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道统真相问题的议论

关于道统真相问题的议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关于道统真相问题的议论关于道统之事与表示道学精神的“十六字心诀”的真相问题,历来的有关学者都有一些看法。但在先秦之儒家道家思想中,实早已以其对心性之认识为其思想之核心。此心性之学,亦最为世之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所忽略所误解的。然由先秦之孔孟,以至宋明儒,明有一贯之共同认识。本书也认为宋明儒家所说道统的源头主要在于孔孟的学问之中。

四、关于道统真相问题的议论

关于道统之事与表示道学精神的“十六字心诀”的真相问题,历来的有关学者都有一些看法。下面介绍几种意见,以供参考。

首先介绍李宗吾的一些说法。他说:

昌黎(韩愈)曰: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本是无稽之谈。此由唐时佛教大行,有衣钵真传之说,我们阅《五灯会元》一书,即知昌黎所处之世,正是此说盛行时代,他是反抗佛教之人,因创“想当然耳”的说法,意若曰: “我们儒家,也有一种衣钵真传。 ”

伊川程颐)曰: “轲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必有所见。 ”既曰“非是蹈袭前人”是为无稽之谈,既曰“必有所见”是为“想当然耳” 。昌黎之言,连伊川都寻不出来源,宋儒道统之说,根本发生动摇,所以创出的学说,不少破绽。

程明道立意要寻“孔子传之孟轲”那个东西,初读儒书,茫无所得,求之佛老几十年,仍无所得,返而求之六经,忽然得之。明道出入儒释道三教之中,不知不觉,把这三种元素吸收胸中,融会贯通,另成一种新理:是为三教的结晶体,是最可宝贵的东西。明道不知此为创获的至宝,反举而归诸孔子,在六经中寻出些词句,加以新解,借以发表自己所获之新理,此为宋学全部之真相。宋儒最大功绩在此,其荆棘丛生也在此。

(《厚黑学》)

上面所说的“在六经上寻出些词句,加以新解” ,主要是指“十六字心诀”之事而言。李宗吾认为道统之事“本是无稽之谈” ,道学精神则本是宋儒(主要是程明道)“自己所获之新理” ,借用“十六字心诀”之说是为了要把这新理发表出来。在李宗吾看来,宋儒的“新理”是将“儒释道三教”的“三种元素”经过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这是宋儒自己的东西,再转归到孔子的名下。言下之意,孔孟似乎本没有这样的“至宝” 。

下面再介绍现代新儒学学者唐君毅的一些有关说法。唐这样说:

中国心性之学,乃至宋明而后大盛。宋明思想,亦实系先秦以后,中国思想第二最高阶段之发展。但在先秦之儒家道家思想中,实早已以其对心性之认识为其思想之核心。

古文尚书》所谓尧舜禹十六字相传之心法,固是晚出的,但后人之所以要伪造此说,宋明儒之所以深信此为中国道统之传之来源所在,亦正因为他们相信中国之学术文化,当以心性之学为其本原。

此心性之学,是中国古时所谓义理之学之又一面,即论人之当然的义理之本原所在者。此心性之学,亦最为世之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所忽略所误解的。而实则此心性之学,正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亦是中国思想中之所以有天人合德之说之真正理由所在。

此中广大精微之说,自非我们今所能一一加以论列者。然由先秦之孔孟,以至宋明儒,明有一贯之共同认识。共认此道德实践之行,与觉悟之知,二者系相依互进,共认一切对外在世界之道德实践行为,唯依于吾人之欲自尽此内在之心性,即出于吾人心性,或出于吾人心性自身之所不容自己的要求;共认人能尽此内在心性,即所以达天德、天理、天心,而与天地合德,或与天地参。此即中国心性之学之传统。

(《中国文化与世界》)

唐君毅也认为,十六字心法之说是后人伪造的,这个看法与李宗吾的相同。但是,与李宗吾看法不同的是,唐君毅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本来就有一个核心在传承着(明有一贯之共同认识) ,这就是心性之学,而先秦儒家道学“实已早以其对心性之认识为其思想之核心” 。其意思是,孔孟早掌握了这种心性之学的精神。心性之学的精神,正是李宗吾所说的“最可宝贵的东西” ,而宋明儒家早就“深信此为中国道统之传之来源所在” 。

本书也认为宋明儒家所说道统的源头主要在于孔孟的学问之中。至于所谓道统路线图的说法与表示道学精神的十六字心法的说法是否真有其事,我们可以存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