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义”是“五伦”之一。孔子认为义是立身处世之本,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义利之辨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古人“义利之辨”的价值起点,在今天仍然烛照我们前行。

——《论语·里仁》

释义:

君子看重道义,而小人只注重利益。

点题: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义”是“五伦”之一。“义者,宜也”,“行而宜之之谓义”,说明“义”是儒家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义的范畴极其广大,涉及政治、伦理、哲学、道德、教育等各个层面。孔子认为义是立身处世之本,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作为道德规范,“舍生取义”“大义灭亲”“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掷地有声的儒家信条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链接: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通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安帝十四》——

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三者有时而合,合则互千古、通天下、而协于一人之正,则以一人之义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有时而不能交全也,则不可以一时废千古,不可以一人废天下。执其一义以求伸,其义虽伸,而非万世不易之公理,是非愈严,而义愈病。

延伸悦读:

义利之辨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杜甫有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传统文化的价值排序中,义比利更具道德优先性,理想的人生不能为了荣华富贵而践踏仁义道德,在物质利益之上,更应注重道德修炼。这是古人“义利之辨”的价值起点,在今天仍然烛照我们前行。

宋代道学家象山先生陆九渊,应朱熹之邀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演《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说:“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因而他要求那些学习圣贤立志从政者必须深自反省,端正做官动机,做到“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义利观混乱必然导致价值崩塌、底线失守。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能从内心深处遵守道德规范,形成文化的自我制约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