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是什么命题

“天人合一”是什么命题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合一”是什么命题□ 朱志方张岱年先生概括了中国哲学的六个特征。[1]“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命题之一,其口气之大、心怀之远,超绝中外。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天人合一”中的“天”一词,指的是有意志有感情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姑且不论神性的“天”是否存在,“合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由于人副天数,所以“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是什么命题

□ 朱志方

张岱年先生概括了中国哲学的六个特征。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天人合一,我与非我原是一体,不必且不应该将我与非我分开;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融为一片。[1]“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命题之一,其口气之大、心怀之远,超绝中外。但对其意义的考察表明,它的本义解释是荒诞无稽或牵强附会的。“天人合一”也不是一个环境伦理学命题。但它是一个美学命题,对于织造一种审美意境,它是有极大启发作用的。

一、“天人合一”的古代意义

要知道“天人合一”的意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天”,什么是“合一”。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天人合一”中的“天”一词,指的是有意志有感情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据李申考察,他“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200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侍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2]李申还列举大量的文献,说明天人合一的天就是这样一个天。这样一个天,与上帝差不多,当然是不存在的。不论“合一”是什么意思,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人如何与它合一呢?

姑且不论神性的“天”是否存在,“合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合一,在董仲舒那里,是“人副天数”和“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人为天所生,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数符合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是方的。天有日月,所以人有两只眼睛;天有四季,所以人有四肢;天有阴有晴,所以人有喜怒哀乐;天有360日,所以人的骨头有360节;一年12个月,所以人的大骨节为12块。由于人副天数,人与天同类,所以有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不是自然界。按郭齐勇的论述,[3]天具有自然属性,天包括地,天是万物的总根源和主宰,天是最高的神,天具有爱、乐、严、哀等道德情感。“天”是囊括一切的“大全”。

由于人副天数,所以“天人感应”。物体在不接触而可以发生感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感应的中介是“气”。但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一头牛叫,别的牛也跟着叫;牛和黄鹂不会一唱一和。由此得出结论,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不同的事物则不会相互感应。由于人与天是同类的,所以人与天可以相互感应。

董仲舒说:“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也。”(《必仁且智》)董先生又说,“《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上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天人三策》)。[4]显然,这些关于天人感应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这且不谈,这里董先生所说的显然不是因为天人相类而产生感应,如同磁石吸铁一样。董先生所说的,实际上是作为“百神之大君”的天对人类事务的主宰。

董先生的论证中的荒诞之处不必说了。当然,我们不要求董仲舒懂得现代科学,也不宜用现代科学来责备董先生。但是,董先生在当时完全可以想到,世上有那么多生物,都是天所生,都是天的孙子(天是祖父),为什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不一样呢?如果都是天所生,我们与其他一切动物就都是兄弟了。(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论证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董仲舒先生早在公元前就提出来了。)

按李申的考证,与董先生“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5]《周易》是一部形而上学的书,也是一部算命的书。但是,它对宇宙和世界的解释是错误的,它既不是二进制算术,也不是量子力学,更无法用来预测地震、气象和政治事件。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有两个方面。第一,圣人或儒者与天合一,当然知道上天的意志,知道上天的喜怒哀乐,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知道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结构符合天意,因此能够内圣外王。如《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而算命先生、算命女士们则通过摆弄八卦,也可以与天意合一,从而能够预测人吉凶祸福。人心与天道合一,就是人心与天心合一。这个命题从前提和方法上讲都是错误的。天并无心,人心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懂得自然界的道理,却不可能通过算卦而推算宇宙或自然界的过去和未来。

二、“天人合一”的可能解释

当然,我们不可苛求古人,我们也不能因为古人有些解释说得不对,就说一句话没有任何意义。虽然古人的“天”与神差不多,但“天”有多种用法,也有多种意义,不唯那个天神。就“天”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的用法说,我们可以把天解释为自然界,如“天下雨了”,也可以解释为大地之上的世界,如“上天入地”。而“人”也可以有多种解释,如人体,人心,身心一体之人。我们暂不追究什么叫“合一”,如果天有自然界、上帝(董仲舒所说“百神之大君”)、天空(处于地面之上的宇宙)、有意志的天(第二、三种解释的合并,既是宇宙的一部分,又有意志)4种可能的解释,那么,“天人合一”的解释就有10多种。

(1)自然界与人体合一。

(2)上帝与人体合一。

(3)天空与人体合一。

(4)有意志的天与人体合一。

(5)自然界与人心合一。

(6)上帝与人心合一。

(7)天空与人心合一。

(8)有意志的天与人心合一。

(9)自然界与人合一。

(10)上帝与人合一。

(11)天空与人合一。

(12)有意志的天与人合一。而“合一”的解释有多种,甚至可能有10多种,如果我们再加入“合一”的解释,“天人合一”就可能有数十种甚至超过100种解释。这样的分析显然是繁琐而不重要的。我们可以不考虑这样无聊的文字游戏,而专注于当代被赋予它的几种主要解释。

三、“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一种根本本体论,有人把它解释为道德本体论,有人把它解释为一种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说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解释都力图赋予“天人合一”以当代意义。我们讨论以下几种可能的当代解释。

(1)自然界与人是由同样的材料构成的,并且有同样的结构。

这个解释看起来同自然科学的解释非常接近。有如庄子所说。“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中的事物与人体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表面看来,董仲舒的理论近于这种解释。但是,“自然界与人体由同样的材料构成”这样的语句要有意义,必须明确自然到底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人体到底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当然,在原子的层次上,可以说自然界与人体是由同样化学元素构成的,在下面的层次上,可以说人与自然都是由电子、中子、质子等构成的。而在分子的层次上就不能这么说了。不论是庄子还是董仲舒,都不可能从基本粒子的层次上说人与自然由同样的材料构成,也不可能从分子的层次上说明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为什么不同,不能说明人为什么具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如果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一个纯粹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命题,未免过于牵强。就算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解释成自然界与人由相同的材料构成,这也不是并非正确的论题,因为在分子层次上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是根本不同的。从“天人合一”是推导不出现代自然科学理论。

张岱年先生把“天人合一”同我与非我不分、内外不分联系起来。这似乎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优点。但我们至多只能说这是一个特点而不能说是一个优点。什么叫“我与非我不分”,“内外不分”?内与外、我与非我本来就是相互区别的。“我与非我不分”一说,本身已经预设了它们是有分别的,只有在这个预设下上述说法才有意义(有意义并等于是真的)。如果说“我”与“我”不分,反倒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怪诞的命题。“非我”是“我”的否定,这本身已经表明了它们是相区分的。如果本来不分,就没有我与非我之说。“内”与“外”同样是如此。把它们区分开来就又说它们没有分别,里面隐含着一个逻辑矛盾。我们常说西方思维的特点主客对立,而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是主客同一。这样说虽然大体上是对的,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特点当成了优点,而把别人的特点当成缺点。主体与对象、自我与世界,如果没有分别,我们如何去求得关于对象和世界的知识?如果不分,我们就有可能误把关于自我的意识当作关于世界的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开发出系统的、细微的关于自然界与关于人本身的知识(关于自我的意识并不等于关于自我的知识),不可能致力于探讨求知的方法论。没有关于自然界各部分的知识,我们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关于整体的综合知识。没有这些细微的东西,说综合、整体、合一等,就是空洞的。

(2)自然界与人是相互作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的存在、过程和状态,与人体产生相互的作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宇宙的一部分。作为世界中的一部分,它必定也事实上在这个大系统中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现代科学从不同方面对这种相互作用的研究和揭示越来越深入、细致和确切。但这种相互作用不能归结为董仲舒所说的“天人感应”:

人与自然界是由什么样的基本材料构成的,人体与自然界如何相互作用,人如何接收外部条件的刺激并通过大脑处理而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等,这些问题是现代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天人合一”如果做前两种解释,它就不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它解释为科学命题,显然是牵强附会。

(3)我们可以认识和理解自然。在这种解释中,“天”仍然被解释为自然界,而人则主要是指人心、人的思想和活动。这一解释是我们可以赞成的。但是,“天人合一”论者似乎对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关心。他们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这个解释虽然是“天人合一”的可能解释,但“天人合一”论者却不做这种解释。

(4)我们可以掌握天道,所以成为圣人并能预知未来。儒者什么都知道,同“天子”处于一样的境界,可以称作“圣明”。儒者如何达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呢?其中一个途径就是算卦,于是“天人合一”反复地出现于《易》的解释之中。现在不讲算卦了,而讲感悟,似乎冥思苦想就可以把握世界的基本规律,或者像王阳明那样对着竹子发呆(格竹子)就可以知天命。

我们通过对自然界的了解,可以预测自然界的一些未来事件。如果“天人合一”做这样的解释,就没有任何神秘之处,有一定自然知识的人也说不上“圣明”。“天人合一”之天本来就不是自然界,对天道的认识,也不是实验科学知识,而是圣人之心与上天之心的一种神秘相通,大概与通灵述或传心术差不多。《周易函书约存·注》卷一:“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则天之所生,自应与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尽喻精深,是则体天立极继天宣化,将圣人是赖矣。至其间生生不息之机,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隐之地,寓于未开未辟之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识测度。”

(5)“天人合一”可以解释为道德修养上达到一种最高境界,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合为一体,感觉到自己融入了河流、泥沙、动物、植物之中。感觉到自己深入到原子的内部,同电子合为一体。如果偶尔这样想一想,这样感觉一下,那也无关紧要。如果有人真的常有这种感觉,建议去看看精神病医生。或者有人以为这种首先境界是“物我两忘”。但忘记人并不等于人不存在。

(6)一些学者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一个环境伦理学命题: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是一个多余的解释。首先,环境问题完全是一个现代问题,不是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环境的质量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指标。对于这些问题,也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其次,保护我们的环境不是天人合一,恰恰是把自然当作工具:为了人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怎样开发和利用自然。有些开发方式是不好的。有些开发方式是好的。环境问题纯属人的问题。没有人、没有人的需要与欲望,就没有环境问题。

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解释是指一切讲究自然而然,天然,不要人工的东西,不要人为的东西。但这种解释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衣食住行,全是人工的,全是技术的,区别只是技术的高低而已。我们是否应该用低级的技术取代高级技术?

“天人合一”中是没有地的,讲天人合一,是把天当成宇宙的主宰,人与天合一了,就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主宰什么?当然人无法主宰天,那就只有主宰地和主宰别人。所以,天人合一就是要宰制地和人。这样一种观点如何能够成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思想?

在以上6种可能的解释中,前三种解释是附会的。没有现代科学观念,就不可能有前三种解释。而从后三种解释来看,所谓“天人合一”只不过是一句大话空话而已。

但这决不是说“天人合一”没有任何现代意义。我以为在当代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一个美学命题却并无不当。文学艺术,原本是人类最自由的活动。艺术,就是要打破一切限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因果律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奇迹。

【注释】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三联书店,2005年,第6~10页。

[2]李申: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东方国际易学论坛·易学与科技》发言。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6~138页。

[4]转引自郭齐勇:《中国哲学史》。

[5]李申: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东方国际易学论坛·易学与科技》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