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上不骄,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在上不骄,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人上者而不以是,不足与有为,为人下者而不以是,虽有材,不足以有为,其进几于祸矣。在上不骄,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方公卿大夫,据高明之势,外以富贵自尊,内以智能自负,必不欲求于人,欲人之求己,士不欲求于人,如此则上下之合,无时可得矣。宁戚不卑不亢,言之凿凿地分析时局形势和桓公之施政弊端。古人云“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说的正是“在上不骄,在下不谄”的道理。

——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释义:

处于上位不骄傲怠慢,处于下位不谄媚逢迎,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点题:

此句出自王安石给安抚使谏院舍人的上书,揭露当朝官员选拔之弊:在下之士人伺人颜色,并以此为进阶手段;在上之大夫好媚于己者,并据此而提拔下官,上下皆不以义,唯务苟合。此句所明“进退之中道”,唯求士人处下位仍自信自持,大夫处上位能以贤良取才。

链接:

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某读《孟子》,至于“不见诸侯”,然后知士虽厄穷贫贱,而道不少屈于当世,其自信之笃、自持之重也如此。是皆出处之义,上下之合,不可苟也。为人上者而不以是,不足与有为,为人下者而不以是,虽有材,不足以有为,其进几于祸矣。在上不骄,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某尝守此言,退而甘自处于为贱,夜思昼学,以待当世之求,而未尝怀一刺、吐一言,以干公卿大夫之门,至于今十年矣。

已而思之,方孟子之时,天下纷乱,诸侯皆欲自以为王,强攻弱,大并小,战伐侵入,无岁无之。此乃存亡得失之秋,所谓得士则兴,失士则亡之时也,故下得以自重,而上下可以不求焉。方今席弈世之基业,治虽未及三代、两汉,然亦可以谓之亡事矣。其先才取士,外则贤良进士诸科之举,内则公卿提转郡守之荐。然皆不自媒绍其所长,以干于当世,然后得充其选,未尝闻公卿大夫能自察其贤而荐之者。则士之包羞冒耻,栖栖屑屑,伺人之颜色,徇时之好尚,以谋进退者,世未尝为辱也。又岂知论出处进退之义者哉?今公卿大夫之取士,无问贤否,而媚于己者好之,今士之进退不以义,而惟务苟合而已。吁!可悲也。

方公卿大夫,据高明之势,外以富贵自尊,内以智能自负,必不欲求于人,欲人之求己,士不欲求于人,如此则上下之合,无时可得矣。某是以翻然改曰:“苟一往公卿大夫之门,与之议论,察其为人,可与言则进,不可与言则退,于道宜未为屈也。”由是颇欲虚游于当世公卿大夫之间,以观可否而去就之。方自窜于穷远僻陋之地,其势不得以往也。

比闻天子念东南之民,困于昏垫,辍侍从之臣,亲至其地以劳徕安集之。某私切自喜,以其所谓当世之公卿大夫,将得而见之矣。既而问某者果谁邪?又有以阁下名告之者,而因含笑大喜曰:“以阁下之势,方用于朝廷,以阁下之贤,尝闻于天下,则某不待接其议论察其为人,而后知其可以说干之也。”矧阁下官曰谏诤,出宣霈泽,当思所以副朝廷待之之意。则天下之利害,生民之疾苦,未宜忽之而不以夙夜疚怀也。傥有意于此,则非夫士君子不可与论焉。然则某之言,可冀其合矣。

延伸悦读: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有个卫国人叫宁戚,满腹学问却一贫如洗,只好靠给人赶车为生。他听说齐桓公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就赶着牛车来到齐国。齐桓公听说此事,便令管仲四处寻找,并同其一起到峱山脚下相迎。宁戚见到一干人等并不答话,只是唱起暗示自己怀才不遇、难逢明主的《饭牛歌》。齐桓公不免动气,用严厉口气质问宁戚为何光天化日之下讽刺时政。宁戚不卑不亢,言之凿凿地分析时局形势和桓公之施政弊端。近臣怕桓公因此对宁戚不利,劝说道:“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牧夫也。君其赦之!”桓公亦认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直言相谏固然令人难堪,但为治病良药;阿谀奉承固然使人舒心,却是致死砒霜。于是拜宁戚为上卿。后来,宁戚果然以非凡智慧辅国理政。

古人云“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说的正是“在上不骄,在下不谄”的道理。当人处于厄穷贫贱、屈于人下的境地中,应保持“自信之笃、自持之重”,不能舍弃羞耻之心、投人所好;而一旦高升得势,通达于庙堂,亦须端正礼贤下士的心态,不可骄傲自负、任用奸佞。

“得士则兴,失士则亡。”如果为人君者能够做到谦虚自察,不好谄言,以贤取士;为人臣者能够做到自持自重,不趋富贵,不贪权势;处于上位能够虚心纳谏,处于下势可以不卑不亢,那么一城、一地、一国便能够实现政兴人和的局面。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领导者在为人处事、选用人才时仍会面临“在下则伺人颜色,在上则好媚己者”的问题,“在上不骄,在下不谄”的进退之道对于当前形势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