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字

老子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字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品读《老子》,毛泽东也不一味讲老子思想,有时也讲老子文章的优长,作为今天文章写作的借鉴。这次毛泽东提到《老子》这部书,欣赏它“只有五千字”,还没有《语录》的文字多。也就是说,毛泽东赞赏《老子》的言简意赅,言约旨丰。

品读《老子》,毛泽东也不一味讲老子思想,有时也讲老子文章的优长,作为今天文章写作的借鉴。

1965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专列上听取李葆华等人的汇报。在汇报时,毛泽东让身边工作人员拿出一本自己的著作说:

这本书共有三十三章,比孔夫子的著作文章还多。老子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字,还没有这个本子这么多。马恩列斯文章太长。我主张写短文章。(陆德生等主编:《政治风云》,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424页)

毛泽东这里说的“这本书共有三十三章”,指的是《毛主席语录》。这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解放军报》资料室有关人员编辑。1965年5月出版的《毛主席语录》共三十三个专题,四百二十七条语录,总字数为八千八百字。毛泽东在介绍时,把三十三个专题说成了“三十三章”。

四天后的11月19日,中央办公厅给《解放军报》资料室有关人员打来电话,说毛主席同意给安徽省委《毛主席语录》纸型,让他们自己印刷。当时《毛主席语录》仅限于军队内部发行。

一个多月后的12月28日,总参谋部杨成武代总参谋长给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一封信,主要内容是谈毛泽东让陈伯达再编一本适合全国人民学习使用的《毛主席语录》。杨成武代总长在信中说:

主席指示陈伯达同志负责编写一本全国通用的“毛主席语录”。准备编写6万字左右,现只编写出一部分,约3万多字,给我送来一份。陈伯达同志说,这本语录是在总政和各地所编写的主席语录基础上编写的,要征求总政的意见,将来他们讨论时还要请总政派人参加。此事我已向林副主席报告过,林副主席指示:这是件大好事,要大力支持,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现将送我的一份稿转上,请你即告有关同志先研究,待陈伯达同志征求意见时,即可告伯达同志或参加研究。并请将结果告我一下。(张湛彬:《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文化实录》中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这封信很快转到了《解放军报》资料室有关人员手里。这封信可说明毛泽东本人赞成用“语录”这种短小精粹的文章体裁形式传播他的思想。总政治部编的这本语录是根据部队需要编辑的,所以毛泽东还希望编一本全国通用的、能全面概括他的思想的《毛主席语录》。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这本六万字大而全的《语录》既不易问世,更不易普及,后来随着军版《毛主席语录》的迅速普及,全国通用版《语录》没有编完,更没有出版发行。

用“语录”传播哲人思想,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古代的《论语》也是近似语录体的。毛泽东谈话中提到的“孔夫子的著作”,就是指孔子的《论语》。《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章,所以毛泽东说他的《语录》三十三章“比孔夫子的著作文章还多”。

这次毛泽东提到《老子》这部书,欣赏它“只有五千字”,还没有《语录》的文字多。《语录》将近九千字。也就是说,毛泽东赞赏《老子》的言简意赅,言约旨丰。

这确实是《老子》的一大优长,先秦诸子的著作,唯《老子》最短,最精练《老子》八十一章,平均每章还不到一百字。

《老子》的文体,可说是歌诀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和对话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每章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是一部用韵语写成的哲理诗,语句精巧,善用譬喻吸收不少民间谣谚。

它的语言不加雕琢,无所修饰,但所包含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金克木先生认为,与《论语》不同,《老子》和《易经》一样,在语言运用上,几乎不用什么虚字,符号居多,接近数学公式。而且,《老子》和《易经》中所用的“实字”大都和“虚字”类似,是别有用意的抽象意义的符号。如“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字就有作为哲学概念的“道”和作为普通名词的“道的区分。而且,老子恰是在对这种区别的界说中阐发其哲学思想,开创在普通名词中确立哲学概念的方法。它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这对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创作不能不说具有重大影响。

即使单就文学影响来看,《老子》抽象虚字少,更多断语,更自信,因而文气也显得特别急促有力,气势磅礴,这对后世散文创造讲究力度、重视气势的作品也不无影响。在此,《老子》和《易经》与口语化的《论语《孟子》确乎大为不同,自有特色。

老子创作了许多渗透丰厚生活经验的格言。其中有讲治国行政的,有讲政略战略的,有讲选才用人的,有讲励志成功的,也有讲朴素辩证法的,如:

治大国如烹小鲜。(第六十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第五十七章)

善为士者不武。(第六十八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第六十九章)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第六十九章)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第六十六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第六十八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这些格言警句,内蕴丰赡,哲理警人,精粹精辟,易背易记,操作性强。做人处世皆可师;不同人员,可以各取所需,作为座右铭。

作为哲理散文诗,《老子》在语言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诗经》讲究用字整齐,押韵严格,而是使用“对字协韵”的方法,既力求文字对应,音韵相押,但又不甚严格,灵活多变,因而更有利于表达思想,激发人们的兴趣,也便于记诵。这种注重把工整的形式美与和谐的声音美结合起来的语言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形式的重要美学风格。

《老子》一书,不因高度抽象思维而造句用词死板呆滞,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字眼加以描写,用富有形象的事物譬喻表达思想内容,注重以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事件的描写来阐发哲学观点,如以水、草、木、火等景物的生死荣枯的描写,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再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等句子,也是如此。在抽象的哲理阐发中也不乏艺术的灵巧和情趣。

研究古代文论思想和文法的人,关注《老子》写作技法者太少。但是毛泽东注意到《老子》的写作特长,特别指出它的简练精粹。先秦散文有这个特点,千古名篇《论语》不过万把字,《孙子兵法》不过六千余字,《老子》只不过五千字。毛泽东的文论思想:“马恩列斯文章太长。我主张写短文章。”毛泽东回头向先秦诸子散文借鉴,向《老子》的“短文章”学习,他是很喜欢文章写作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形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