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盛于周的历史观

汉盛于周的历史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批评汉儒“尊古卑今”,称赞“五帝三王”的“天下太平”之世,而认为汉代“没有太平”,“汉不如周”的历史观点,认为“此言妄也”。由此他提出“周不如汉”、“汉盛于周”的历史观。如实论之,“实商优劣,周不如汉”。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于汉,汉何以不如周?王充证明“周不如汉”,“汉盛于周”的主要条件、标准,主要是修德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第六节 汉盛于周的历史

王充批评汉儒“尊古卑今”,称赞“五帝三王”的“天下太平”之世,而认为汉代“没有太平”,“汉不如周”的历史观点,认为“此言妄也”。由此他提出“周不如汉”、“汉盛于周”的历史观。

王充认为,儒者之言、世俗之论,妄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73]的说法,是虚妄之言。对此,王充反驳道:

夫上世治者,圣人也;下世治者,亦圣人也。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古今不异。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元气纯和,古今不异,则禀以为形体者,何故不同?……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帝王治世,百代同道。[74]

王充依然以元气论作为理论基础加以说明。上世之人与下世之人,都是禀元气而生。元气不变,古今不异,帝王治世,百代同道。正因为上世之人与下世之人,“俱怀五常之道,共禀一气而生”,所以不能说“上世质朴,下世交薄”。究其实质,“万世若一”,“古今一也”。于此说来,“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此言妄也”[75]

王充初步认识到,由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历史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后世是在前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前进的,而且是后世超过前世的,所以说:“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汉在百世之后,文论辞说,安得不茂?……汉氏治定久矣,土广民众,义兴事起,华叶之言,安得不繁?……滋茂汉朝者,乃夫汉家炽盛之瑞也。”[76]汉朝在百世之后,继承百世的成果,所以周朝虽有郁郁之文,而汉朝在周朝之后,故使汉朝文化枝叶繁茂,鸿儒辈出,奇而又奇,盛于周朝。

王充指出,汉儒“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以来,未有太平”,其所以如此,在于他们“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如实论之,“此言妄也”。[77]王充在断定此为虚妄之言的同时,接着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汉代有太平之世,且汉代比周代强。

王充认为,所谓天下太平,就是指阴阳调和,万物发育,广大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圣王之治。他说:

夫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是故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圣王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78]

太平之世,以治人为主,以治定为效,百姓平稳,安居乐业,“不须符瑞”。圣王之治,在于平安,不在符瑞,所以论定、评定是否太平治世,要看百姓是否平安,不看是否有符瑞。不论是有符瑞,还是无符瑞,只要百姓平安,就是太平治世。“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无瑞,谓之太平。”为什么这样说呢?王充列举大量事例证明道:“帝王应瑞,前后不同。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光武帝封泰山,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汉宣帝时,瑞象迭出,异鸟各至。如“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等。汉明帝时,“虽无凤皇,亦致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金出鼎见,离木复合”等。由此可见,“五帝、三王,经传所载瑞应,莫盛孝明。如以瑞应效太平,宣、明之年信五帝、三王也。夫如是,孝宣、孝明可谓太平矣。”[79]在王充看来,如果不以治人为主,民安为效,而以符瑞为应、为效,而定太平,则汉代宣帝、明帝的符瑞则信于五帝、三王之时,由此可以证明汉代为太平盛世了,并且盛于古代。王充的“如以瑞应效太平”,是假设命题,非事实定瑞,其本意则是“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这是前提,所以“不须符瑞”。假如以符瑞为效应,亦是“汉盛于周”也。

接着,王充又以周与汉比较,证明“周不如汉”,并以此驳斥世儒的后世未有圣人、汉不如周之论。他说:

周有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并时猥出。汉亦一代也。何以当少于周?周之圣王,何以当多于汉?汉之高祖、光武,周之文、武也。文帝、武帝、宣帝、孝明、今上,过周之成、康、宣王。非以身生汉世,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核事理之情,定说者之实也。……近与周家断量功德,实商优劣,周不如汉。[80]

世儒认为,历史上周朝有郁郁之文,故为太平盛世,而汉不如周。王充经过一番分析比较,而断定“周不如汉”。王充认为,汉代的帝王:高祖、光武、文帝、武帝、宣帝、明帝,章帝等,都是圣明帝王,故使世治民安,值得称赞,这是根据实在的政绩所论,不是媚上的虚言颂歌。如实论之,“实商优劣,周不如汉”。

为什么说“周不如汉”呢?王充列举事实证明汉盛于周,周不如汉。他说:

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文、武受命之降怪,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祐;孝宣、孝明之瑞,美于周之成、康、宣王。……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物瑞已极,人应斯隆。……今亦天下修仁,岁遭运气,谷颇不登,迥路无绝道之忧,深幽无屯聚之奸。周家越常献白雉,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牛马珍于白雉,近属不若远扬。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于汉,汉何以不如周?独谓周多圣人,治致太平?儒者称圣泰隆,使圣卓而无迹;称治亦泰盛,使太平绝而无续也。[81]

王充从帝王圣明、国家安定、修德行仁、应付灾变,对付四邻、领土疆域、敦平化俗、符瑞多少等各个方面,证明“周不如汉”、“汉盛于周”。

王充证明“周不如汉”,“汉盛于周”的主要条件、标准,主要是修德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即使发生天灾,也不使民众流离失所,造成社会混乱。就此而论,亦是“汉盛于周”。王充说:

孝明加恩,则论徙边。今上宽惠,还归州里。开辟以来,恩莫斯大。……皇帝振畏,犹归于治,广征贤良,访求过阙。高宗之侧身,周成之开匮,励能逮此。……建初孟年,无妄气至,岁之疾疫也。比旱不雨,牛死民流,可谓剧矣。皇帝敦德,俊img125在官,第五司空,股肱国维,转谷振赡,民不乏饿,天下慕德,虽危不乱。民饥于谷,饱于道德,身流在道,心回乡内。以故道路无盗贼之迹,深幽迥绝无劫夺之奸,以危为宁,以困为通,五帝、三王,孰能堪斯哉![82]

王充认为,汉朝明帝、章帝,就治德宽民、惠民而言,亦超过周朝的高宗、成王。他特别以建初孟年遇大灾而救灾为例,说明由于皇帝敦德,赈济灾民,而使民归心,以危为宁,以困为通,这是五帝、三王都做不到的,所以汉代可称得上太平盛世,值得称颂。

王充认为,自己歌颂汉代盛世是据实论之,是有事实根据的公正之论,就是孔子生活在汉代,也会这样称赞的。他说:“孔子称周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周之德,其可谓至德已矣!’孔子,周之文人也,设生汉世,亦称汉之至德矣。”[83]

王充看到汉代的繁盛时期,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安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情况,而对汉朝政权唱赞歌,这既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他的今胜于古的社会发展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