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英雄到哲人到贤人再到圣徒

从英雄到哲人到贤人再到圣徒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荷马时代荷马时代“好的人”主要是指英雄。古典希腊哲学阶段古典希腊哲学阶段“好的人”主要是指哲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哲人更是以沉浸在纯粹的思辨中为乐,哲人的最大完满及其最高德性体现为思想。哲人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贤。

(1)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好的人”主要是指英雄。荷马笔下英雄们的德性主要体现在高贵甚至神圣的出身、勇敢而狡黠的力量、爱荣誉胜过于爱生命等方面。例如,神一般的大英雄阿喀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和高贵的赫克托耳等等。

(2)古典希腊哲学阶段

古典希腊哲学阶段“好的人”主要是指哲人。哲人的德性主要体现在理智层面的求知和思辨等方面。比如,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此处,“德性”意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则,它无疑就是一切知识中最高尚的知识;并且,这种知识类似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所以,每个人此生的最高任务就是要去践行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铭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Gnothi seauton.)。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证明了这两个紧密相关的伟大命题,他将其生活与理性的哲学思考完美地合而为一,开启了古希腊伦理学乃至哲学史上的理智主义转向。

后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认为哲人的“优秀”或“德性”尤其体现在“在于智慧之上”,智慧是灵魂中理性部分的功能。智慧有两种,一种是管理国家的实践智慧,一种是精通辩证法的纯粹理论智慧。哲人因其完满的知识与智慧而胜任统治者之职,这就是他所谓的哲学王思想。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哲人更是以沉浸在纯粹的思辨中为乐,哲人的最大完满及其最高德性体现为思想。因为哲人效仿理性神,神就是纯粹的思想之自身,神的活动就是“思想思想思想”,此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辨。所以,思辨就是哲人的最大幸福。因为思辨是人神相接之处,人能通过自足且自由的思辨而片刻地分享神所永享的至高幸福。

(3)晚期希腊哲学阶段

晚期希腊哲学阶段“好的人”也是指哲人,但哲人们不再仅仅致力于纯粹地求知与思辨,也不再有“哲人王”的伟大抱负,而是致力于追求属于个体自身的内在完满与幸福。哲人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贤。所以,我们称之为贤人(sage,spoudaios),贤人的德性体现在apathes之上。这个词的主干path指“激情”,而前缀a表否定之意,所以整个词的字面含义就是“去激情”“不要激情”,我们可以把它译为“冷漠”“无动于衷”和“不动心”,但由于前两者有贬义,所以最后一个译名更常见。贤哲具有内在的完满德性和坚韧意志,这才能让自己身处飘摇乱世而内心不为所动,才能让自己达到不动心的恬然自足状态。

(4)中世纪基督教神哲学阶段

中世纪基督教神哲学阶段“好的人”则主要指圣徒。圣徒的最大德性表现为谦卑的信仰和由信仰而得到的理解能力。关于信仰与理解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两个经典的说法:①《圣经·以赛亚书》:“除非信仰,否则你们无法理解。”②奥古斯丁所开创的中世纪哲学范式:“信仰寻求理解。”

对此的诠释,奥古斯丁认为,首先,信仰先于理解,但信仰若无理解的加入,便是空信和盲信。他甚至还把信仰叫作“寻找”,把对信仰的理解叫作“找到”。所以从本质上说,信仰就是赞同的思考。其次,存在、生命、理解,它们分别对应于物、动物、人,或人的躯体性、活动性、理性,其中只有理解才构成人的本质。最后,由此突出信仰维度中理解和理性的重要性。所以,信仰与理性并不截然对立。

从以上对于“德性”的简单梳理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古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好”或“优秀”的理解有一个逐步由外而内而上的过程。先是由身体上的孔武有力过渡到理智上的卓越,然后又过渡到灵魂上的内在宁静,最终上升到神圣的信仰层面。为了加深对于“德性”这一古代西方哲学、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对比一下希腊“四主德”与中世纪“三圣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