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鸣交感,精神之源

共鸣交感,精神之源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已将物质客体演化为精神客体,在求真认识的同时有了审美认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处于对应关系中,这是自然与生命之间的生物感应。从物候现象中,人们制定了中秋节、重阳节,饮酒、赏月、登高、赏菊,以此成为中国人节日中的充满了诗意的审美的节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从珍惜一个草虫的生命,到自称是大山的儿子、大海的女儿,大自然成为人类汲取营养的精神之源。

人类不仅从自然中获取物质,满足生理需要,而且能从中获得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精神享受。

1.自然崇拜

在原始先民面前,自然既是衣食之源,又是威严、凶险而无法抗拒的强大力量,使人们产生既感恩又敬畏的心情。自然界的洪水猛兽、霹雳雷电、狂风暴雨,只能引起人们的恐惧。“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就反映了这种心理状态。认识水平的低下使自然蒙上神秘的面纱原始人把自然力看成是像人一样的有意识、有灵魂的东西,朴素混沌的自然观体现着人的意识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人们在想象中认为自然是由某种神灵统治着的,祈盼和祝愿风调雨顺、消除灾害,就将自然当作神灵来崇拜。

原始社会的图腾,就是把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神物,当成人们的祖先或保护神。如拉祜族将葫芦奉为图腾,他们认为,葫芦就像宇宙一样,内中多籽,如同宇宙包容着诸多的人和事物,而他们的祖先就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传说天神种下一颗葫芦,葫芦成熟后,滚下山坡,老鼠听到葫芦里有动静,将葫芦咬开,拉祜族的祖先扎迪、那迪就从葫芦里走了出来。因而拉祜人在房前屋后都种着葫芦,墙上挂满了葫芦,并做成芦笙。图腾形象成为人们特定观念的物态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包含了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因素。作为一种形象,也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

人们不仅崇拜被奉为图腾的自然物,而且崇拜其他种种与人类生活关联密切的自然物。如藏民将雪山视为神山,祈求它们降福人类,保护平安,把它们作为趋吉避凶的福祉。自然具有了属人的性质,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成果,如龙凤形象的塑造,阴柔阳刚之美的判定。人们也从自然界获得了各种包含着审美因素的认识,如日月如梭、物换星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已将物质客体演化为精神客体,在求真认识的同时有了审美认识。

2.生命节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中人们感受着宇宙秩序、生命节律,比如四季变化与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因而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受着大自然的影响和支配,这就使人的感觉与情意、生理与心理和自然秩序、宇宙节律有着一种天然的天人合一的交感共鸣。所谓“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疑;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处于对应关系中,这是自然与生命之间的生物感应。红日高照,使人心情舒畅,细雨霏霏,使人情丝缭绕。蒙族谚语说:“在沙尘暴的天气,狗咬、孩子哭、老婆闹。”只有魔鬼才在沙尘暴的天气里喜笑颜开。

自然景物以其绚丽多姿的外貌打动人心,人心必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情志作为反应,“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一定的情总是和一定的物相吻合,这已经成了艺术领域里约定俗成的现象。中国古代诗文中有一种伤春悲秋的主题: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惜好景不长,几场风雨,落花遍地,常使人怀有惜春之情。而温带地域深秋季节的萧瑟、悲凉与凄清的特殊物象,容易造就人的一种悲情,以至于构成了中国文化中悲秋的审美趣味。这种感伤情调形成一种固定情结之后,就使后来的作者对春与秋的审美感受变得格外敏感,超出了一般感觉,成为一种独特的感受,以致这种情景交融的特征成为中国抒情文学特有的一种意境、一种深层的民族审美意识。

3.激发美感

人类对自然界的审美感受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人与自然从总体上建立起了一种审美关系之后,自然才具有了审美价值,自然美才逐渐成为人们独立观赏的对象。翻阅中外绘画我们就可以发现,自然事物是在人类绘画艺术产生很久之后才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洋的风景画,都是后来才独立出来的一个画种。

宇宙现象给人以神秘感,日月星辰发光体高悬天空而不下落,而且东升西落,在有关的天文知识普及之前,天象是超地球现象的。自然现象因而具有神秘感,激发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人们为此而编制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如太阳神、后裔射日、女娲补天以及银河、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等等。

人们从自然界的声、形、色中获得了形式美感。自然美色彩斑斓,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所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谓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等词语就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形式的愉快感受。自然美也具有一种变化之美,如江河的流动活泼,烟岚的奇妙变化,所谓“幽林一夜雨,洗出万山青”。人们通过自然的各种形式,如山峰的高耸稳重,林木的郁郁葱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从而感受到勃勃生机。

自然现象激发了具有新奇性的美感。从物候现象中,人们制定了中秋节、重阳节,饮酒、赏月、登高、赏菊,以此成为中国人节日中的充满了诗意的审美的节日。

日月星云、草木虫鱼、园林田野,从古到今都为人们所赞赏,因为大自然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绚丽夺目,怡荡性情,富有令人神往的魅力,因而成为艺术的对象。南朝齐梁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只有几十个字的文章,有声有色地把高山、清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等景物组合起来,形成为一幅色彩美丽、形象鲜明、感染力很强的山水画。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首先有大自然中的山川之美,然后才有艺术作品中的山川之美。

世界的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自然属性和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后,自然就具有了审美意义,美感的历史也在于自然给人的影响。从珍惜一个草虫的生命,到自称是大山的儿子、大海的女儿,大自然成为人类汲取营养的精神之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