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的系统性

生态的系统性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生态的系统性先秦道家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着共同的本原和共同的法则,这个共同的本原和法则就是道,道把天、地、人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庄子将道看成是最高的美,他是以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来观照自然万物。

二、生态的系统性

先秦道家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着共同的本原和共同的法则,这个共同的本原和法则就是道,道把天、地、人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它既是一,又是一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故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物得以生谓之道。”(《天地》)在老子和庄子看来,道自本自根,它圆满自足,一体运作,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化生,道化生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的行为也应效法道的化生,人应该将自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也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根本含义。

道既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价值发生的最终根源,包括道德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等。“万物殊理,道不私。”(《则阳》)虽然各种事物千差万别,可道却是公正无私的,绝对平等的。因此,道不仅是社会关系的准则,也同样是生态关系的准则。道的境界是无差别的境界,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老子·第二十三章》)道具有包容天下万物的美德,站在道的立场上,万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亦是宇宙中的一物,人与其他的物也是平等的关系。“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见。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秋水》)对万物无所偏私,能包容万物,这是道之德。如与其相反,则是“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三十八章》)人应该效法道的品性,以宽厚的胸怀去对待天下万物,“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泱泱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哉”。(《天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美德。

老子和庄子论道总是与德相联系。道化生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天地有大德,是因为天地能养育万物。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庄子曰:“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有了道的化生和德的蓄养,物才能成为具体的物,才能各得其形,具有各种特性。因此,道是物的根据,德是物的生成和展现。万物由道的化生而来,所以才有所谓的“道之尊”;万物由德的蓄养而生成,所以才有所谓的“德之贵”。虽然万物尊崇道,贵重德,但道并不自以为尊崇,德也并不自以为贵重,它们都是自然无为的,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其功,任万物自然而然,各自化生,各自蓄养。

庄子将道看成是最高的美,他是以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来观照自然万物。“游”、“物我两忘”是他的最高审美境界,亦即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状态。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并不能独立生存于自然界之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地是与我共生共存的,人既不能离开天地,也不能离开万物,把自己与天地万物对立起来,只能导致毁灭。

庄子将整个生态世界作为审美的客体,他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整体的审美方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天地有大美,此大美只有从天地人的大系统出发才能领略到,只有用整体的审美方式才能体悟到宇宙大化流行的大生命之美。

英国现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我所知道对付人类那种常常流露出来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心理的惟一方式就是提醒我们自己: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在宇宙中仅是沧海之一粟;而在这颗小行星的生命过程中,人类只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客。还要提醒我们自己:在宇宙的其他角落也许还存在着比我们优越得多的某种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可能像我们优越于水母一样。”[1]罗素提倡克服人类的妄自尊大,树立一种整体大宇宙的意识,这也是现代生态美学思想的最重要观念。在这一点上,庄子与罗素的思想是一致的,他同样反对人自恃为自然界的支配者和主宰者。“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可,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 ?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秋水》)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不过是小石小木,因此应谦卑自知,不可自尊自大。由此可见,庄子既不是主张以人类自我为中心,也不是赞同以自然界为中心,而是主张“天人合一”,从生态总体上,从天人相合上展开审美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