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相对于告子所认为的“不动心”,王阳明更加赞同孟子追求“不动心”的做法,他如孟子一样追求“不动心”。正在跟随王阳明学习的陆澄,一天接到家中来信,在信中家人告诉他儿子病重。

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欲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传习录》

上述对话是王阳明的弟子尚谦在向王阳明请教孟子与告子二人对“不动心”的认识存在哪些不同。在王阳明看来,孟子所主张的“不动心”是要求人们心中充满道义,并且还必须要让自心稳如泰山;而告子所主张的是人掌控着心,只有人为才能令心不动。不仅如此,王阳明又指出,心的前身原本是不动的,这是因为心的前身便是性,而性即理;性本质便是不动的,理本质也是不动的。因此,只有当人们将道义聚集起来才是恢复人心的前身。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的“心”,其本质往往可以发挥出非常神奇的作用,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在不断的变化中融入万事万物,并能够准确反映出每一种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若是人们真正静下心来,便可以发现万事万物中的规律,将事情做得完美。之所以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心灵的能力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是受到诋毁、赞誉等因素的影响,被遮蔽起来。若是能够摒弃自我束缚,一直保持一颗“不动心”,顺应万物之自然,心灵便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做出非常精准的判断,从而将常人看来十分神奇的良知妙用激发出来。

相对于告子所认为的“不动心”,王阳明更加赞同孟子追求“不动心”的做法,他如孟子一样追求“不动心”。因为孟子是用道德充实灵魂的,他所达到的境界已经不需要处理一般的顾善去恶的问题了,他已经是真正的君子了。在王阳明看来,必须利用身外的所有事物去磨炼“不动心”,就像他对待学生陆澄病重的儿子的问题一样。

正在跟随王阳明学习的陆澄,一天接到家中来信,在信中家人告诉他儿子病重。看完这封信,陆澄的内心十分苦闷,满怀忧伤。

面对伤心欲绝的陆澄,王阳明认为,此时的陆澄不悲伤是不可能的,这时不悲伤是不对的;但是,越是在磨难降临的时候,越应当用功学习。如果在磨难面前放弃学习,平日里的努力就会白费,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磨炼自己。父子之爱固然是情深意切,但天理也有着它的中和之处,一旦超过了其中的度便成私意。

王阳明认为,在面对磨难时,人们都会认为天理当忧,但此时忧苦太多,便不得其正了。只是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都会受到七情的影响,大都是太过忧苦,唯有少数人能够将其视为磨炼自身的机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磨难,不懂得反省自身,而是一味地痛苦,这便不是心之本体。只有将其中的不良情绪加以调整,达到了适中方能得其正。犹如父母离去一般,并不是儿女一味地伤心与难过,便可以挽回逝者的生命。所谓的圣人说“毁不灭性”,这并非是在圣人强迫下才发生的,而是天理本体原本便存在着分限,不可逾越。一旦真正识得心体便可以增减分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