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积微居金文说》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积微居金文说》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旁及其姊妹篇《积微居小学述林》;后介绍他的金文研究著作——《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它的姊妹篇、50年代出版的《积微居小学述林》,是杨遇夫先生治训诂学、文字学、语源学的代表作。《积微居小学述林》由科学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共5卷。该书分为《积微居金文说》和《积微居金文余说》两部分。

这一部分先介绍遇夫先生的关于训诂文字之学的著作——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旁及其姊妹篇《积微居小学述林》;后介绍他的金文研究著作——《积微居金文说》(即《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它的姊妹篇、50年代出版的《积微居小学述林》,是杨遇夫先生治训诂学、文字学、语源学的代表作。由于规定所限,我们此次只能选择出版前者以赅后者,但学问往往“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如果说遇夫先生自己探索总结的若干方法在《述林》中运用得更加自觉、更加娴熟而炉火纯青,应该是大体不会错的。所以,我们这里的论述,并不局限于前者。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抗战前夕,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原书5卷,增订时将原书与30年代商务出版的《积微居文录》“略加芟汰”,合为6卷。卷首有增订本自序、章太炎先生来书、沈兼士序、余嘉锡序和初版自序等5篇文字。其余为,卷1:说字之属上凡43篇;卷2:说字之属下凡17篇;卷3:音韵之属凡4篇;卷4:方言文法之属凡4篇;卷5:经子考证序序跋之属凡59篇;卷6:考史金石之属凡12篇。《积微居小学述林》由科学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共5卷。卷首分别为曾运乾序、廖海廷序和自序。其余为,卷1:说字之属上凡45篇;卷2:说字之属中凡40篇;卷3:说字之属下凡35篇;卷4:通考文字之属上凡2篇;卷5:通考文字之属下凡6篇;卷6:故书古史杂考之属凡40篇;卷7:序跋书札杂文之属凡39篇。

在《小学金石论丛》和《小学述林》的总共13卷中,说字之属共5卷,加上通考文字之属2卷,共7卷,占了二书篇幅的大半。这7卷实在是全书精华所在。无论太炎先生来书,还是沈序、余序、曾序、廖序,抑或3篇自序,谈的都是这7卷的内容。先生研究中国文字的目的、方法以及最重要的结论,他自己在《积微居小学述林·自序》中都说得明明白白:

我研究文字学的方法,是受了欧洲文字语源学Etymology的影响的。少年时代留学日本,学外国文字,知道他们有所谓语源学。偶然翻检他们的大字典,每一个字,语源都说得明明白白,心窃羡之。因此,我后来治文字学,尽量地寻找语源。

先生又说:

语源存乎声音,《说文解字》载了九千多字,形声字占七千多,占许慎全书中一个绝大部分,所以研究中国文字的语源,应该拿形声字做对象,那是必然的。

先生自述他的研究方法的总纲和由此总纲推衍抽绎出来的关于文字构造以及字形构造和意义之间关系的若干规律,是这两部著作最有学术价值的地方:

我自愧功力之深邃不及段王,但以我的成绩论,又似乎有比段王进步了一些的地方。这并非我的学力超过段王,乃是受了时代的影响。我出生较晚,时代的思想有变迁,因此,我的研究方法与前人大有不同。粗略地说来,第一,受了外来影响,因比较对照有所吸取。第二,思路广阔了,前人所受的桎梏,我努力挣扎摆脱它,务求不受它的束缚。第三,前人只做证明《说文》的工作,如段玉裁、桂馥皆是,我却三十年来一直做批判接受的工作。第四,段氏于《说文》以外,博涉经传,所以成绩最高,其余的人都在文字本身中兜圈子;我于传注以外,凡现代语言及其他一切皆取之做我的材料,故所涉较广。第五,古韵部分大明,甲文金文大出,我尽量地利用它们。第六,继承《苍颉篇》以及《说文》以来形义密合的方法,死死抓住不放。以上六项,可以说是我研究方法的总纲。由此总纲推衍,我得条例若干条。一曰形声字中声旁往往有义。二曰文字构造之初已有彼此相通借的现象。三曰意义相同的字,它的构造往往相同或相类。四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加旁字。加旁有二,一加形旁,一加声旁。会意、形声二书的字加形旁往往犯重复之病。五曰象形、指事、会意三书的字往往有后起的形声字,而许君或不知,例如亘从古文回,漩训回泉,漩乃亘之形声字,是其例也。拿前举的六经为纲,后举的五事为纬,交错推衍,以之说字,往往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在这7卷中,不但解说单字的178篇短小精悍的论文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而且还有多篇总结文字构造规律、总结字形与词义关系规律等开创条例的大文,也使学术界耳目一新,目为绝业,如《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字义同缘于语源同例证》《造字时有通借证》《说文读若探原》《文字孳乳之一斑》等。

两书7卷之外的6卷,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如《小学金石论丛》的《之部古韵证》《古音对转疏证》《诗于以采蘩解》《释名新略例》,《小学述林》的《温故知新说》《论语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离骚传与离骚赋》等,都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诗于以采蘩解》为例,世人认为可与王念孙《读书杂志》中著名的《终风篇》媲美。曹孟其在诗中赞美道:“大儒识小亦当行,此事高邮最擅名。《于以》《终风》同一妙,淘金呕血渡诸生。”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积微居小学述林》相继问世以来,在当时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颇能耸动一时之观听”;随着时间的流逝,二书的学术价值,更历久而弥彰,如同天际的一颗大星,在繁星闪烁的中国学术夜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芒。

遇夫先生的古文字研究,则以《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最为卓绝。这是一部解说疏通两周铜器铭文疑难字、词、句的专著,解说了314件铜器的铭文。该书分为《积微居金文说》和《积微居金文余说》两部分。前者最初定名为“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改为现名后由科学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所收论文从1941年元月3日至19511117日;后者是1951121日以后的续作,所收论文截止日期为195539日,作者生前未出版。1959年科学出版社将两书合订出版,定名《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积微居金文说》除《自序》言简意赅地叙述了作者考释金文的方法外,卷首还有《新识字之由来》一文,全面总结了作者在考释金文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辨识金文的14条规律,其余为7卷共287篇释字的单篇论文。《积微居金文余说》除《自序》外,有294篇单篇论文。全书共有2篇《自序》,1篇长文,9卷共381篇单篇论文。全编之首有于思泊(省吾)先生所撰《序言》,末尾附有先生的学生和女婿周铁铮先生所撰《积微居金文说校语》。先生原拟将陈寅恪先生1942年末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冠于编首,1952年初版时科学出版社以“立场观点有问题”删去。此次出版,仍将陈序冠于全编之首。

遇夫先生在《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中提出了他释读金文方法的大略:“每释一器,首求字形之无啎,终期文义之大安,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字。义有不合,则活用其字形,借助于文法,乞灵于声韵,以假读通之。”先生此处提出的方法或原则,除去与他人基本相同者外,最能体现他本人治古文字学特点的,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一、以文献证金文。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即拿地下发掘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已成为古文字学界的共识,但真正能将其融会贯通,运用之游刃有余以至炉火纯青者,不过寥寥数人,先生其一也。陈寅恪先生在序言中说:“自昔长于金石之学者,必为深研经史之人;非通经无以释金文,非治史无以证石刻。群经诸史,乃古史资料多数之所汇集,金文石刻则其少数脱离之片段,未有不了解多数汇集之资料,而能考释少数脱离之片段不误者。先生平日熟读三代两汉之书,融会贯通,打成一片,故其解释古代诘屈聱牙晦涩艰深之词句,无不文从字顺,犁然有当于人心。”二、乞灵于声韵。继承清代大儒段玉裁、王念孙以来“因声求义”的传统,遇有读不可通之处,则“以假读通之”。如縣改簋、全盂鼎之“皻”,旧不可解,先生以《书经》《诗经》中多处同样“恒用于语首”之“徂”、“且”、“嗟”释之,且言:“叹词表声,无定字也”,而定其为叹词,如是则全篇疑滞一朝冰释。三、借助于文法。语言三要素中,语法、语音之规律性远较词汇为强,而甲金文之语音,尚未大明,故其语法较之语音,又比较客观。因而以语法规律疏通疑难,往往出奇制胜。高邮二王之所以独步千古,此其要诀之一。先生治学之初,即以语法名世。他治金文,同样得心应手地运用了这一利器。如《善夫克鼎三跋》以被动句解释“永念于厥孙辟天子”,旁证之以文献及铭文,则诸家皆不可解之疑团一时顿消于无形。在《新识字之由来》一文中,先生将他研精覃思十余年的治古文字的方法具体化为14项:一曰据《说文》释字,二曰据甲文释字,三曰据甲文定偏旁释字,四曰据铭文释字,五曰据形体释字,六曰据文义释字,七曰据古礼俗释字,八曰义近形旁任作,九曰音近声旁任作,十曰古文形繁,十一曰古文形简,十二曰古文象形会意字加声旁,十三曰古文位置与篆文不同,十四曰二字形近混用。

《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中“首求字形之无啎”一段,早已在大学古文字教学中被作为警句,要求学生背诵;而十四条规律,不但成为古文字研究者的指针而运用于实践,并被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为多篇论文和专著所研究与阐发;《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一书,不但当时作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一号刊行于世,为学术界交口称誉,时至今日,更被任何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所大书特书,认定为古文字学习、研究者的必读书之一。无怪乎陈寅恪先生在看了这部书的初稿后即在序言中写道:“寅恪尝闻当世学者称先生为今日赤县神州训诂学第一人,今读是篇,益信其言之不诬也。……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又在收到该书后第三天即给作者写信说:“此书为近年出版物中第一部佳作,虽不读亦可断言也。”[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