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真信仰

什么是真信仰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们的校园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马蒂厄向我们揭示的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并非验证的全部含义,对信仰真理的验证是生存论意义上的验证。活出来的真理就是被验证过的真理,说到底落实到个人。有学者指出,这是宗教的形而上学体系和现当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之间的差别,后者并不怀有改心的意图。

近些年来,在我们的校园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当你们坐在草地上沐浴明媚的阳光时,有没有陌生的同学靠近你,询问你有没有读过《圣经》,有没有听说过上帝,然后开始向你讲述上帝如何创世、耶稣基督如何为了赎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等等。这个陌生的同学,他或她的心里可能没有容纳阳光、清风、绿草、鲜花的空间,而是被一堆语词和一种与青春的血气结合的热烈情绪填满了。

在这里,我们不去评论这种现象,因为评论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大家有必要得到提醒,这一提醒非常重要,值得始终牢记,而且它也不仅仅适用于和信仰有关的事情。让我们借用《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一书中的经典表述,这本书是对印度古老的瑜伽传统之核心经典《瑜伽经》的权威注释。《瑜伽经》有很多注释,这是其中之一。在谈到“信”(faith,信仰)时,这本注释提醒我们,信不是“盲目地轻信,不加怀疑地接受各种教条,像鹦鹉学舌一样重复所学的东西,面对质疑或推理充耳不闻。这样的‘信’的确应遭到攻击,它是懒惰、固执、无知和恐惧的混合体。也正因为它僵硬固执,才可能被轻易地动摇以致完全摧毁”[1]。这段尖锐有力的文字引出我们这里的第一个问题:何谓真信仰?

关于这个大问题,我们在此需要把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仰的亲证维度。亲证涉及实践或者生活经验,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性合一”;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行比知更加重要。耶稣告诉他的门徒,我的真理是“活出来的真理”。这里的活出来的真理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能让人得到完全的内在满足。人有身体和精神,身体需要食物,精神亦然。大家知道,身体的食物只能一时饱腹,过了一定的时间,饥饿重新来临,所以我们需要重复地吃。精神的食物也常常如此。那么,有没有一种精神食粮能让人吃了不再饥饿?这个世上的一部分人确实在寻找这种精神食粮。有一本书叫《和尚与哲学家》(新版《僧侣与哲学家》),是本父子对话录。父亲让 -弗朗索瓦·勒维尔(JeanFrancios Revel)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儿子马蒂厄·里卡尔(Matthieu Ricard)曾经师从法国医生及生物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弗朗索瓦·雅科布,在生物学领域从事杰出的前沿科学研究,可以预见将有辉煌的科学前程。然而,马蒂厄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奔赴西藏,成为一名藏传佛教徒。这本书是父子多年后相聚时的对话。儿子在解释当初的选择时说道:“我曾经有过的科学生涯乃是对于发现的一种热情的结果。我在这之后所做的一切,丝毫也不构成对于科学研究的否决——科学研究,从很多方面来说,是令人欣喜的——而是验证的结果,即验证科学研究不能够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科学,尽管本身是非常有趣的,但并不足以给予我的生命以一种意义。我终于将我所体验的研究视为一种在细微事物上的无穷弥散,我考虑再也不能将我的生命完全贡献给它。同时,这一变化也产生于一种日益增长的对于精神生活的兴趣。”[2]藏传佛教给予马蒂厄的精神食粮让他得到完全的内在满足,他在书中甚至描述了仅仅留在导师身旁所得到的巨大满足。马蒂厄向我们揭示的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圣经》里面有个类似的故事。《约翰福音》(4:13-14)谈到一日正午,耶稣走路困乏,坐在一口井边,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前来打水,耶稣对她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信仰者用他们的言行和生活为人们见证了这种喝了不渴的水、吃了不饿的粮给人的饱足。我们可以说,那是整个人类精神努力的顶峰。

第二是,“活出来的真理”是“科学”的,我们使用的是广义上的科学概念,也可以说成是“批判的”,这里的要点在于,信仰的各种表述是可以验证的。我们说的验证不是这样的事件:比如冥王星的存在,先是通过计算被发现,成为科学假说,后来通过科学的观察手段得到验证。这并非验证的全部含义,对信仰真理的验证是生存论意义上的验证。信仰的真理由经典或信仰权威提出,信仰者只是暂时接受,假定为真,然后,信仰者用自己的体验去印证;没有得到印证的,就不属于本人,仍是二手信条。换言之,体验到为真。这要求信仰者的内心诚实,因为体验终究不允许自欺。活出来的真理就是被验证过的真理,说到底落实到个人。再者,需要提及的是,这里的验证或印证一般有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即便结果是一种飞跃,这里涉及自力与恩典的复杂问题,我们不展开细说。在佛教中,经典甚至详细阐明了修行到不同的程度可能产生的境;在印度教中,帕坦加利的瑜伽经也明确地告诉我们控制心的意识波动的具体步骤。换言之,信仰的真理指出的道路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精神实践去印证,所以我们说它是科学的或者批判的。它要落实到“改心”,就是说,它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有学者指出,这是宗教的形而上学体系和现当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之间的差别,后者并不怀有改心的意图。

我们还是引用《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中的段落来解释真信仰的亲证维度:“真正的信仰是暂时的、灵活的、非教条的,并允许怀疑和推理。真正的信仰并不是一个相框,永久地限定了接受的范围,而是像一株不断抽芽生长的植物。”[3]我们认为,从一开始就把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它给予我们一个健康的视角去看待信仰。书中接着说,我们最初所需要的一切是一粒种子,而种子所需的不外乎是对精神生活的可能性感兴趣,就像马蒂厄当初接近信仰的起点一样。信仰说到底是一门精神实践的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