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学习到底学什么

为什么学习到底学什么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好学乐学,终生学而不厌。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对待你的生活,把使生活越来越完善作为学习的目标。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工作和做人,说到底,是为了让自已不断地进步,从而使自己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

【原文】

侃问:“何谓知学?”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何谓知学?”先生说:“姑且先说说为什么而学?学习什么?”薛侃说:“曾听您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天理,体认天理,只要求己心没有私意。”先生说:“如此只要克去私意就够了。何愁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薛侃说:“正是担心这些私意不能认清。”先生说:“仍是志向不真切的问题。志向真切,耳听目见的全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向外界寻求,求学讲论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见,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见。”

古人说:“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内省。”学习教人分得清善恶,分辨好坏,使人深明大义,有原则做人,有规矩处事。可以说,学习并不是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定行为,即便你已经不是学生,也需要用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达到更高的境界。

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好学乐学,终生学而不厌。在小细节中习得严谨细致的道理,在人与人的交际中习得以善会友的道理,在争执中习得以理服人的道理……生活还在继续,学习就没有一刻会停止。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对待你的生活,把使生活越来越完善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习有了生活的目标,自然不怕学不到好知识。

当然,学习不只是生活态度,学习还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孜孜以求地学习工作和做人,说到底,是为了让自已不断地进步,从而使自己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另外,宋代的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认为,学习和参禅形似,必须要经历参禅的三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初来这个世上时,他的内心是纯洁无瑕的,在他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别人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为是山,别人告诉他是水,他就认为是。此便是禅悟的第一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然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一个人历经的事情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诸多问题。在抱怨这个社会越来越复杂的同时,他开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进入这一境界的人,看什么东西都感觉是雾里看花,似真似假。此时,他们内心充满了彷徨、迷茫、挣扎等情绪,有的人甚至开始在迷失中沉沦。倘若一个人永远停留在这一境界,不但会交得不断攀比、斤斤计较,而且开始争强好胜、不知满足,从而使自己痛苦一生。

那些悟性高的人,在经历了“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的迷茫和彷徨之后,开始学会洞察世事、返璞归真,而且也懂得了自我反省、淡定自若。此时他们开始大彻大悟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个时候,他们又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且已经从俗物之中领悟到另一个内涵之意。

《礼记》中说道:“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明白自己的短处后认真自我反省,孜孜不倦地改善自己,这也不失为做人的一种境界。

可能有人会说,我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陶冶情操。一个人为什么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呢?显而易见,是因为他在情操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用学习来陶冶情操。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那他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总之,学习不是一件热闹的事情,而是一种人生的历练,而且只有真正为学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并领悟到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同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