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绕行,也许成功等在转角处

绕行,也许成功等在转角处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诸葛亮的提议,刘备退据樊城,同时火烧新野击败曹仁。鉴于刘表已死,荆州新主刘琮投降曹操,刘备集团失去了后盾,诸葛亮建议再行后退。刘琮拒不接纳刘备入城,诸葛亮主张向江陵撤退。本该停顿下来或稍稍后退,但曹操仍然劳师远征,试图将孙权、刘备一举消灭。由此可见,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对成功来说多么重要。如同季老那样,在严峻的形势下,暂时地绕行,走走退路,是在为以后的成功埋伏笔。

但凡能在大风大浪后独善其身者,往往懂得适度退让与弯曲的道理。季老就是这样的人,在遭遇人生转弯的时候,他懂得“尽人事安天命”的道理,即便暂时不能收获,暂时绕行,也能让他保持淡然心境。所以,无论季羡林一生遭遇多少波折,他的心态总是平衡的。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与人仿佛水火不容,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打压人们的身心,恐惧、压抑是人的常态。季羡林则是心怀雄志,以暂时的忍让麻痹他人,在养精蓄锐中谋划未来。

在现实生活中,放着直路不走,走弯路,无疑是个十足的傻瓜。然而,在很多时候,漫漫人生中,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并非全是直线,而是曲线。什么时候应当强硬,什么时候又需要妥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暂时的妥协是为了将来的强硬。当前方是万丈悬崖,直走过去,不仅不能到达对面,反而会被摔得粉身碎骨。所谓“以屈求伸”“以曲为直”“以退为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都是围绕着“迂”和“直”两个字做文章。

“迂”和“直”是一种矛盾,如同退与进是一对矛盾一样,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将后退的举动一概视为怯懦和软弱,在无法前进的情况下,适当地后退或者走走弯路,往往是一种必要的、理智的行为。

刘备、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后,曹操发兵数十万,以曹仁为先锋,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刘备的屯兵之地——新野。根据诸葛亮的提议,刘备退据樊城,同时火烧新野击败曹仁。鉴于刘表已死,荆州新主刘琮投降曹操,刘备集团失去了后盾,诸葛亮建议再行后退。刘备率军兵和百姓弃樊城,过汉江,退往襄阳。刘琮拒不接纳刘备入城,诸葛亮主张向江陵撤退。由于刘备不肯舍弃跟随的百姓,退却的速度很慢,致使江陵被曹操抢占。刘备与诸葛亮等商定后,全军退往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夏口,取得了休养生息、壮大力量的机会。

在休整兵马、加强防备的同时,诸葛亮乘孙权派鲁肃来夏口探听虚实之机,随鲁肃到江东,一番游说,孙刘结成联盟,在赤壁大破曹军,实现了刘备打败曹操的目的。曹军败退后,刘备集团得以长驱大进,夺取了荆州,半生漂泊的刘备终于得到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可见,在前进受阻时,退后一步再图进取,往往能相对容易地达到目的,这就是以退为进。如果刘备不从新野、樊城主动后退,不仅无法打败曹操,而且会使刘备政权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相比之下,南下的曹操却只知进取,不懂后退。当他进到长江边上,兵马虽多,但都已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本该停顿下来或稍稍后退,但曹操仍然劳师远征,试图将孙权、刘备一举消灭。结果在赤壁以众败寡,狼狈至极。赤壁一战后,曹操不得不退回中原,终其一生,到底未能消灭孙权和刘备。

由此可见,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对成功来说多么重要。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进道若退”,他力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无论什么场合,无论是胜利后的绕行还是失败后的退却,只要“绕行”仅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目的,只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绕行”又何尝不是上策呢?如同季老那样,在严峻的形势下,暂时地绕行,走走退路,是在为以后的成功埋伏笔。因此,学会以退为进,学会迂回战术,成功或许离你就不再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