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君子要做到有错就改

君子要做到有错就改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和他的弟子都主张知错必改,甚至把这个当成判断君子、小子的标准之一。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因此,即使孔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国君违反礼法娶了同姓的女子,他也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君不懂礼法。他不断地虚心听取大臣对自己的批评,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成为“人皆仰之”的明君。

孔子和他的弟子都主张知错必改,甚至把这个当成判断君子、小子的标准之一。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19.8)小人犯了过错必定要掩饰。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21)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8)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他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15.30)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颜回对于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是知错必改的楷模,孔子因此称赞颜回“不贰过”。

古人把闻过则喜奉为一种美德。有一次,陈国的司寇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乎?”(《论语·述而》7.31)“你们的国君鲁昭公懂得礼法吗?”孔子回答说:“他懂得礼法。”孔子退了下来,陈司败给孔子的学生巫马期作了一个揖,让他靠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偏袒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同姓的夫人,称她吴孟子。鲁昭公如果懂得礼法,谁不懂得礼法呢?”巫马期把他的话告诉给孔子。孔子说:“我太幸运了,如果有了过错,人们一定指出来。”按照当时的礼法,同姓之间是不可以通婚的,大概吴孟子是个大美人,尽管与鲁昭公同姓,鲁昭公还是不顾礼法娶了她。依孔子的智慧,又身在陈国,不可能不知道陈司败话中有话,估计也猜到了其中的缘由。然而,按照当时另一条君臣礼法,孔子不能在别人面前非议自己的国君。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此,即使孔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国君违反礼法娶了同姓的女子,他也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君不懂礼法。如此这般权衡,孔子做得也没错。但是,当自己的学生把别人指摘自己的话告诉自己时,他依然表现出闻过则喜的虚心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知错必改的人。他不断地虚心听取大臣对自己的批评,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成为“人皆仰之”的明君。因为他乐于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所以大家都能够实事求是地向他反映问题。其中,他的大臣魏征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最不给他留情面,有时甚至说得他下不了台,李世民最“害怕”他,对魏征有敬畏之心。早年,为了打天下,李世民戎马生涯,能征惯战,养成了打猎的习惯。等自己当了皇帝,依然喜好纵马由缰,在猎场上驰骋。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里。

交流思考

1.你曾经犯过哪些错误?你又是如何对待的?你对待错误的态度与孔门师生的观点有何差距?

2.你是否能做到“闻过则喜”?怎样提高这方面的道德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