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关系与物质利益

社会关系与物质利益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 社会关系与物质利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观念的抽象的规定,而是通过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说到“社会性”或“社会关系”,其内涵是指“群居的、结伴的、合作的、社交的”等意思。但是,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和最聪明智慧的生命形式,生来具有比动物更高级的社会性行为。

§3 社会关系与物质利益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观念的抽象的规定,而是通过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0)这里的“人的世界”就是诸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

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41)。说到“社会性”或“社会关系”,其内涵是指“群居的、结伴的、合作的、社交的”等意思。尽管,一般动物也有“社会性”行为,如蚂蚁和蜜蜂中就有明确的分工和极为复杂的社会组织,某些动物的交尾的策略、利他、保护后代等也具有集体协作的性质。但是,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和最聪明智慧的生命形式,生来具有比动物更高级的社会性行为。“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一种非社会化的最近的祖先发展而来。”(42)只要我们稍微细心观察并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动物的社会性及相互依存性同人类的情形是根本相异的。动物只是静态的重复不变的依存关系,而人却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依存关系,并且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不断扩展和深化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43)。如果说,动物的存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存在,因而是盲目的、消极的、被动的;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存在,因为是能动的、积极的、主动的。

人的社会关系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充分必要的条件。人生来就处在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群体环境为前提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无论是个体的生命养育和保障,还是个体的心智开发和成长,都将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44)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那种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亦即当我从事那种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直接同别人共同进行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在从事社会的活动,因为我是作为人而活动的。不仅我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思想家借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是作为社会的产物给予我的,而且我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用我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用我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身是社会的存在物。”(45)可见,社会关系是生产劳动从而也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产劳动过程离不开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交往、联合等社会关系,而作为社会关系核心的生产关系既是生产劳动的产物也是生产劳动的条件。生产劳动过程不仅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本身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46)“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47)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看成是互相依存的、相互促进的,并认为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是同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相伴而生,形影相随。他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48)

伴随着生命生产和延续而发生的是一种家庭血缘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最原始的最牢固的稳定的关系,也是人类两性通过某种社会规范和婚姻制度所建立起来的两性及其子女共同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社会的缩影。古往今来父母子女关系、血缘亲属关系一直被视为神圣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总体上隶属于生产关系并随之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德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49)

分工也是一种古老的多变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将自然物质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种中介关系。分工关系也是物质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着,就必然有这种关系,人类社会发展了,这种关系必然变化。从原始的自然分工(性别差别)到后来的社会分工(行业区别)一直到现代分工(专业化要求),无不表明分工关系是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

分工意味着协作和合作,由此增强了人类的力量,扩大了社会关系,并为人类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防御各种毒蛇猛兽的侵犯创造了条件。早期人类及其个体之所以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不是因为人有牛之利角、虎之锐爪、龟之硬壳、鹿之捷足,而是因为人有群体的联合力量。恰如恩格斯所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群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50)不仅如此,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和合作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为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将是使一切人都能在相互合作中获得和谐的自由的发展的联合体。他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51)

无论是生产、劳动、分工,还是协作、合作、联合,都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反之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这种丰富性,除了上述的关系外,还有诸如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种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家民族关系等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和国家关系的存在使得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

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是同人们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交往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交往本身既是实践活动又是社会关系,意味着个体间、群体间以及个体与群体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彼此沟通、互相确认的过程。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社会性的标志。现实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是人们的交往活动所织成的社会关系之网。社会交往是人的“类本质”的外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实。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52)交往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表征之一,动物只是以本能的自在的方式同自然界发生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关系,而人则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同自然界和社会发生物质、能量、信息、思想、语言、感情等的交往;动物往往处在简单化的单一性的关系中,而人则通过交往的丰富性构建复杂多样性的社会关系。总之,交往的广度、深度、规模、速度等都是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同时也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和人的潜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