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曰“无动为大”

老子曰“无动为大”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阅读《老子》一书,起始于在长沙读师范之时,毛泽东明确引用老子之言,也起始于在长沙读师范之时。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就有“老子曰‘无动为大’”的句子。老子曰“无动为大”,释氏务求寂静。青年毛泽东这里引用的“无动为大”一语,不见于通行本《老子》一书。这里说老子主张“无动”,与《老子》一书中多处强调的“无为”“不争”一脉相承。

毛泽东阅读《老子》一书,起始于在长沙读师范之时,毛泽东明确引用老子之言,也起始于在长沙读师范之时。

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就有“老子曰‘无动为大’”的句子。无动为大,意思是说以不变动为至善。善,好的意思。至善,就是最好。它是老子“无为而治”的一种政治主张。

1915年春,毛泽东的好友易昌陶因病去世。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国难当头,中国人更是被洋人辱称为“东亚病夫”。又值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面对民族危机的步步加重,又有感于学友的英年早逝,毛泽东既伤国难,又痛亡友,更感生者责任之重大,同时也愈加认识到锻炼强健的体魄,绝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1917年,由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方不重视体育活动,加之功课繁忙和传染病发生,以致八班有七名同学不幸染病身亡。有感于同学们的体质虚弱,又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毛泽东”的繁体字加起来是二十八画)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题为“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它不仅是毛泽东对体育理论的理性思考,也是他对于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性总结。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即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而要想增强整个民族的体质,就必须使全国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来锻炼身体。所以“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促使全中国每个人都来锻炼身体,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以达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目的。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用文言文的方式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专题论文。他引用古今中外的丰富事例,对体育的本质、地位、目的、作用以及练习方法等做了极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毛泽东在谈到体育的作用时,他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其运动一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就其运动的好处和作用而言,从小的方面说,“动以营生也”,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从大的方面而论,“动以卫国也”,具有保家卫国的作用。毛泽东接着指出:“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运动的本义,则在于修身养性,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愉悦人的身心。

对于运动的方法,毛泽东指出: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主敬,陆子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曰“无动为大”,释氏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青年毛泽东这里引用的“无动为大”一语,不见于通行本《老子》一书。先秦子书和史书记载老子言行的主要有《论语》《墨子》《战国策》《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查阅一遍,也不见这句话。毛泽东又标明“老子曰”,似有出处。这样,推测有三种可能:可能出于《老子》早期注本,如汉晋隋唐的注本中引老子佚文;可能出自大型类书的注语释言,如《昭明文选》《太平御览》等;前人著文引用典籍,往往是摄其要缩其句的“意引”,只是用其大意。毛泽东此处引老子语是否也使用了“意引法”。笔者倾向第三种可能。这里说老子主张“无动”,与《老子》一书中多处强调的“无为”“不争”一脉相承。

通行本《老子》“动”字凡五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排除,它风量越多)(第五章)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第八章)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久,动之徐生。(谁能使浑浊停止?安静下来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会慢慢打破安静)(第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第四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出世为生,入土为死。天下正常活着的人,占十分之三;夭折死去的人,占十分之三;人活着,却行动在死亡之地,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养生过分丰厚奢侈,而糟蹋缩短了生命)(第五十章)

这五条老子语录,括号内是译文和出处。五句话虽然不见“无动”命题,但是其“动”都是在虚、静、弱、反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动”是第二位的,被动的,从属性的;“静”才是第一位的,主动的,主体性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老子》一书对“静”的界定和阐释。“无动”就是“静”。《老子》一书“静”字凡六见: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久。动之徐生。(谁能使浑浊停止?安静下来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会慢慢打破安静)(第十五章)

至虚极,守静笃……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尽量使心灵虚寂,切实坚守清静……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又各自回到它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作静)。(第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主宰)。(第二十六章)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根绝欲望,可以得到安静。天下将会自然稳定)。(第三十七章)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无为清静可以做天下的首领)。(第四十五章)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第五十七章)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雌性所以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它安静而处下)(第六十一章)

“静”就是“无动”。从“归根曰静”“静为躁君”“以静为下”“清静为天下正”这些思想中,都可以提炼概括出“无动为大”的理念。用现代语言表述,老子说清静(无动)是回归根本,清静是躁动的主宰(君),清静是谦恭包容的博大胸襟,清静是治理天下的首善要政。

老子以外的一些思想家、宗教家也主张“静”。如南宋朱熹“主敬”,并解释说:“敬,非动也,亦静而已。”南宋陆九渊“主静”。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务求寂静”。这种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所推崇和倡导,并自诩其静坐之法非常神奇,因而他们鄙视运动。轻视运动的人,对体育运动有偏见,把体育运动说成是有损于自己的身体。

毛泽东把老子“无动为大”的观念,引用到他的体育论文之中,是反其意而用之。对老子“无动为大”的观念,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老子以不变化为至善,提倡清静无为,复返自然,顺应自然,不要把人为的因素加进去。毛泽东则恰恰相反,他主张“动”,认为“天地盖惟有动而已”。毛泽东是从体育视角对中国的老子道学、朱子理学、陆子心学和释氏佛学等主“静”派全盘否定,而专取“唯动”派主张。

毛泽东作了进一步解释:动即体育,它是指人类有规则的运动行为。前面所言,体育的作用不仅能强身健体,也足以使人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强化意志。这便是毛泽东所言“养乎吾生,乐乎吾心”之意。今天,重温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读之仍发人深省。

以今天的眼光看,老子在动静关系上也是朴素的辩证法,他主张无动为大、静主动次、以静制动;毛泽东则主张动主静次,张弛有度,动静转化。青年毛泽东强调“唯动”,但也不是“盲动”,而是要“动则有道”,即按照事物规律开展体育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