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格物犹如孟子所讲的“大人格君心”这句话中的“格”,它是指去除人心的不正之念,以保持本体的中正。对此,王阳明在向弟子们传授心学时,讲述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传习录》

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格物犹如孟子所讲的“大人格君心”这句话中的“格”,它是指去除人心的不正之念,以保持本体的中正。而且在意念中就是要除掉不正的念头以保持端正的心体,亦即时时处处都存天理,也就是穷理。”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真正诚心之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去除一切杂念,如此心诚意正,才能够对各类事物的客观规律有所认识,才能完美地做好事情。

对此,王阳明在向弟子们传授心学时,讲述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某日,外出游历的孔子看到一位老者在捕蝉,那位老者捕蝉的动作非常娴熟,每一次都能得手。孔子忍不住问道:“老人家,你怎么能够如此精准地捕到蝉呢?是怎样具备如此神奇的捕捉技术的?”

老者听到有路人与自己说话,便转过身来,望着孔子说道:“我的捕蝉技术是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才掌握的。在捕蝉时,我心无杂念,眼睛里只有蝉,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分散我的注意力,因为我专心致志,所以每一次出手都能如愿。”

老者的一番话,让孔子领悟到,做任何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因此,王阳明要求弟子们做事情时心无杂念,至诚至真,全身心地付出,务求事情做到极致完美。

王阳明曾告诉他的弟子说:“我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只是对着古帖临摹,可是练来练去,只学到了古人的字形,没有学到古人的神意。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先不轻易落笔,而是静心凝神,排除杂念,将全副精力集中于笔上,这样练习久了我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不论做什么事情,随时都要用心,心精明透彻了,事情自然也就能做好了。”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只有高度集中,在做某件事情时,才会达到忘我的境界,即便很难解决的问题,也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都是建立在心诚的基础上的。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让自己的意识与注意力保持宁静平和的状态,从而将自身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