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生哲学概论

人生哲学概论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在世,决不仅以解决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毕其生活能事,如道德、科学、艺术等,均为吾人精神生活的要求。狭义的哲学,即指此等本体论而言。哲学的概念,既如上述,吾人更就此概念加以剖析:1.哲学是知识。3.哲学为研究万有全体的科学。但依此区别,则唯物论的哲学,在哲学中将无立足地位,故不能据为定论。希腊初期的哲学,由自然论转为人事论。至末期的哲学,则由伦理而人宗教。

人生在世,决不仅以解决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毕其生活能事,如道德、科学、艺术等,均为吾人精神生活的要求。此等精神生活,当不受物质生活的拘束,独立进行,自由表现。原来宇宙内的万有,都合物质精神而存在的。万有的现象,就是精神活动于物质上的状态。宇宙的精神不可即,其所显现的不过活动的状态,吾人由其活动的状态,认识其活动的原因,称为宇宙的意志。这意志就是充塞宇宙的精神,自原始以来,活动不绝,以成今日的世界;这种现象,称为创造的进化,略称创化。

人生哲学,即把促吾人生命的真相,而予以说明的;所以人生哲学,原称生命哲学,就是这个意义。

1.哲学的概念

哲学(philosophy)的名词,发源于希腊,其原文为iλoζ(爱)与σoiα(知)结合而成,其文义为“爱好知识”。初用此名词〔1〕时,对于工商、政治等实利的或实际的知识,而称纯粹穷理的知识为哲学。至苏格拉底(Socrates,470B.C.—399B.C.)的学徒所谓哲学,虽仍以纯粹穷理的知识为主,但已附加新意义。其狭义以推求事物本体的知识为哲学。——本体亦称实体,对现象言。凡吾人感官所能感的,为事物的现象。其本体则非感官所能感觉,唯人得由其悟性或理性以认识本体。事物的现象,依本体而存在。心意现象,如知识情意等,依心意本体(灵魂)而存在;物质现象,如声色香味等,依物质本体而存在,故现象不能离本体而自存。至本体能否离现象而自存,哲学家各异其说。研究本体的性质及本体间的关系者为本体论:即以万有为性质全异的心物二元所成者为二元论;以物为本体,心为物的显现者为唯物论;以心为本体、物为心的显现者为唯心论:二者皆为一元论。又以万有为多数独立自存的原子所成的为多元论;或以万有为一个元理或神所统一,而以本体为真理或神。狭义的哲学,即指此等本体论而言。——至其广义,则以哲学为一切知识的总和。希腊哲学初期〔2〕的概念,大概如是。末期的哲学,包含伦理宗教的要素颇多,乃以关于人生究极目的的知识为哲学;但推求事物本体的知识,及考察一切事物的知识,仍为哲学中不可缺的要素。中世哲学〔3〕的概念,虽不更变;但以神学为中心,哲学成为神学的附属品。基督教所信仰的,即为确定不可易的真理。哲学非用以研求真理,仅用以证明或解释既定的真理——就是教会的教理。近世哲学,脱离宗教的缚束,发挥自由研究的精神。文艺复兴时代〔4〕,以脱离宗教独立研究自然的为哲学。其后哲学家对于哲学,渐有明确的定义。英人斯宾塞(Spencer,1820—1903)的哲学定义为“一切科学知识最高最终的统一”。德人温德(Wundt,1832—1920)的哲学定义为“以统一各科学所供给的知识构成无矛盾的体系为职志的科学”。今集合古今哲学家的见解,以明哲学的概念曰:“哲学者研究万有全体的科学也。”

哲学的概念,既如上述,吾人更就此概念加以剖析:1.哲学是知识。知识为思考或经验的结果,属于知性的活动。这就是哲学与宗教文艺的大体上区别。宗教基于信仰,文艺出于想象(构想),属于情意的活动居多。或谓哲学亦含有情意的要素,与宗教文艺常互相混同。但哲学所表现的形式,概出于思考;至少在哲学者自身,不可不确信其自己所发表的哲学,为思考的结果。若无此确信,而以自己的思想为自身信仰上的事项,或想象的结果,则其思想即不得为哲学而为宗教或诗。2.哲学为有系统的知识,即为科学。这就是哲学与常识的区别。婴儿见火而推断其热,农夫察风向而测知晴雨,此等知识,各个孤立,不构成系统,为日常非科学的知识。科学的定义,为种种知识以方法组合而成为系统的。哲学为有系统的知识,所以哲学亦为科学。或谓哲学起于人性的要求;故哲学的思想,为人人所同具。各人有各人的哲学,并不是专门学术,和常识似无甚区别。但各人所具的哲学,亦自有其相当的知识和相当的系统。古代的哲学,在现今殆为非科学的知识居多,然仍无害其为哲学。即彼等的知识,亦自有其系统,即自成为科学。3.哲学为研究万有全体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普泛于万有事物,而非限于一局部的;此为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区别。其他科学的对象,皆以万有中的一局部为限,如矿物学的对象为矿物,生物学的对象为生物,心理学的对象为精神或心意。此等科学,统称为特殊的科学。对特殊科学而言,则哲学为普泛的科学。或谓哲学和科学的区别,不但对象的范围不同,研究的性质亦异;即科学为因果机械的说明,哲学为意义和价值的说明。但依此区别,则唯物论的哲学,在哲学中将无立足地位,故不能据为定论。

西洋哲学未输入我国以前,我国固无哲学的名称。但哲学起于人性的要求,人有思想,即有哲学,则不能谓我国无哲学,自无疑义。我国向来所称为道,就是指哲学的内容或成果而言。道中包含许多的理。朱熹〔5〕说:“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盖理就是散见于事物中的知识;道是集合众理组成系统的。《学记》说“大道不器”,就是普泛的意义。《论语》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有系统的意义。西洋哲学,大体上可分三部:1.形上论,2.认识论,3.价值论。形上论以本体论为主,是论道之体的;价值论以判断事物的真善美为主,是明道之用的;认识论以说明认识事物本体的方法为主,是体道的方法。大抵我国贤哲的论道,概注重于实践。道的本义为“路”,为人所率由,就是含有实践的意义。所以我国所谓“道”,往往专指政治上伦理上的原理,和西洋实践哲学的意义更为相近。

2.哲学与人生

哲学的对象为万有全体,既如上述。但以时代的倾向不同,人性的要求各异,因而对象的中心,常起变动;哲学史上遂有种种的派别。英人培根(Bacon,1561—1626)谓“哲学为理性或悟性的学问,而悟性的对象为神、自然及人性”。因神、自然、人性三者,都有普遍的性质,都可以做哲学的对象,哲学所研究的,当然不出乎这三者以外。就西洋哲学史上考察,则向来哲学家常以这三者之一为考察的中心;其时期显有区别。希腊初期的哲学,由自然论转为人事论。至末期的哲学,则由伦理而人宗教。中世的教父哲学〔6〕(patristic philosophy)、烦琐哲学(经院哲学)〔7〕(scholastic philosophy),已成为神学的奴隶。文艺复兴以后,自由研究的精神渐盛,由人类本位的思潮,发生人本主义(humanism)的哲学。其意以“人者人也,非神明之仆,尤非教会之奴也。万物之中,唯人为重,亦唯现在的生活为最要。现世之生活,为现世而生活,若为有无不可知之未来生活而牺牲现在之生活,讵非大愚。与其否定现世以求解脱,何如改造现世之生活为愈。为罪恶及苦恼所充满之人生,将借吾人之努力而化为光明”。这人本主义,实为近世哲学的源泉,开现代哲学的曙光。近世哲学,既注重现世,爱知识,尊理想,重经验;对于自然的兴味自深。于是泛神论〔8〕(自然神论)者,将神融合于自然中,以为“神非创造世界,神即在世界之中。一切即神,神即一切”。哲学的中心,遂由神学而移于自然〔9〕;且由思辨的自然哲学(即思辨哲学)〔10〕,移于实验的自然哲学(即经验哲学)。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发达,实受哲学上自然主义的影响。此时期的哲学,亦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倾向于机械的唯物论。视人类生活,不过为物质界的法则所动的一种机械。物质界的法则,既神圣不可侵犯,人类的精神,乃完全屈服于物质的势力下。表面上虽美丽丰富,里面实枯寂无味,甚或流于残酷。人类虽以自然主义,脱神学的桎梏,但仍不免为自然主义的俘虏。科学虽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所有,而人类的精神转因此丧失。本来希望人类制驭自然,实际上为自然制驭人类。现代哲学,遂应人性的要求,发生新倾向,久屈于自然主义下的人本主义,乃复露头角。由自由而更进于自由,由解放而更进于解放。换一句说,就是由人本主义而更进于人本主义。从前的哲学,求诸自然的法则;今后的哲学,返诸生命的本原。以生命为研究的中心,尤其以人类的生命为研究的中心,实为现代哲学上的特征。“哲学即人生;人生即哲学者”,这两语可以表明现代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了。

我国古来哲学的研究对象,亦以自然与人生为主。《周易》常言天道与人道;天道是以自然为对象的,人道是以人生为对象的。又言天道地道人道,天是指自然的精神方面;地是指自然的物质方面。也有以神为对象的,《易》称“圣人以神道设教”,即其明证。但我国所谓神,常与天或自然相混合。《中庸》所谓“体物而不可遗”,其意实与泛神论相同。至我国所谓天,实际上常以人为代表,《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言“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是天为人中的天,不是人以上的天。《中庸》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荀子》则谓“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为道也”;二程子〔11〕言“天以生为道”。可见吾国所谓道,以人为重,以生为本,与西洋现代哲学的根柢相同。唯吾国自古迄今,均偏重于形上的道,忽于形下的器,自然科学遂不如西洋近世的发达。哲学上没有科学的基础,当然不很精密。我们应该依据近代的科学知识,把固有的哲学思想,整理一番才好。

3.人生哲学的意义

人生哲学原名为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始于德人福尔开特(Volkelt,1848—1930),近时德人倭铿(Eucken,1846—1926),法人伯格森(Bergson,1859—1941),均以人生哲学的建设者,见称于世,为现代哲学上一大潮流。于旧时思辨哲学经验哲学以外,另取一新倾向。思辨哲学,以数学论理学为根据,经验哲学,以实验物理学为根据,人生哲学则以生物学、心理学为根据。前二者注重外界,依外界的条件,调整吾人的生活,是消极的;后者注重人生,从人生的要求,以改造外界,是积极的。前二者使我服从自然,仅由探索自然的结果,得依据自然的法则,利用自然的势力,以改造吾人的物质生活;然物质生活的向上,转使精神生活屈服于物质势力之下。后者则以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为主。人生在世,决不仅以解决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毕其生活能事,如道德、科学、艺术等,均为吾人精神生活的要求。此等精神生活,当不受物质生活的拘束,独立进行,自由表现。原来宇宙内的万有,都合物质精神而存在的。万有的现象,就是精神活动于物质上的状态。宇宙的精神不可即,其所显现的不过活动的状态,吾人由其活动的状态,认识其活动的原因,称为宇宙的意志。这意志就是充塞宇宙的精神,自原始以来,活动不绝,以成今日的世界;这种现象,称为创造的进化,略称创化。生物的生命,就是宇宙意志活动的一种形式;在创化的途中,向物质上为不绝的发展,因受物质的抵抗,自行分散为若干种类及无数个体,各自为生命而努力。这生物种族及个体间努力活动的原因,称为生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意志。努力的结果,随其种族及个体,各各不同;就大体言,则植物的意志,全在物质的支配下努力,仅仅维持其物质的生活,精神生活全不显现。动物的意志,渐渐发展,稍能征服物质以呈露其精神生活,但亦仅足为物质生活的补助。唯人类的意志,得冲破障碍,自由突进,显现其精神生活,以继续其生命的活动于无穷。但人类的生命,决不能孤立于其他生命以外。一切生物,皆互相结合,同循此伟大的冲动而进行,动物立于植物之上,人类又立于其他动物之上,为共同进行的一大军队。人类立于战斗的最前线,以其精神作用为武器,打破物质的抵抗,向生的方向,努力奋斗,以开展其新生命。人生哲学,即把促吾人生命的真相,而予以说明的;所以人生哲学,原称生命哲学,就是这个意义。

依上所述,则人生哲学,乃以人类的生命为研究的中心,为现代新兴的哲学,不过哲学中的一流派。其哲学范围,仍为普泛的而非特殊的。但我国现时,研究人生哲学的,其意义似较为狭小。常以人生哲学为研究人生观的学问,为哲学的一部分。人生不过百年,自呱呱坠地以至于老死,就一生涯间为通体的观察,而问人生有何意义或价值?对于这问题而予以解答的,称为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由各人的性质和生活的状况,与一生的经验、教育等,综合而成,各个不同。向来论人生观的,就大体上别为三类:1.以人生为悲苦或虚幻的;这种人生观皆以现实的世界为不满足,统称为厌世观。2.以现实的世界为调和圆满的,人类得依宇宙的本则以达于幸福和快乐;这种人生观,与厌世观相反,统称为乐天观。3.则介于二者中间,既不如乐天论者以现实世界为美善的世界,亦承认现实世界的悲苦;但不如厌世论者以人生为绝望的。吾人当由各自的努力,轻减痛苦,抑制罪恶,以创造美善的世界。这种人生观,称为改善观。由现代人生哲学出发的人生观,就是改善观,原不过人生观中的一种。若认人生哲学为研究人生问题的学问,则其范围当然不以现代人生哲学的人生观为限;凡哲学上种种的人生观,均应包涵在内。唯研究的结果,大都以改善观为归宿;所以研究人生问题的人生哲学,与以人生为中心的人生哲学,殆有不可区分的关系。

我国现时研究人生哲学的,即以人生哲学为研究人生问题的学问;而所谓“人生问题”的意义,见解亦复不同。或一派的见解,以为人生问题就是“吾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也就是“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的问题;人生哲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但这个问题是伦理学上的问题,因此,他把伦理学看做人生哲学〔12〕。伦理学本来是哲学的实践部分,与哲学的范围广狭不同。人生哲学为哲学上一流派,不是哲学中的一部分;认伦理学为人生哲学,这见解殆不甚妥。但从前的哲学,注重原理,言其“然”与“所以然”,含说明科学的性质为多。现代的人生哲学,大抵于原理以外,更注重实现,往往言其“当然”与“所以当然”,含有规范科学的性质,常包涵伦理学的要素。所以说“人生哲学就是伦理学”,虽不免忽视学问上的界说,若说“人生哲学和伦理学,大部分没有差别”,则殊为正确的见解。向来研究伦理学者,常先构成哲学说,由哲学说演绎的结果,构成伦理学,称为哲学的伦理学;或由各科学归纳的结果,构成伦理学,称为科学的伦理学。从前的哲学,倾于思辨的独断,所以伦理学多倾向于科学的。现代的人生哲学,既根据于科学,因而哲学的伦理学和科学的伦理学结论相同。就学问上的界说言,人生哲学是伦理学的基因,伦理学是人生哲学的成果。但因果相关,论因的不能不兼及果,论果的亦不能不兼及因;人生哲学和伦理学大部分没有差别,即此可以明了。

【注释】

〔1〕哲学的名词,初见于希罗多德(Herodotus,490B.C.—409B.C.)所著《历史》中。

〔2〕希腊哲学分初末两期,初期亦称希腊期,自波斯战争(前625)起至亚里士多德死(前322)止。末期亦称希腊的罗马期,自亚里士多德死后至旧罗马灭亡(476)止。

〔3〕自旧罗马灭亡至君士坦丁陷落(476—1453)的1 000年问为西洋哲学史的中代,而称希腊哲学为古代。自君士坦丁陷落后至现代的哲学,为近世哲学。

〔4〕自1453年君士坦丁陷落后至1690年为文艺复兴时代。

〔5〕字元晦,或称晦庵、晦翁,宋婺源人。为理学大儒;谥文,世称朱子或朱文公。

〔6〕基督教徒组织教理时代的哲学,为教父哲学。在476—1000年间,为中世哲学初期。

〔7〕中世哲学,在教父哲学以后为烦琐哲学,其原义为经院哲学,其哲学实为神学。在11世纪以前为准备时期,11、12两世纪为过渡时期,13世纪为极盛时期,至近世哲学兴而衰颓。

〔8〕泛神论以万有为唯一的原理或神所统一,然原理或神,实在万有以内,万有即为此原理或神的显现。反之,若置原理或神于万有以外,以万有为原理或神所创造,受原理或神的支配,则为超绝神论。古代哲学及中世哲学,已有泛神论的倾向,近世如斯宾那莎(又译斯宾诺莎)及康德,皆为主张此论者。

〔9〕16世纪以后为自然哲学时期。

〔10〕取径于思考以研究真理的,原为思辨哲学,亦称合理论。如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皆隶属这派,其狭义则专指黑格尔的哲学而言。

〔11〕程颢,字伯淳,宋洛阳人,时号明道先生。其弟颐,字正叔,时号伊川先生。世称颢为大程子,称颐为小程子。

〔12〕参看胡适之先生著《中国哲学史大纲》首段及李石岑先生著《人生哲学》绪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