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谦者,美德也;自抑者,嘉行也。”《周易》中有谦卦,说君子有谦德,可以事业有成。在古人看来,谦与满相对,与虚相连,谦德一般指人所具有的一种谦逊恭谨、谦卑自下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谦虚。谦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德行之一。儒家极力倡导谦德,强调谦德的培养是一切礼仪、礼节、礼则得以实行的前提。具备谦德是人与人以礼相待的基础,谦主内,敬执外,对人恭敬和以礼待人皆有赖于人的自谦。

——《周易·谦》

释义:

君子以谦卑的态度修养自省。

点题:

“自谦者,美德也;自抑者,嘉行也。”儒家认为谦与满相对,与虚相连,谦能受益在于虚。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虚怀若谷,才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有所进步;如果自满自足,就会停滞不前。因此,谦虚不仅是一种古人所提倡的美德,同时也是对自我胸襟的考量,一个谦虚的人有着厚德载物的雅量。

链接:

《诗经·小雅》——

“莫肯下遗”,汉郑玄笺:“今王不以善政启小人之心,则无肯谦虚以礼相卑下,先人后己,用此居处,敛其骄慢之过者。”

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

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

王阳明——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谭嗣同——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张廷玉——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陈毅——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毛泽东——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韩诗外传》七——

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故曰能为下者,其惟土乎!”子贡曰:“赐虽不敏,请事斯语。”

延伸悦读:

谦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和严己宽人的原则。古文《尚书》中就有“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说法,认为自满会招来祸害,而谦虚则可以受益,并将之看作是自然不可违背的规律。《周易》中有谦卦,说君子有谦德,可以事业有成。儒家学派也有“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人生格言。在古人看来,谦与满相对,与虚相连,谦德一般指人所具有的一种谦逊恭谨、谦卑自下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谦虚。谦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德行之一。

儒家将“谦”德与自己所倡导的“礼”与“仁”结合起来,将“谦”德看作是明礼和行仁的前提,认为礼之显有赖于谦,无谦不足以明礼;仁之行借助于谦,无谦则无行仁之基。在儒家看来,对他人的恭敬和尊重是礼的内在精神,是根本,而礼节礼仪等都是这种品德和精神的外在表现。儒家要求人人都要敬人、爱人,而这种敬人之心就是在谦德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极力倡导谦德,强调谦德的培养是一切礼仪、礼节、礼则得以实行的前提。具备谦德是人与人以礼相待的基础,谦主内,敬执外,对人恭敬和以礼待人皆有赖于人的自谦。《周易·谦》认为,人与人相处,只有做到“鸣谦”“劳谦”“谦”,不自骄,不骄人,才能实现人我和顺,无往而不及。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后世思想家的赞同,朱熹要求君子“以谦下人”“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王阳明要求“虚己受人”。就是说待人而傲,必不能敬人、让人,只有一个谦虚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做到恭敬礼让。因此,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最主要的是具备恭敬之心和谦虚之德。作为个人而言,要养成讲礼貌、重礼仪、尚礼让的美德。

儒家论为学之道时也贯穿着谦德思想,认为只有秉持谦虚的态度才能不断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孔子有“学而不厌”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说,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这里的“虚”可以解释为谦虚之“虚”,意即虚心。如果没有谦虚之心,那么必然会“以所已臧害所将受”,难以真正地接受到新的知识。儒家对谦虚的认知不仅是将其看作是为学的基础,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子贡有一天侍坐时向孔子请教“为天下之道”,即谦虚之道。孔子告诉他,为人谦下,犹如厚德载物的大地。大地承载万物,甘泉、五谷、鸟兽皆产生于此,同时世间万物的养生送死、休息循环都需要依靠大地才得以实现,所以“能为下者,其惟土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