改为 “物质文化遗产”或 “哲学文化遗产”较准确。因为精神 (意识)也只有物质的精神意识,非物质的精神意识是没有的。“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我们用古人的文字描述我们的思想,反映新现实;用不同的音符组成不同的音乐形成新文化。用不同的物质创造不同的物质产生千变万化,但毕竟文是梢,物是本,文以本为准。精神意识还是物质。

文化有多方面的文化。文化有与思想对称的一性 “物质文化”,有与物质对称的二性 “思想文化”。有哲学文化,哲学文化是哲学反映和被反映的文化。文化只有物质的文化,没有非物质的文化。非物质不能文化。好好理解 “文化”的本意,提 “物质文化”足矣。什么是 “文化”?“文化”的本质、定义和标准是什么?“文”的本义是:交错描画。“谓小篆 ‘文’笔画相交错而成纹。”以小篆形体言,像人胸前有画纹形,比喻依象形作书谓之文。“化”的本义是:变;改。如:转化;改变。“文”和 “化”合成的 “文化”本质、定义和标准,就是运用小篆文字的交错形状和古人文身的“文”的交错形象来比喻说明事物及其规律生生不息,形态改变,即用物质变化的 “化”的转变现象来比喻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延伸、沿革和演变结果。物质和思想物质都存在错综复杂的变化。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人类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这些财富是由人可觉察到的物质变化成的。它们都有物质的本源,都有物质的标准。而人不能觉察到非物质的 “文”和 “化”。物质的文化也不能文化为非物质。精神的文化也是物质产生的文化。精神以物为本,物的精神还是物。文化因为是用小篆文字形状和文身的 “文”的形象来比喻的事物及其规律转变、伸延,所以文化是反映,是物质的反映。反映只有物质的反映,没有非物质的反映。因此,文化只有物质的文化,没有非物质的文化。

对 “文化”的认识,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本”是变化的根本,本身。我们的先人早就作过说明:“文,华也”;“化,物变也。”文就是 “文采”“华饰”,化就是物质变化。文是反映质的,质是反映实的。“质,实也。”实,物也。文与质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内容形式的关系。反映主体和反映现象的关系。文质的关系要做到 “文益其质”“文副其实”。不能 “文胜于质,华而不实”;“质胜于文,瞽聩见闻”。“文过饰非”,文过是非。“非物质文化论”,实际是 “文非其质论”和 “文离其实论”。这种谬论把物质反映的文化和反映物质的文化归于反映非物质的神学范畴去了。这 “损质、伤质、毁质、灭质”的后果会惑乱民心。赵岐说:“言有本不竭,无本则涸。虚声过实,君子耻诸。”(《孟子章旨》)我们应该坚持文质相符的理论,不应该搞文不反映质,“质是非物质”,“质不是物质”的谬论。比如:不能认为火化的物质化成神,烧掉的冥币化成人间的货币。这样,我们不但理论上讲清了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需要,更坚持了唯物主义。否则,既不能讲清唯物主义,也不能坚持唯物主义。总之,“非物质主义”反对唯物主义,谁提倡 “非物质主义”谁就是否定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最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因为唯物主义最终要用物质来辨别证明主义。如果唯物主义宣扬非物质存在论、非物质做作论、非物质变化论,就不能自圆其说;用物质证明真理、用物质证明唯物主义。

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认识问题上,有几个判断标准是应该认识的:一个是貌像声色标准;一个是本质标准;一个是客观存在标准。用这三个标准衡量,只要具有貌像声色的就是物质;只要符合物质本质的就是物质;只要客观存在的就是物质。我们论证过物质是具有貌像声色的客观存在。除宇宙的空间时间外,没有不是貌像声色的客观存在。因此,只要掌握这三个标准,就能辨别物质和非物质的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唯心问题。我们同样要认识它们的区别。虽然非物质论最终会导致唯心论和唯心主义,但非物质论最初还不是唯心主义的唯心论。我们说过,“唯物”是把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认为是物;“唯心”是把宇宙间存在的一切都认为是心里的物或认为心外无物。“非物质论”是把物质说成不是物质,物质的产生和消灭不是物质。当然,唯心论还把没有对象的物质反映认为是非物质。实际上,没有对象的反映只是没有对象物质,而反映的本身是物质。没有对象物质是没有物质,不是有非物质,即没有对象 (物质)并不是 “对象”是非物质。

文化既有唯物唯心反映的文化,就有唯物主义的文化和唯心主义的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化是反映有对象 (被反映),唯心主义的文化是反映没有对象 (被反映)。所以,唯物主义的文化是真理,唯心主义的文化是错误。在中国封建社会,唯心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也就是错误的文化占主导地位。封建社会,宗教文化是唯心主义文化的外壳。

(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规律”问题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规律问题上的区别在于:什么是规律,规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规律是不是客观存在,规律能否脱离物质,人怎样认识规律,人能否创造和消灭规律等。

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规律是物质的。规律是联系着必定产生联系结果的物质。不同的事物联系和不同的联系结果是不同的规律。规律是有形的,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就是规律的形。有些联系虽然人的感官感触不到,比如,病毒、病菌引起的规律人的肉眼看不到,但还是可以凭借事物的变化、发展和联系结果来推理认识规律。我们不可因为 “不可名状”,就认为没有“状”。规律是不能脱离物质的,它只是物质和物质运动产生的联系和联系结果。哪里存在事物,哪里就有规律。宇宙中处处是物质,处处是规律。但处处存在的规律不是一样的,只有同样的事物联系才有同样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的存在,有名的存在和实的存在之分;一性物质和一性物质联系规律之分;一性物质和二性物质联系规律之分,即反映的存在和被反映的存在之分。名的存在、二性物质的存在,即反映的存在。实的存在、一性物质的存在,即被反映的存在。实的存在,是反映的对象,即被反映的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的存在。它还包括反映和被反映联系规律的名实的存在。人能认识规律,人认识规律就是凭借事物联系和联系的结果反复出现来认识规律。人运用规律,就是运用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人能创造和消灭一些规律,但人能创造和消灭的规律只是人能创造和消灭的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这些观点,都把规律和物质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些观点与唯心主义关于规律不是物质的,是脱离物质的,是无形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人只能听天由命的信守规律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列宁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这个规律性在人脑中近似正确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156、157页)当然唯物主义并不仅仅是承认一下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规律。

(4)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认识”问题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认识”问题上的区别在于:什么是认识?认识的主体是什么?认识的对象是什么?认识的来源是什么?人能否得到正确的认识?

关于 “认识”的问题,唯心主义在什么是认识上有许多不正确的说法,柏拉图认为认识是 “理念的回忆”;黑格尔认为认识是 “绝对观念的自觉”;贝克莱、马赫认为认识是 “主观自生的经验”;《圣经》认为认识是人偷吃知善恶树上的禁果后知善恶的;法国的马勒伯朗士认为神是宇宙的唯一实体和变化的唯一原因,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并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他认为具有广延性的肉体和具有思维的灵魂不能直接发生联系,随时随地联系二者的是神;因此,人的认识来源于神,而不是事物作用于感官所引起的。马赫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即否认了认识对象的存在,也就否认了认识。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要对 “本体”有所认识,理性必须让位于宗教信仰。他和休谟都认为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有的认为认识是 “神的启示”,是鬼神赋予人的灵性。

我认为,认识就是头脑中的映象和反映。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问题,是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同一的同一性问题。正确的认识是认识的映象与形成映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也就是说,头脑中的映象与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复合、同一,就是正确的认识。这种符合、复合、同一是映象和映象的对象构成的一个东西。因为映象也在反映,它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映象也是反映。这样,我们把正确的认识也称为反映和被反映相符合。反映和被反映构成一个东西的正确,我们可以用一面镜子来比喻为我们的头脑,用一支笔来作为被认识的事物(规律是事物的联系及其结果,规律的例子也是同样的。只不过规律是运动和联系而已,此例的镜子和笔联系也产生规律,它也是演示规律的例子)。当笔的形状映在镜子里时,好像笔的映象在脑子里。当我们拿开笔,镜子里没有笔的映象时,就等于脑子里没有笔的映象。没有映象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也就没有笔的反映。可见,脑子里的认识、映象和反映是同一个东西。这个正确认识的东西又像镜子外的笔和镜子里的笔的映象是一个统一的东西。因为拿掉笔,镜子里的映象就不存在。所以,虽然笔是笔,镜子里的映象和头脑中的映象是映象,但镜子里的映象和头脑中的正确映象必定包含笔这个东西。所以,称为正确认识的东西,必定像中的的矢和的一样,是两个东西构成的一个东西。这个例子还证明:正确的认识最终来自认识的对象。没有认识的对象就不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正确的认识不只是来自实践。这些说明,许多人都没有说清楚。列宁认为思想不是物质,社会意识不能与社会存在等同。这就不能说清正确认识是个什么东西了。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的杨献珍也没有说清楚。他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命题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见 《中国当代哲学》,第145页)他用 “兔子报仇”的寓言和狄德罗举的例子来否定马赫和贝克莱的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他也没有讲清马赫和贝克莱的错误错在哪里。实际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指的是思维与对象的同一性。就是正确认识。只有正确认识才具有这样的同一性。错误的认识就没有这样的同一性。杨献珍这样写道:“一只狗衔了一块肉,从桥上过,看到水中的狗也衔了一块肉,这个贪心的狗,丢掉自己口中的肉去抢水中的 ‘肉’……”,“……狮子走到井边上,气汹汹地向里面一望,果然有一个跟它一模一样的敌人,也气汹汹地瞪着自己。狮子对它吼了一声,敌人也对它吼了一声。狮子气得头上的毛都扎撒起来了,敌人也把头上的毛扎撒起来了。狮子张牙舞爪吓唬敌人,敌人也同样地张牙舞爪来吓唬它。狮子气极了,使足全身力气,纵身往井里一扑。骄傲的狮子于是就掉在井里淹死了。这个愚蠢的狮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马赫主义者或贝克莱主义者。井水里的狮子乃是它自己的映象,而它却把这个映象看做是存在于它自己之外的又一个狮子,它终于因此招致了 ‘灭顶’之灾,可慨也夫!”(《杨献珍文集》第1卷,第457页)是呀,这两条憨狗蠢狮!如果它们多少像马赫和贝克莱一样懂得一点 “统一性”和 “同一性”,知道水里的 “肉”和自己口中的肉是同一性的 “肉”,井里的影子跟自己是同一性的 “狮子”,何至于抛弃自己口中的肉和丢掉自己的性命呢!悲哉狄德罗、杨献珍,如果你们也懂得一点统一性和同一性,何至于举出这样不合实际的例子来暴露自己的无知。水中的 “狗也衔了一块肉”,“一模一样的敌人”,这些不是同一性吗?物体的映象与物体没有统一性、同一性,为什么拿掉形成映象的物体就不存在映象?正确的思维与对象没有统一性、同一性,怎么能够正确认识客观存在?文字的反映和被反映没有同一性,这例子的文字讲什么?马克思说:“决不可把思维与思维着的物质隔开。”不能隔开的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难道是两个东西?“好”不是两个矛盾体的和谐统一,一个能成为好吗?马赫和贝克莱真的没有把 “同一性”讲清楚,但狄德罗和杨献珍更否定真理的同一性。他们不承认真理是反映和被反映构成的 “东西”,就等于不承认正确的认识是认识和认识对象是一个 “东西”,而否定这个 “东西”,恰恰是否定正确认识和真理。可见,认识 “同一性”和 “同一律”也要从认识表象 (表面现象)到认识本质的来认识。它们的表面现象也存在统一和同一。影子和狗、影子和狮子就存在相同的样子。影子和狗、影子和狮子存在两个本质构成一个统一的和同一的本质。统一在一起的东西就应该是一个东西。比如:宇宙万有统一成一个东西。万有统一成的东西就是宇宙物质。这个问题涉及物质的 “质”的分析与综合,事物的演绎与归纳问题。只有用质的分析和归纳才能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杨献珍说:“什么叫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认为水中的肉的影子与狗的口中所衔的肉是同一东西。”(《杨献珍文集》第1卷,第457页)同一性的本质、定义和标准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只有真正的憨狗蠢狮才会相信同一性了。“同一性”是指有相同、一样、同一的性质。狗衔着的肉与肉影子有相同、一样,并有两个东西构成一个映象的性质,所以它们之间有同一性。但是,影子没有肉的性质,肉没有影子的性质,所以,影子不归于肉类,肉类不归于影子。即AB与AC有A的同一性,但没有B和C的同一性。因此,AB不是AC。同一性的东西有不同一性。要求狗和影子的同一性,狮子和影子的同一性必须狗是影子,影子是狗和狮子就太愚蠢了。两个不同的物质可以构成一个统一性的共同性物质。真理就是这样必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物质构成的物质。并且,必须是规定的反映的物质和被反映的物质相同的物质。这就是真理的统一性、同一性。真理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不只是两个东西构成一个东西的统一性、同一性,而且还必须是两个东西特定等同的等同性。要求反映 “肉”必须反映方也是肉,否定反映方的 “肉”与被反映方的肉等同,就否定真理的构成。否定真理的构成永远讲不清真理。这样,理论哲学的理论永远只能是瞎胡闹的 “哲学理论”,白费纳税人财物的混饭哲学、骗人哲学。咱们中国的高级理论家竟这样理解 “同一性”真是太寒碜了。不承认思维和存在是相连的,那么更是思维与物质分离的唯心主义了。

我认为,人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 (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除了认识认识的本身之外,认识的对象都是头脑之外的。并不是像文德尔班说的那样:“心灵创造认识对象……创造出自我的世界。”“对象并不是心灵之外的实在物。”(《哲学概论》1921年英文版,第199、200页)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包含运动和运动结果、联系和联系结果的。人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人是依靠感觉认识世界的。感觉是“……物体、物、自然界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结果”(《列宁选集》第2卷,第37页)。德国的波尔茨曼说:“我们是从万物在我们的感官上所引起的印象中认识万物的存在的。”(引自 《列宁选集》第2卷,第293、294页)认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映象、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映象愈清晰,认识愈明确愈正确。因此,可以说客观世界是思维摹本的原本,认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思维中的复写、摹写、摹本、摄影、图画、映 (印)象。这些在思想上的摹写是由感觉产生的,感觉又产生于经验。因此,认识是由感觉和经验产生的。它的源泉是它的对象。而感觉和经验过程都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所以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说:“认识来自实践”,“认识来自感觉经验”。但是,认识必定得有认识的对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正确的认识最终来自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不来自认识的对象,只来自实践的认识,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

认识不只产生于实践。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认识是意识思维对象产生的结果。尽管有的认识没有对象物质,也有个假冒伪劣的 “对象”。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一样:“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劳动不获得物质,只会越劳动越穷。同样,实践不获得认识对象的映象,只能越实践越糊涂。由此可知,财富的源泉是物质 (马克思指有价值的物质,我认为包括二性的物质),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对象 (被认识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认识是头脑中的映象与外界的对象相符合、相一致,即映象等同于对象。但列宁否认认识与对象的等同和同一。他说:“决不能得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等同的结论。反映可能是被反映事物的近似真实的复写,可是说它们是同一的,这就荒谬了。”(《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列宁不把真实和等同看成是一致的。其实,真实和等同、同一是名异实同。如果按照列宁的解释,近似真实不是近似等同和同一,就无法解释什么是正确,什么是真实了。“等同”,是指两个东西相等、相同。“同一”,有时也指两个东西同一样和两个东西合并成一个东西。这就是 “同一性”的两种表现形式。社会意识 (形态)与社会存在 (对象)等同和同一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真理的现象。这不是荒谬,而是事实。当然,我们指的这种现象,是不包括错误现象的。错误不存在这种反映和社会存在(对象)等同和同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要求你画的 “饼”是真饼,只要求你画的 “饼”像饼。像就有同一性。他画的真的是 “饼”,你能说它不是 “饼”吗?

(5)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意识”问题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 “意识”问题上的区别在于: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否依赖物质存在?意识与认识、意识与精神的关系,意识的作用是什么?

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和非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意识是人类行为反映的目的、动机、主观愿望的蓝图,即意识形态、意图。人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代号和其他意识行为,行为反映的结果:表象、形象、现象来反映意识。它包括人类整个的心理反映活动和心理活动反映的结果。如:感觉、觉察、思维、思想等。在哲学理论上,思维有时和意识同一概念,但意识的范围较广,而思维仅指认识的理性思考、思想阶段。概念、观念、目的、动机、意志等促使人作出的不同反映意图是意识的形态。意识的反映包含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反映在人脑中的认识反映,又包括把认识转换成语言、文字、行为、意志反映于社会的反映。当然,意识的反映也包含反映非客观事物及其非规律的反映,把头脑中反映非客观事物及其非规律的反映反映于社会的虚幻反映。

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是依赖物质而存在的,是物质的第二属性物质。它本身是物质的特性,是不脱离物质的物质。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产物不是物,怎么就变为非物呢?所以,意识和包括一切不脱离物质的,一切以物为质、为本、为准的现象,都是物质的。

唯心主义者把意识和思维看做是独立的,不依赖物质而存在的,超自然本原的产物,即神、上帝等的产物。其实,唯心主义者的这种看法和宗教信仰者所讲的 “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他们认为精神是人受制于神的灵魂,或人死后能脱离人的尸体的英灵;是一种超自然的,主宰物质世界的、具有人格和心理活动的,脱离尸体后 “食民之祭”的存在。这种认识,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使人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这种虚幻的反映由于在人类心理上的愿望受到人们的利用,从而也受到唯心主义和迷信者的信仰和崇拜。

关于 “意识”的认识,荷兰的摩莱萧特认为思维、意识是脑髓的分泌物。他说:“没有磷就没有思想。”当然,脑物质中存在磷的成分,没有磷就不能构成脑物质。这样,没有磷就没有脑物质,没有脑物质就没有意识。但他似乎是说,“脑髓分泌磷,磷是思想意识”。当然,如果他认为意识是脑物质的磷产生的特性,那是正确的。

在 “意识”问题上,过去有个 “是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争论。很多人站在形而上学的立场上不彻底地辩证这个问题,认为 “是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个问题,涉及 “决定什么存在”的问题。如果指的是产生意识的脑物质决定意识的存在,那是正确的。因为没有承担意识的脑物质就没有意识。所以脑物质是一性的,意识是二性的。如果说决定意识本身所有存在的是对象的物质还是意识,即引起意识产生存在的是对象的物质还是意识,那就要具体意识具体分析了。因为人的意识是两方面的,是来自人脑的物质和对象的物质的。正确的意识是由头脑中的映象和对象构成的。但是,没有客观对象也会产生意识。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对象存在也会产生意识。从这点上说,并不是意识对象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意识对象存在。再从 “反映是由本质决定的,本质是由物质决定的”的方面讲,意识有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物质。由于意识有意识的本质,而且意识的本质也是物质,所以,“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就不成问题了。因为它们之间正如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还是武器”的问题一样,是不可分割的问题了,硬性的分割是扯不清的扯皮问题了。因为本质都会引起反映,反映都会产生事物;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单独的人,也不是单独的武器。认为以物为质的意识 (包括唯心的意识)不产生事物,决定事物、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单方面的人或单方面的武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意识不但决定意识对象的存在,还决定意识主体的存在。

意识问题涉及思想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个问题即 “精神”问题。我们说 “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还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不过时”,就是指他们的意识反映形态还在,永不过时。他们的精神还在,在哪里呢?主义、思想永不过时,在哪里不过时呢?就是在他们书本的字里行间中,在我们的头脑中激励着我们永不过时。人的意识是由人的精神面貌、语言文字和行为反映的。人的意识反映可以给别人一种映象。这种映象只要受影响的人不遗忘,对受影响的人来说是不过时的。这不是唯心,这只是原有的对象主体消失,但对象主体的反映在我们头脑中的精神面貌、意识形态未消失。并非对象主体消失,对象主体的全部反映就消失,即他们的音容笑貌、语言文字反映在我们的思想中,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而不消失。为了我们的需要,也就存在了我们对他们精神实质的真理的坚持。

(6)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辩证方法问题上的区别。

通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上述问题上的区别和分歧,我们可以看出:唯心主义所主张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凭空幻想的、非物质的;只用反映的本身证明反映的。而唯物主义主张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客观的、物质的;用反映的对象证明反映的,即用被反映的事物及其规律证明反映的事物及其规律证明真理的。所以,“唯心主义”的定义可以归结为:只凭心空想的,用非物质、非规律证明反映的事物及其规律,证明真理的主义。“唯物主义”的定义可以归结为:凭事物及其规律想象的,全由事物及其规律证明事物及其规律,证明真理的主义。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当然只有认识物质的真理,坚持物质的真理。非物质的真理我们的感官感觉不到,哪里去找,哪里去坚持呢?用事实的雄辩证明,坚持真理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看待物质的历史要用唯一是物质的观点来看待。物质的历史是物质。如果把可见物质的历史和未来,可见物质的起始和中途,可见物质的过去和今后看成是非物质,那就成了 “无理学家”霍金的历史非物质—物质—非物质主义了。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把构成明显的物质的东西和明显的物质分解后的东西看成非物质。比如:组成人的身体的各种物质元素成分和人的身体分解后的各种元素成分、人的貌像声色、思想反映等这些我们不看成物质,那么就会成为组成我们身体的是非物质;我们的身体分解后成非物质了。所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敢于反对 “宇宙爆炸形成论”这样的谬论。“宇宙爆炸形成论”的要害是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辩证法问题上的区别,仅仅是用物质证明反映,还是用非物质证明反映的区别,即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区别。

(7)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宗教和哲学问题上的区别。

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并不像罗素认识的一样。罗素认为:“哲学是某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哲学问题既解决不了,也消除不得。哲学包含着对那些到现在为止仍无法取得确定知识的事物的思考,就这点而论,哲学像神学。但哲学并不因为无法得到确切知识便服膺知识以外的权威或教条,在这一点上,哲学又像科学。”(成云雷 《趣味哲学》,第3页)哲学是科学。哲学和宗教是有本质、定义和标准区别的。宗教的本质、定义和标准是:原来就有的唯心主义教派和教义。用这个本质、定义和标准衡量,凡符合这个本质、定义和标准的就是宗教。因为 “宗”是指原有的派别,“教”是指教义。过去认为宗教是:“宗者,尊祖庙,以宀从示。”“示者,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所以,宗教的本质应该说是原有的宗教派别和宗教派别的教义。宗教显然是信仰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唯心的,所以宗教是唯心主义。宗教和哲学具有一定相同的非本质属性。宗教和哲学都是人创造的,都是思想产生的。人是物质的,从这两点上说,哲学和宗教是有人物的共同本质的。但宗教是根据心理的反映推理反映结果反映出来为某些人类思想服务的现象,哲学是根据物质的运动联系推断运动和联系结果并反映出来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现象。比如基督教就只是为信奉基督教的人服务的,与不信奉基督教的人无关。而哲学真理不论是信不信教的人多多少少都得运用。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是推断什么,反映什么,怎么反映,反映结果为什么服务,怎样服务等方面的区别。尽管宗教也同情民间疾苦,反映民间不平,提倡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希望人间安宁,但宗教的方法不科学。只按宗教的希望和信仰,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法,解决不了人间的安宁和人类的幸福生活问题。这些是哲学和宗教的本质方面区别。因为宗教的推断按非物质推断,推断非物质,所以宗教的 “对象物质”是虚构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哲学的推断按物质推断,推断物质,所以哲学的对象物质是真实的。因此,宗教和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即是产生思想的物质在先,还是思想在先;是用思想对象的物质来证明思想映象,还是用纯粹思想的映象来证明思想的区别。然后是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区别。不可否认,宗教和哲学的起源,像中国的《易经》一样起源于人的意识,即起源于人类对某种目的的需要,而不是人起源于宗教和哲学。这种目的之所以能成为不同的宗教派别和哲学,是因为他们之间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不同,各自用不同的世界观解释世界,各自把物质的起源归于他们各自信仰的非物质和物质而产生分歧形成不同的宗教和哲学。比如:基督教认为物质产生于上帝,佛教认为物质产生于虚无,道教认为物质产生于没有貌像声色形体的道。因此,宗教与宗教是不同派别的。哲学认为物质产生于物质,凡是认为物质不是产生于非物质的,凡是用物质证明物质的,都属于哲学。凡是认为物质产生于非物质的,用非物质证明物质的,都最终成为宗教教派。由于宗教不用物质原因证明物质原因,因此,宗教认为人的一切福利和灾祸都取决于主宰人类的神。这样,形成了 “物质神造论”“非物质存在论”和 “非物质做作论”。由于宗教不用物质证明反映,只用思想上引起反映的证明反映,就形成反映没有被反映。所以,宗教的教义本质是唯心主义的。由此观点引起,宗教成了反对物质成就的科学和反对事实真理的教派。但由于宗教形成之后它的教义不可能全部抛开物质的东西来宣扬宗教教义,它不可能绝对抛开哲学唯物辩证法和真理来搞宗教。所以,宗教的教义中也有物质的东西和哲学真理性的东西。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受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变化和科学的影响,宗教也改变着它的形式。原来的宗教中已掺杂进了宗教非本质的唯物主义科学真理。宗教教义的反映有的只有反映,没有被反映;有的有反映,也有被反映。比如:佛教供奉的千手观音。据说观音是男人演变成女人的。原先的观音并没有千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原来的观音有被反映,现在的千手女观音就没有被反映了。有没有被反映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也涉及唯物主义文化和唯心主义文化问题,但不涉及非物质问题,因为非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的教义像政治的本质和非本质一样,也有唯心主义的本质和唯物主义的本质。唯心主义的本质和唯物主义的本质由反映有没有对象来确定。有对象的是唯物主义,没有对象的是唯心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所以,宗教教义中凡与唯物主义真理一致的都不能认为是宗教,并且,宗教唯心主义没有对象的文化,也是物质的文化。因为反映有没有对象都是物质。所以,不存在非物质的文化。当然,因为宗教也是人的反映,反映是真理或是错误的标准也是真理。如果我们夸大宗教的范畴,认为一切宗教组织形式和宗教教义都是科学的敌人,那么,就分不清宗教和唯物主义科学了。因为宗教教义中的唯物主义科学部分也被看成宗教了。所以,对宗教的认识,要像区别 “政治”和 “法律”的本质和非本质一样,区别宗教的本质和非本质来认识。由于宗教 “唯心主义”思想本质与哲学本质不同、教义不同,宗教的唯心主义部分与哲学唯物主义部分存在分歧、矛盾,所以,提倡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哲学,不得不提出宗教是否与之共存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历史上既然提出过这个问题,管天管地样样管的哲学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再提消灭宗教。因为宗教的教义本质上虽然是唯心的,只有反映部分的,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宗教的有些认识是错误的,但有些目的动机是正确的。宗教发展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宗教不是反整个人类的行为,宗教的非本质形式并不是错误。宗教只是指不科学的东西。而宗教的非本质教义中包含着科学的、真理性的东西。提消灭宗教,消灭什么呢?谁来消灭呢?消灭宗教的建筑,文化遗产吗?不是。消灭宗教的教义吗?不是。消灭信教的人吗?也不是。那么,消灭宗教消灭什么呢?谁来消灭呢?这些都不能解决。既然消灭宗教消灭什么,谁来消灭都讲不清,还谈什么消灭宗教呢?可见,讲消灭宗教只是一句空话,并没有实际的内容。宗教的教义本质是唯心的,而宗教的非本质教义是唯物的。不辨证的提消灭宗教,会消灭着宗教非本质的、唯物主义的、真理性的东西。那么,宗教是否存在着消灭的迹象呢,消灭宗教消灭什么呢?宗教存在着消灭的迹象。消灭宗教消灭思想本质上错误的唯心主义。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并不是指消灭任何组织都可利用的宗教组织形式,甚至宗教的语言反映形式和宗教教义中非宗教本质的真理。宗教和哲学像事物的消亡一样,都存在着部分消亡的迹象。这是由 “消灭”一词的另一个方面词意说的。“消灭”一词不单指有外力因而受动的词义,还有自然消除、灭亡的词义。不受外力影响自行消失、灭亡也叫 “消灭”。我说的消灭迹象,指的就是我们思想中的唯心主义部分自行消灭的迹象。这种唯心主义的消灭迹象出于这样的原因:科学的发展人们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的唯心主义,这就存在唯心主义自行消灭的迹象。这种消灭的迹象人人头脑中都存在过、经历过。只不过是我们不自知而已。像唯物主义者也利用宗教一样,宗教也不得不利用唯物主义。我不相信任何教主、高僧的思想中从未产生过这种唯心主义让位给唯物主义而自行消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1979年11月,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1933年宗教裁判所审判伽利略,说伽利略是骗子,他的发明是 “魔鬼的发明”的错误现象,即公开平反 “伽利略案件”的现象。

宗教的教义在我们的思想中跟哲学的教义一样,消灭的只能是我们宗教和哲学的错误,绝不是消灭宗教和哲学中正确的东西。宗教和哲学的错误东西是思想上的东西,思想上的东西只能靠思想理论来消灭,不能靠消灭人来消灭。宗教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证物;宗教的组织形式有唯物主义可利用的地方;宗教建筑的美学价值、历史文物价值,是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它不是任何人的私人财富;宗教教义中的唯物主义部分,即真理部分是唯物主义现成的知识。这些不但不是消灭的对象,恰恰是唯物主义的自身原因应该自身保护的对象。所以,消灭宗教不是消灭宗教遗留下来的物质财产,也不是消灭信教的人,而是像哲学消灭错误的理论一样消灭宗教教义中唯心主义的错误东西。宗教和哲学的区别仅仅如此,宗教和哲学的对立也仅仅如此,该消灭的也仅仅如此。因为这样,真正的哲学永不会消灭。宗教的消灭,也只能是局部的消灭。全部的消灭是不可能的。宗教不能完全消灭的根本原因是哲学不能完全解决事物为什么会存在必然联系和必然联系会得到必然联系的必然结果问题。即不能完全解决一切事物联系的所以然和所当然问题。如果哲学能完全解决一切事物联系的所以然和所当然问题,宗教的消灭就不是问题了。宗教的局部消灭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思想转变过程。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由唯心主义原因造成的。

宗教的存在取决于唯心主义的存在。唯心主义不存在,宗教也就不存在。这样,谁脱离唯心主义,谁就脱离宗教;谁在唯心主义的哪一点上脱离唯心主义,谁就在唯心主义的哪一点上脱离宗教。宗教不可彻底消灭的原因,也就是唯心主义不可彻底消灭的原因。过去的理论分不清宗教的本质,把一切宗教的教义和组织形式都看成是唯心的、错误的和该彻底消灭的。这不可能。有人认为 《论语》不是宗教。那么形成道教的 《老子》《庄子》是不是宗教?显然,由于 《论语》对鬼神的存疑,认为“天命”的存在,“生而知之”的思想错误和推行 “祭”的宗教惯用手段存在。这不能不说他包含宗教。《老子》本来是讲 “道”的,就应该是讲 “理”,讲 “规律”的。但他讲不清道的物质性,被宗教利用了他的唯心主义部分,形成了 “道教”,成为道教的经典。这怎么能说它不是宗教呢?庄周的《庄子》同样如此,它不是宗教,但成了宗教,就是说它包含宗教。《庄子》不是宗教为何被道教称为 《南华经》?宗教指的既然是唯心主义,那么,可以说:在人类发展史上,除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至今还没有发现谁的主义、思想没有一点宗教残余而完全脱离宗教。宗教和哲学都产生于思想,宗教和哲学思想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宗教一旦抛开唯心主义本质就是哲学,哲学一旦渗入唯心主义本质就是宗教。哲学求助于理性,许诺真理。“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3页)哲学只是人的思维推断事物规律反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哲学要求反映真理,坚持真理。而有的宗教相反,所以哲学和宗教还是有一定的本质区别。

宗教不可能全部消灭。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利用哲学和政治都无法消除的人类错误心理存在而产生和发展。宗教是思想反映。我们不能阻止人思想。“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强制人们信教不信教会适得其反,加深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的对抗,产生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扰乱社会。由于 “形而上学”的客观存在,像巴尔扎克在短篇小说 《无神论者做弥撒》中描写的无神论者外科医生德普兰为了怀念恩人和报答恩人布尔雅为他做弥撒一样的心理存在,没有绝对的唯物主义者和绝对的唯心主义者。没有绝对的唯物主义者和绝对的唯心主义者,就没有绝对的唯物主义形式和绝对的唯心主义形式。因此,也就不能形成绝对唯物主义和绝对唯心主义的对抗。对宗教和哲学理论的错误,不论现在和将来,都只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说理的方法去解决。宗教和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系,如果不造成对抗矛盾的关系,始终只能用科学思想清除伪科学思想,用真理作标准调整矛盾错误的方法。决不能用别的什么调整方法。因此,政治利用宗教和哲学理论达到政治的目的,是不可偏废的过程。

宗教的遗产,也是哲学的遗产。宗教和哲学的遗产必须像保护其他遗产一样保护。宗教和哲学也要改革、创新,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放思想,也应该解放宗教和哲学中的错误思想。也要像他们各自的教义要求的一样坚持真理,把宗教和哲学搞成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全世界人民所用。当前,有的党员、干部不认识对宗教和哲学理论的利用。领导不是用哲学理论来领导,而是用宗教思想来领导,唯心地认为鬼神存在。生怕他们信仰的神窥见他们不虔诚的心,对与唯心主义有神论背道而驰的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讲都不敢讲了。他们对此熟视无睹,只准唯心主义宣传,宣传唯心主义;不准唯物主义宣传,宣传唯物主义。他们甚至采取打击、迫害、压制的手段阻止唯物主义宣传。殊不知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义,领导靠唯物主义哲学理论来领导。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判断真理方法和执政方法。他们这样做表面上是发展宗教文化,骨子里想的是积敬神的“阴功”。实际上这样做完全违背建党的初衷,违背理论符合实际。

宗教和哲学的反映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但宗教的反映起源于对物质的虚幻反映,哲学的反映起源于对事物运动和联系结果的判断。宗教的思想本质同哲学的本质一样,是从思维产生时就引起产生的,并且都是人的思想反映,是人的思想反映,就存在真理和错误的两种倾向。人们揭示出宗教和哲学的本质,给予其定义,只是对其本质的反映,而不是强加给其本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宗教和哲学问题上,除了反映物质和非物质的区别、为什么人的区别,再没有其他区别。这种区别也就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真理和错误的区别。并且,这种区别,仅仅是 “只有心里的,还是除了心里的还有心外的”的区别。因此,非宗教、非哲学本质的,不能说是宗教和哲学。特别是不能把政治说成是宗教,用宗教的本质来搞政治。因此,宗教和哲学的区别,不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理由,更不能成为矛盾斗争的依据。不能强逼人家信教不信教,信仰自己的哲学观点。宗教和哲学也是人性化的。宗教和哲学都离不开人,都是人的反映。所不同的是宗教和哲学为人的方法不同,结果不一样。宗教迷信地教人依靠来生,而哲学教人依靠现实。宗教教人遵纪守法,爱护苍生,不能滥杀无辜,保佑社会安宁。哲学要求追求真理,为人类服务。因此,在 “理治和谐”这一点上宗教和哲学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宗教和提倡理治和谐社会的哲学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我们不能阻止人家的宗教和哲学文化宣传。但也不能允许以宗教和哲学的名誉搞非宗教和非哲学教义,组织党派组织,干涉国家政权,影响国家政治,制造民族矛盾,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宁。因为宗教不是政治组织,政教合一的宗教和政治最终也是有区别的。用宗教搞政治颠覆合法政府是无道理的。打着宗教的旗号反科学、反真理,扰乱社会,残害人民,挑起宗教矛盾,引起宗教战争,这样的活动是 “政治”而不是宗教。宗教不存在没有人性的宗教。宗教的教义中没有杀人放火,图财害命,扰乱社会,自焚为英雄的教条。恰好相反,宗教的教义教人们杜绝杀戮,行善佑民。宗教是人的反映。人反映的宗教应以人为本。宗教由于产生于科学极端落后的历史年代,又是凭先知个人的意识和认识产生,所以,宗教运用的是唯心辩证法。宗教的唯心辩证法不能像哲学一样排除错误。但宗教脱离不了自身的非本质。宗教的非本质避免不了哲学唯物辩证法用事物及其规律证明的真理。因此,宗教像哲学一样没有理由以错误自居。宗教也要改革。已被事实证明是科学真理的不能再认为是宗教。

在坚持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都最终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塘中去,或被唯心主义利用。尽管老子、庄子、王充这些人的唯物主义观点占着上风,但他们的唯心主义还是不少。老子、庄子的 “道”尽管一再说明是 “有物混成”的,自然 “无为”的,但他们说道先于物质而存在,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观点说 “道就是上帝”。王充认为鬼神不是人死后变化的,但他还是认为鬼神存在。存是存在,但他没有讲清只是反映方的存在。恩格斯、列宁不承认真理的人为性,不承认人能创造一些事物的规律和消灭一些事物的规律。列宁曾经引用过赫胥黎的话来说明坚持唯物主义,说:“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离开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页)但当遇到思想是不是物质的问题时,他认为思想不是物质。这跟唯心主义的 “一切造的都是上帝造的”没有什么两样。人为的事物和他们的运动、联系不是人为的,不就把人为的产生事物和消灭事物看成是上帝一样的 “规律”在起着产生事物和消灭事物的作用吗?运用理论本来就不是真理的标准,也唯心地凭空认为是真理的标准。这不是唯心主义吗?按我的观点,一切坚持谬误都是坚持唯心主义。因为谬误是唯心的,没有反映对象的;不能用对象证明。坚持没有反映对象的反映,最终是坚持仅凭心里反映的反映,即坚持唯心的反映。不认识思想的物质性,只认识对象的物质性,也就把思想认为是非物质做作论了。非物质做作论,就是唯心主义的鬼神论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说白了,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 “世界上有没有鬼神”,“鬼神是人造的,还是人是鬼神造的;是鬼神主宰人,还是人主宰鬼神”的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世上有反映对象的鬼神,唯物主义认为世上没有反映对象的鬼神。唯心主义不能证明反映对象的鬼神存在,一切证明反映对象的鬼神存在的证明都是虚假的,即只有反映,没有被反映的。所以,一切认为反映对象的鬼神存在的反映都不能确证为真理。相反,唯物主义反映反映对象的鬼神不存在的反映都能证明是真理。“世上本无鬼,有鬼是因为心里有鬼。”世上所能证明的 “鬼”,都是反映方的鬼。唯物主义哲学不能否定反映方的 “鬼神”存在和反映方的 “鬼神作用”存在。反映方的 “鬼神”引起的精神作用,是意识引起的作用。这样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精神作用。精神作用,也是物质的作用。并不是非物质的作用。只不过这种 “鬼神”存在的意识精神作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是发展社会的产物。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不到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大。这个问题,涉及当前政治哲学对社会存在的宗教形式问题。就社会的现实情况来说,在处理人的意识问题上,比如人们对亲人、烈士的感情和怀念形式、方法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比宗教 “超度亡灵”更为有效的抚慰人心 (意识)的形式、方法。所以,就目前现实来说,政治哲学只好采纳宗教惯用的感恩、怀念和激励人们向先烈学习的形式。总之,由于哲学避免不了思想与逝者的空洞联系这种特殊物质形式,也就避免不了宗教的反映形式。因此,哲学不是教人 “数典忘宗”,消灭宗教。哲学只是教人正确的利用宗教为人类服务。一旦哲学和宗教超出为人类服务的范围,还是得消灭错误的哲学和宗教。

综上所述,坚持真理只是坚持心里反映的,还是坚持除了心里反映的还坚持心外被反映的,即只是坚持反映还是包括被反映,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如果只坚持心里的东西,就是唯心主义。坚持唯心主义就不是坚持真理。因为他坚持的不构成真理。如果坚持心里的,也坚持心外的,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真理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不像美国格列恩说的一样,是 “神学的自愿而绝对忠诚的卑女”。恰恰相反,哲学用神学和唯心主义来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服务,证明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史所伴随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史。神学、唯心主义因为没有对象的物质,所以神学和宗教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面前无能为力,都只能听从唯物主义的摆布。因为只有物质的东西才有力量。所以,真正的哲学是支配人类思想的科学。它把唯心主义的一切用来证明历史,充实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宗教教义中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东西来证明真理,坚持真理。哲学不坚持唯物主义,就 “哲”不下去,就要与唯心主义同流合污。所以,坚持真理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向一切唯心主义的变种决裂,向无理学和非物理学决裂。因为无理学和非物理学都是唯心主义。如果不坚持唯物主义,人类永远只能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历史时代,永远也不可能超越这样的时代。

坚持唯物主义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历史上怎样,就说是怎样。否定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就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了。历史唯物主义,是 “物质的历史是物质”的主义。如果说 “物质的历史是非物质”,那就是历史唯心主义了。坚持物质的历史是物质的主义,必须坚持事物的产生、运动、发展、变化、消灭的原因都是事物自身的联系和联系结果。认识事物的产生、运动、发展、变化、消灭,只能用思想去物质里找原因,不能到非物质里去找原因。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即有规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事物联系和联系结果的发展,是按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发展。事物的联系和联系结果是可改变的,即规律是可改变的。因而,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可改变的,是在改变中发展的,是人的意识可改变下随人的意识改变的,并不是有个 “前定”而不可改变的,非得按它的模式去发展的规律在哪里让社会按其模式发展的。

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不是唯物主义讲不通哲学真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成为唯一彻底的哲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真正的哲学是科学,决不是伪科学。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是要讲唯物主义;遇事要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方面找原因,不能唯心地去非物质方面找原因;认为非物质存在,非物质做作。不然就谈不上科学。科学理论是坚持理治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坚持理治和谐社会和坚持真理都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否则,就不可能坚持理治和谐社会和坚持真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中去。

坚持真理,只有坚持反映的物质和被反映的物质存在的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物质问题上没有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永恒真理。唯物辩证法是检验真理唯一正确的方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唯物主义,否则,就是装扮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是研究物质来为人类服务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用物质来辨别和证明物质 (包括运动、联系的物质)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用物质解释和证明历史的主义,即承认物质的历史是物质的主义。承认物质的历史是物质,就得正视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那样,就得承认是那样。如果谁都可以否定历史,历史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这样的主义。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用被反映的事物及其规律证明反映的事物及其规律,证明反映的真理,排除没有被反映的错误。唯物主义要承认以物为质的物质是固有的,即无始无终的。物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物质的最终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