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学”之为“学”

“马学”之为“学”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马学”之为“学”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中学”、“西学”之为“学”,既非纯粹之学术,亦非纯粹之意识形态,而是兼而有之;同样,在此语境中,我们谈论“马学”之为“学”,也是兼有多重意蕴的。这样一种问题意识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理论活动功能的理解密切相关的。因此,一种真正的“马学”研究,必然是问题意识、理论意识与学术史意识的统一与均衡。

一、“马学”之为“学”

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中学”、“西学”之为“学”,既非纯粹之学术,亦非纯粹之意识形态,而是兼而有之;同样,在此语境中,我们谈论“马学”之为“学”,也是兼有多重意蕴的。依笔者之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其“学”(“马学”)包含有三重最为基本的意向或意识,即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学术意识,且是这三重意识之统一。

这里所谓问题意识中之“问题”,不是指理论上的疑难之问题,而是实际生活中必须予以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一种问题意识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理论活动功能的理解密切相关的。马克思颠覆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将解释世界作为哲学第一要务的自我理解,而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改变世界。按照这样的理解,理论便不是以灵魂出窍的方式站在世界之外对于世界的静观,而是从属于实践的。换言之,解释世界是从属于改造世界的。这样一种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颠覆对于理论活动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现在,理论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自存性,而是成为了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理论活动的目标从根本上说便不是在自身之内的,而是指向实践的。理论的功能便在于以理论的方式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从这样一种哲学立场来看,任何一种理论或哲学,若不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关联,便是空洞的无任何效用的东西;而要与实践相关联,便不可避免地要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理论活动的目标,也就是说,使理论活动从属于实践活动,使理论活动具有一种实践兴趣,亦即使理论活动具有问题意识。

但将理论活动从属于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像实用主义那样,将理论完全地从属于实践,否认理论具有任何独立性。马克思主义并未像实用主义那样否定理论的相对独立性,而是对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种肯定也就是对于理论对于具体的个别实践活动超越性的肯定,而在马克思哲学中,这种超越性的根据就在于理论思维与直接关联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工具性生产劳动的关联性。马克思哲学把工具性生产劳动视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是众所周知的。正是在工具性劳动的基础上,理论活动才可能发展起来,这就使得理论活动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而亦因之具有了工具性生产活动所特有的客观确定性和普遍性。理论活动的这种客观确定性和普遍性特征在近代以来的科学中得到了最为典型的体现,而客观确定性和普遍性在理论中的体现之一便是系统性或体系性。所谓系统性或体系性,不是别的,而就是将所涉及的现象统一地用一种原理予以解释,或者说以一种或一组原理为基础将所涉及的现象在观念中建构起来。系统性或体系性,正是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哲学与科学作为孪生的互补性的两种理论方式,当科学理论的存在方式发生改变之时,哲学理论的存在方式便也不能不随之发生改变。在近代科学的示范作用下,近代以来的哲学也无不以系统性或体系性为其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对近代哲学的思辨性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尽管强调理论的实践性或问题意识,但对于理论的系统性或体系性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要我们看一看马克思如何耗费一生心血去建构《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便不难理解这一点。因而,所谓一种哲学的理论意识,也就是其系统性意识或体系性意识。

但对于哲学来说,仅有问题意识和体系意识还是不够的。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由于可直接用经验的方式对各种理论的结论加以比较而判定,问题意识加体系意识就已经足够了;而对于超越于科学之范围的哲学来说,由于无法直接用经验的方式对各种理论的结论通过比较来加以判定,便必须另外寻求比较理论之优劣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各种理论之间直接的比较,通常表现为理论之间的相互批判。所谓批判,其实就是理论之间的比较,即通过批判表明批判者是比批判对象更为优越的理论。如果一种哲学理论能够对以往所有的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批判,那就表明它是最为优越的理论。因此之故,哲学家们总是醉心于对历史上各种理论的批判。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旦有了新的更好的理论,以往的科学著作便不会再有科学家去阅读;而在哲学或人文科学领域,却恰恰相反,即便是最古老的学说,也总有人要对其加以重新评判。如果说自然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历史性的话,那么,人文科学中这种对于以往理论的批判意识,便是一种历史意识即理论史或学术史意识。在哲学或人文科学中,没有对于以往全部理论的批判性把握,就不可能在学术上做出真正的推进。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现实问题,构造了一个宏大而严整的解释体系,而且同时还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史进行了批判性重构。正是通过对这一理论史的重构,马克思表明了自己理论的巨大优越性。不言而喻,学术史意识也构成了“马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我们看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学术史意识不只是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而且是内在相关、互相支持的三个方面。无问题意识,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与那些纯粹的学究式的研究区别开来,无理论意识就无法建构起有说服力的一贯的理论体系来,而无学术史意识则无以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因此,一种真正的“马学”研究,必然是问题意识、理论意识与学术史意识的统一与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