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礼记·礼运》说起

从《礼记·礼运》说起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同”,见于《礼记·礼运》,它是儒家的理想社会,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向往,进步思想家和改革者屡屡注目“大同”。至于系统阐述“大同”,并写成《大同书》的,则是康有为。想望“大同”,各家争诵。领导反清革命的孙中山更多次亲笔写了《礼运》中有关“大同”的词句,还在论著和许多讲演中多次提到“大同”。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

一 从《礼记·礼运》说起

“大同”,见于《礼记·礼运》,它是儒家理想社会,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向往,进步思想家和改革者屡屡注目“大同”。至于系统阐述“大同”,并写成《大同书》的,则是康有为。

《礼记·礼运》说: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描绘的“大同”理想境界是“天下为公”: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老、幼、妇、女、孤独都有所养,盗贼不作,外户不闭。这种“大同”境界,依托孔子,应写于春秋之后,战国或秦、汉之际。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也一直为儒家所向往。

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也有类似词意,如: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子》)

孔子的传人孟子也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春秋战国,诸侯征伐,列国纷争,在这社会动荡之际,百家争鸣,想望“大同”的,不仅儒家如此,即其他学派,也有这种愿望和想法。老子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庄子·马蹄》篇说: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即秦相吕不韦编的《吕氏春秋》也说: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于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贵公》)

想望“大同”,各家争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有着《礼运》那样比较系统的论述。每逢战乱频繁,民生不宁,还有《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那样的想望。

“大同”,不仅在古代为人所乐道。清代中叶,社会动荡,衰乱迹象呈露,龚自珍在《平等篇》指出当时的基本矛盾是“浮不足之数相去愈远,则亡愈速,去稍近,治亦稍速”。如果让“浮不足”长期分化下去,则“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郁之久,乃必发为兵燹为疾疠,生民噍类,靡其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其始不过贫富不相齐之为之尔,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1]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矛盾的激化,曾经冲击封建知识分子顶礼膜拜的“大成至圣先师”神像的洪秀全,也在《原道醒世训》中引用了《礼运》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一大段,感慨地说:“而今尚可望哉!”

领导反清革命的孙中山更多次亲笔写了《礼运》中有关“大同”的词句,还在论著和许多讲演中多次提到“大同”。如《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说:

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2]

孙中山在解释民族主义时说,“对于世界之诸民族驯致于大同”,提到“驯致大同”。他对待传统思想,不是因循古训,“为古人所惑”,而是以自己为主体,从革命需要出发,要通过革命的实践,“成一个大同之治”。他说:

我们中国二千多年以前,孔子便有这项思想,他曾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过当孔子那个时代,只有思想,没有事实。到了现在,世界上有了这个思想,也有了这个事实。大家都要做主人翁,承认用这项主义的政体,才算是上上的政体,所以民权主义到了现在便发达到极点。[3]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过去“只有思想”,现在却“有了这个事实”,孙中山观察当时的世界发展趋势,援引“大同”,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而向往“大同”。他与传统儒家的怀念往古,叹息“今不如昔”,对前途缺乏信心有根本不同。他是从革命的需要出发,“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和儒生的奉经书为圣典,以“大同”为往而不复返也不同。时代前进,今日之向往“大同”,乃“适于时代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至于对《礼运》作注,并撰写《大同书》的,则有康有为。

【注释】

[1]龚自珍:《平均篇》,《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8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见《孙中山全集》第9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3页。

[3]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册,第4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