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身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形成的基础。从总体上来说,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世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身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1. 自然界

自然这个概念的含义非常丰富,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从宏观星系到微观粒子,无一不在自然之列。自然不仅包括各种物体,也包括各种物体生生不息的种种过程。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

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又和人类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它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自然是人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总和。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任何人都生存、活动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当中。而我们生存活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就是这里所说的自然。

其次,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人们每日要进行各种生产活动,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无法生存。而生产活动的对象,人们劳动所诉诸的对象就是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再次,自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总和。从这个层次看,自然不光包括上面说过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还包括物质生产劳动的工具,当然也包括使用劳动工具作用在劳动对象上的有血有肉的劳动者本身,因此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2. 人类社会

人和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离不开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它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和伦理关系等在内的有机系统。具体说来,人类社会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三部分组成。

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形成的基础。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党、政府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权组织原则,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对政治结构乃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

社会思想文化结构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科学理论、道德规范、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等。

整个人类社会就像一座矗立的大厦,有自己的基础,也有自己的上层建筑。这个基础就是经济结构,而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则统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3. 人自身

人具有两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物性,即指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结构以及饮食、生理的需要等,它体现了人与一般动物的共性。人是高等动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的身上存在着生命形式的全部特点——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人的自然属性的最基本表现,就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这三种基本机能。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些机能,人类就不能维持生命存在和繁衍后代。因此,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种属性,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但是,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这些自然属性对人来说并不是本质的属性,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及文化因素的制约,并在内容上已融入了这些因素。例如,人的衣着表现出了审美情趣,而人在性欲满足中体现出了爱情。所以,人不仅仅是生物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他是社会存在物;人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特性,即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特性。它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这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内容。人们正是在生产劳动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大生产,如果没有合作则根本就无法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产生于人们在劳动中为加强合作以提高生产力的需要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是为了调节人们之间以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全部利益关系。所以,生产劳动中的合作性是人类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二是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人出生以后就必然会处于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的依赖性。社会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婴儿出生后,长期脱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人的自我意识、思维、语言和劳动能力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对社会的这种依赖程度也就越高。

三是人际关系中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相互交流信息、交换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活动,它对人的自我意识、个性形成的发展、满足人自身物质、精神的需要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交换与交往,就根本无法生活。

四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动物在与自己同类交往中,完全是受其本能支配的,其行为并无善恶之分。而人则不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来区别善恶,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的后果负责。善恶评价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表现为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人们借助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尺度,来评价周围发生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人们的行为。

此外,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总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政治关系、家庭婚姻关系、道德关系等。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普遍的社会联系中,并获得社会属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4. 世界的本质

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必须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可以归结为物质和精神,即意识两大类,世界的本质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不同的哲学派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从总体上来说,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世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比如,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出来的。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天和地,第二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三天创造了山川河流,第四天创造了植物,第五天创造了动物,第六天创造了人。而第七天由于上帝太累了他要休息,所以星期七又叫做“礼拜天”,是休息日。基督教还把世界分为“天国”和“人间”两部分。上帝住在“天国”即天上世界,人类住在“人间”即地上世界。这两个世界有着不同的性质和规律。

而唯物主义则恰恰相反,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然而,“物质”本身又是什么呢?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但却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坚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却把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理解为物质。有人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最小的物质颗粒,是组成世界的最小的“宇宙之砖”。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但由于把物质片面地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一定的物质结构层次,因而解释不了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世界万物,也不能有力地反驳唯心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唯一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