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镇定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镇定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生死的问题看空了,随时随地心安理得、顺其自然,才能做到不惶恐、不惧怕,镇定地享受生命的快乐。倘若面对无法抗衡的力量的威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能够镇定自若地去享受和体味生命最后的快乐,则更能显现出一种真正超然的人生本色。

原 文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道德经·十五章》)

意 译

(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

人生智慧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宝贵的机会,要如何面对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不妨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作为回答:“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这段话的本意是:(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我们就是要做老子所说的这种人,他们享受着生命的快乐,不疾不徐,洒脱纯朴,做一个真正享受生命的人。

《庄子·养生主》中讲道:老聃死后,秦失去吊唁,哭了几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认为他的行为过于草率,就问他:“就这样吊唁他,可以吗?”秦失说:“可以的……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顺着生命的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大了,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之势去的。你的老师偶然来到世间,是应时而生,又偶然离开世间,是顺命而死。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心情就不能进入心中。”

正如秦失所说:真正的生命不在现象上,人们要看通生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才是最高的修养。生死的问题看空了,随时随地心安理得、顺其自然,才能做到不惶恐、不惧怕,镇定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看透生死,节哀顺变,一切随遇而安,就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为生死而饱受困扰。然而,无论生者或死者,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一个中年人暴亡了。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一个声音在上空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生命的本质不在于现象,生是规律,死是必然,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生死交替的轮回。

虽然,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只在于时间的早晚,但过程与态度却同样重要。

托尔斯泰曾讲述过一个流传很久的东方寓言:

一个旅行者在草原上被一只狂怒的野兽追赶。旅行者为了逃生,藏到一口无水的井中。然而,他看见井底有一条龙,张着血盆大口想吞噬他。这个不幸的人不敢爬出井口,否则会被狂怒的野兽吃掉;他也不敢跳入井底,否则会被巨龙吞噬。他抓住井缝里生长出的野灌木枝条,死死地抓住不放。他的手越来越无力,他感到不久自己就要向危险投降,危险正在井口和井底两头等着他。但他仍然死死地抓住灌木。忽然,两只老鼠绕着他抓住的灌木主枝画了一个均匀的圆圈,然后从各方啃噬。灌木随时都会断裂垮掉,他也随时会落入龙的巨口。旅行者目睹着这一切,深知必死无疑,而在他死死抓住灌木的时候,却看见灌木的树叶上挂着几滴蜜汁,他便把舌头伸过去,去舔舐这或许是最后的快乐。

在进退维谷的人生境遇中,以全部的力量抗争险恶的势力弥足珍贵。倘若面对无法抗衡的力量的威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能够镇定自若地去享受和体味生命最后的快乐,则更能显现出一种真正超然的人生本色。

与命运所作的任何一种抗争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畏惧艰难险阻而放弃行动,只能说明生命的懦弱。而当艰险真正降临的时候,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之外,还能清醒地认识现实的境遇,在漫长的压抑和恐惧的煎熬中,抓住生命的树枝,使全部抗争的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才是有积极意义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