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中国传统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人类总是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安全。在这个似乎是既熟悉又可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很自在。可是一旦日常生活的正常进程被中断,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就像在海上遇难的人一样,只知抱着一块无济于事的木板,却忘了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自己将漂向何处。”

第七章 中国传统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人类总是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安全。在这个似乎是既熟悉又可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很自在。可是一旦日常生活的正常进程被中断,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就像在海上遇难的人一样,只知抱着一块无济于事的木板,却忘了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自己将漂向何处。”[1]又说:“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2]的确,近两三百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科技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诸多棘手的问题。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等一系列危机,且这些危机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诚如罗马俱乐部所指出的,当物质文明以极大发展为人类需求带来更高的满足以后,人的心灵却更加空虚,人类的社会、文化、精神的欲求不仅没有被提到重要位置,反而成为物欲的奴隶,使人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失去了动态的平衡。当前处于危机中的人类,不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的“海上遇难的人”?我们所抱着的“一块无济于事的木板”不正是日益丰裕的物质财富以及快速飙升的GDP?我们的目标是追寻幸福并希望持续拥有之,但是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已经忘却了自己的初衷,“忘却了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自己将漂向何处”。所以,尽管当前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仍然感到迷惘困惑、压抑忧虑、孤独自卑,感到精神空虚、无所适从。

从幸福学的角度看,当前人类面临的困境或危机,其实质是人类的幸福困境或幸福危机,或者说直接间接根源于幸福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由于人们没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等一系列关于幸福的问题。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自古至今,无论是谋求经济增长、政治善治,还是文化发展,抑或是社会和谐,无不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说到底,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人民谋福祉,离开人类的幸福,发展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明了幸福的相关理论,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实现人民的幸福视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追求和衡量指标。当前,要想从根本上破解难题,解决危机问题,“人类必须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探索和确定有效地获取幸福的途径与方法。而这就需要从幸福学,从前人正确的幸福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寻找答案”[3]。浙江大学陈湘舸教授如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期发掘其中的人生智慧,寻求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指出:“传统文化的缺失和精神信仰的贫乏是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要寻找幸福就必须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4]就此,钱教授认为,当前我们寻找幸福的途径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价值融进我们的信仰世界,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财富兑换成幸福,从而超越财富,获得一份深厚、悠远的幸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和选择。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是一种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心灵和谐的“和”文化。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通过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类的幸福最大化。“人类幸福的获得是与处理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的种种矛盾紧密相连的。”[5]所以,从现实生活的矛盾性中去寻求和谐,这正是人们走向幸福境界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实践活动过程。人的幸福离不开生活的和谐状态,和谐是幸福的音符。为此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应智慧,践行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如此才能真正“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