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的主要成果

天人合一的主要成果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天人合一的主要成果说通过调整心态可以改善人的现有生命状况 ,是指实行天人合一会从根本上改掉人的不良品质。因为天人合一的心态是一种全新的心态,与人原有的不良品质形同水火、互不相容。假如人人都有了这样的天人合一的成果,那么,整个人类的状况也就会得到充分的改善。至于后两项成果则是附带的收获,不在儒道佛各家的追求之列。

四、天人合一的主要成果

说通过调整心态可以改善人的现有生命状况(提升品格价值和提高生命质量) ,是指实行天人合一会从根本上改掉人的不良品质。人的生命状态中有哪些不良品质呢?大概有卑鄙、自私、愚昧、脆弱等。在实行天人合一之后,这些不良的品质就会被消除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人合一的心态是一种全新的心态,与人原有的不良品质形同水火、互不相容。说到天人合一时的人可以有全新的心态,是指天人合一可产生出成果来,这成果就是: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智慧,特殊的勇气。

这三项是主要的成果(这三项成果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心态即自我意识的功能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副产品” ,即“神通” 、养生。

上面曾提到完人,其之所以是完人,就是由于能够具有这样的主要成果。人有了这种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智慧和特殊的勇气,就能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生命存在状态。假如人人都有了这样的天人合一的成果,那么,整个人类的状况也就会得到充分的改善。儒家道家和佛家所期盼所致力的,正是这样的改善(包括个人的改善和整个人类的改善)。

上面所说前三项成果,这是儒道佛各家所极力追求的东西。至于后两项成果则是附带的收获,不在儒道佛各家的追求之列。现在先具体讲前三项成果。

(一)特殊的智慧

这种智慧产生于人心思向内不进行思想活动的心态之中。上面曾提到过的“德性之知” ,就是指这种智慧。由于这是心思向内时所产生的智慧,所以也叫“空寂之知” 。我们通常只知道,人要通过思想活动才可以表现出聪明才智来,而在不思想的情况下是不会有智慧产生的。对此道理,庄子是这样说的: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庄子·则阳》)

知之所知,是指普通的聪明才智。知之所不知,是指心思向内不想问题,不使用普通的聪明才智。知之不知而后知,是指心思向内之后所出现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这里所说的特殊的智慧。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运用这种特殊的智慧。恃,依靠的意思。此外,庄子还这样说: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庄子·缮性》)

恬,恬静、寂静,指的是心思向内时的心态,佛家称之为定、三昧。知,是指特殊的智慧。以恬养知,意思是通过静定的功夫,可以培养出特殊的智慧来。以知养恬,意思是要通过智慧持续保持这种静定状态。以恬养知,佛家叫做以定发慧;以知养恬,佛家叫做以慧养定。和理,就是道德,也就是人的本质、灵性(即不想问时的自我意识) ,由于这种智慧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所以说“和理出其性” 。这种特殊的智慧,佛家称之为“明” ,也称做般若、菩提等。由于常人没有这种智慧,所以被称为“无明” 。此外,佛家所说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也是指这种特殊的智慧。佛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皆得现前。

(《华严经》)

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人的深层自我意识、人的本质。离妄想,指心思向内。假如没有了妄想,也就有深层自我了,于是特殊的智慧也就有了。

下面集中介绍儒家关于特殊智慧的论述。

在《中庸》中,有这样的说法: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

诚,指人的本质、本性,就是可以与天相结合的这种心态。人的本质是上天的赐予,每个人都有的,所以说这是“天之道” 。可是,如果要把这个本质“显露”出来,就需要本人的一番努力,这努力就是“诚之者” ,所以说“诚之者,人之道” 。那么,怎样努力呢?就是“不勉、不思” 。只要不勉不思,人的本质自然而然就会符合于道。从容,自然而然;中道,天人合一。人的本质又有什么功能呢?就是“明”(即特殊的智慧)。这明与诚的关系(即智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与“以恬养知” 、 “以知养恬”是同一个意思。至诚,指自我本质的充分显露,前知、如神,是形容特殊智慧的功用,这是指“明”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指能正确地对待任何事物。对于这个特殊的智慧,王阳明这样说:

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

(《传习录》)

良知,也是人的本质的一个称谓。神、几,指的是诚(或良知)的功能,即特殊的智慧。而良知一词,其本身就包含有特殊的智慧之意。如孟子所说的: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

不虑,指心思向内不思想;知,指特殊的智慧。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没有思想时所产生的智慧叫特殊智慧,有了这特殊智慧就可说有了人的自我本质(良知)。这个特殊的智慧,就是仁义礼智的智。孟子说: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

这种智慧,是人本来就有的,不是附加上的。这种智慧,梁潄溟称之为“自觉” 。人能“自觉” ,就是由于有特殊的智慧。他说:

人心,从其对外活动,则曰意识,从其内蕴昭明非以对外者则曰自觉。

(《人与人生》)

人有无私的感情,存在于天生的自觉之中。此自觉在中国古人语言中,即所谓良知(见《孟子》) ,亦云独知(见《大学》、《中庸》) ,亦或云本心(宋儒陆象山、杨慈湖)者是也。

(《儒者孔门之学》)

内蕴昭明、独知,指能包含有无私的感情,这些也是特殊智慧的特点。自觉、良知、独知,也就是人的本质。这本质是心性的本体,这智慧是心性的作用。

在基督教经典《新约》中,耶稣也说到这种特殊的智慧。他说道:

唯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没有偏见,没有假冒。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栽种的义果。

(《新约·雅各书》)

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们也讲智慧。但不是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世上有权有位将要败亡之人的智慧。我们讲的,乃是从所隐藏的、神之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

(《哥林多前书》)

从上头来的智慧、不是这世上的智慧,正是指特殊的智慧。 “完全的人”即通常所说的“完人” 。只有完人才有这样的智慧。

(二)特殊的感情

人在心思向内保持具有自我本质状态时,除了可以产生特殊的智慧之外,还可以产生特殊的感情。这特殊的感情就是梁漱溟所说的“无私的感情” 。照理说,人在心思向内处于无思想状态时,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是由思想活动所产生,可是这里所说的感情是在没有思想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称之为特殊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对于这种感情,孟子称为“不忍人之心” ,他说: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

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这种心态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是由于看到紧急情况:孺子将要掉进井里了而产生的。这小孩子是别人家的,与自己没有关系,可是小孩子有危险,自己无私的感情就产生出来了(于是,见义勇为的事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无私,是说明这种感情的伟大。可是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呢?那是因为这种感情是在没有任何想法这种特殊的时候所产生的,所以它无条件无代价。为什么说这种感情是在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产生的呢?比如上面说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由于当时情况危急(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 ,感到害怕(怵惕) ,来不及思考,因而,无私的感情就油然而生了。它是没有经过思想活动而自发流露的结果,因此孟子这样说: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同上书)

在无思想状态下产生出来,正是这特殊感情的特殊之处。出现在现实社会上的一些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也正是来不及思考的无思想状态下而产生的。而天人合一的心思向内状态,正好能产生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来。

儒家最讲究仁,有时候也会将人的本质称为仁。特殊的感情是在人的本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说,有时候,仁的作用也可看做是特殊感情。比如程颢说: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二程遗书》)

上面所说的“体物不遗” 、 “体事而无不在” 、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都是包容万物的意思,人能包容万物,是效法于天的结果,这就是特殊感情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不忍人之心,也正是包容万物的体现。前面张载所说的“视天下无一物无我” ,也正是就这种特殊感情而言。《中庸》是将人的本质叫做“诚”的,在诚之中自然也会表现出特殊感情来。《中庸》这样说: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物之终始,指包容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就能包容万物,不诚就不能包容万物,所以说不诚无物。

道家关于特殊感情的说法是这样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老子》)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鄙弃)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天下》)

这些话所说的正是“包容万物”这个意思。

佛家是将特殊感情称为“慈悲”的,在佛家学问事业中,对于慈悲是非常推崇的。据说佛家所说的慈悲,其中的慈可看成是“无缘大慈” ,其中的悲可看成是“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意为无条件地爱一切人,同体大悲意为对别人的痛苦能做到感同身受。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家之爱的情况,佛陀说:

爱彼冤家,胜似父母。

(《圆觉经》)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爱无疆。

在基督教教义中,这种特殊感情被称为“上帝的爱” 。假如人的心中有上帝,就能有这种爱,所谓“众人管自己,上帝管大家”的话,就有这个意思。耶稣曾教导信徒道:

要爱你的仇敌。

可见,基督教也是非常讲求这种无条件地爱一切人的大爱的。

(三)特殊的勇气

这种勇气是不同于一般的勇气,因此称为特殊的勇气。一般的勇气是意气的表现,而意气是由思想感情产生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特殊的勇气,则是由心思向内的功夫培养出来的。这勇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孟子指出,这浩然之气是“集义之所生” 。所谓集义,就是指不断地进行心思向内的实践。这种勇气有什么用呢?有了这种勇气,就能够抵御外界任何事物对人的侵害。因此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假如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勇气,那是很了不起的。对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后面有专门的说明。

对于这种特殊的勇气,佛家也是很注重的。佛家将这勇气称为“金刚”和“大雄” 。佛家以“金刚”名经(如《金刚经》) ,并且以“大雄”名殿宇(如“大雄宝殿”) ,都表明了对于这种勇气的推崇之意。

以上是说人实行天人合一所能得到的成果。这成果也就是人的本质所发挥出来的三个方面的功能作用。这特殊的智慧,可简称为智(知) ;特殊的感情,可简称为仁;特殊的勇气,可简称为勇。对于知、仁、勇,《中庸》这样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德,得;达德,最大的收获。这是上天伟大的创造,也是人可能得到的最丰硕的成果。对于这知、仁、勇三者,《论语》这样说: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论语·子罕》)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说法好理解,至于仁者不忧,就有点不好理解。仁是指特殊感情,为什么有了这种特殊的感情就能做到不忧呢?那是因为,特殊的感情就是无私的感情,人之所以有忧,那是由于“有私的感情”所引起的,假如没有“有私的感情” ,而只有“无私的感情” ,那么,人自然就可以做到不忧了。所以《论语》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内省不疚,夫何惧何忧?

这话所表明的就是仁者不忧这个道理。 “内省”指心思向内自我独对。可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无私的感情,有了,就能坦荡荡而无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