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切身实际的教学内容

切身实际的教学内容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时事政治”“与自己有关或与专业相关的现实内容”和“哲学”等有共同的兴趣。而他们所感兴趣的“时事政治”的内容从经济、金融、房价油价、留学、就业、助学扶持、民生、食品安全,到反腐、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养老、环境、道德、钓鱼岛、国际关系、教育,乃至人权、人性、人文等不一而足。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当下大学思政课教师普遍的困惑与难题是如何“留住学生”,作为“必修”性质的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学生“必逃”的窘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常常脱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人愿意主动接受方式生硬的显性灌输。“内容为王”不仅适合电影与传媒,也同样适用于思政课教学。虽然“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但思政课却不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天然的兴趣。思政课的这种特殊性对于研究生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接受了多年政治教育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套话大话空话早已产生了后天“免疫”能力和自动“屏蔽”功能。因此,研究生思政课也需要结合研究生的兴趣、专业等才能产生话题的交叉与思想的共鸣,在对话与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各取所需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要想寻找到思政课与研究生的结合点,就要先做调查研究的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就发现有些研究生说自己“从不拒绝任何一堂精彩的课,无论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人认为“思政深度影响专业深度”,而有这样见解的研究生往往是已经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对政治和现实更大的兴趣,理论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学业的需要,也是生活与交往的需要。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利用研究生们相对本专科生更加成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与所有学生产生普遍联系的话题(比如毕业论文),也能起到很好的兴趣凝聚作用。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研究领域或研究兴趣是专业,思政课完全脱离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也是导致缺勤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思政课是人文课、文化课,而人文精神是不分文理的,这一特点使思政课完全具备吸引住学生的内在潜力。思政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将共性的人文精神与个性的专业诉求进行有机整合,或以案例的形式,或以问题切入的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时事政治”“与自己有关或与专业相关的现实内容”和“哲学”等有共同的兴趣。而他们所感兴趣的“时事政治”的内容从经济、金融、房价油价、留学、就业、助学扶持、民生、食品安全,到反腐、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养老、环境、道德、钓鱼岛、国际关系、教育,乃至人权、人性、人文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与研究生相关联的思政课内容和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经过精心的挑选与合理的取舍再植入思政教学内容之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学入心入脑的前提是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产生影响。无论什么话题,只要参与其中了,都会有机会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无论什么理论,如果没人参与,再有深度也是枉然。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可资借鉴的鲜活的现实案例,它们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思政课教师则要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多倾听多鼓励,还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与理论提高,这是考验一个优秀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功力”的所在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