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郭店楚简、上博简与孟、荀学术
关于先秦儒家研究,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一直沿用孔—孟—荀的模式。自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相继出土公布后,形成了一个研究热潮,最主要的是丰富了先秦儒家的历史和观念。在孔子与孟子、荀子之间有一个阶段,很有可能和七十二子及其传人有关,现在一般的看法是确认了子思学派的存在,孔子及其传人的研究再也不必限于《论语》了。虽然这些简文距离“改写”或“重写”中国思想史的要求还很远,但毕竟可以为我们反思和梳理先秦思想史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脉络提供助益和参考。
在这些材料里,更正了人们一个惯常的但是错误的认识。原始儒家不仅仅关注道德伦理和礼乐制度,他们也关心哲学问题,如天道性命等。当然这些在孔子那里是很难听到的,如他“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给人留下来的印象,是重实际、重人生、重伦理的实践家,不像探究天人之际的哲学家。但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情形就很复杂。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很喜欢颜渊(回)。颜渊是个不多言、能安贫乐道、善于反思、举一反三的人,是孔门德行方面杰出的学生(其他还有闵损(子骞)、冉耕(仲弓)),但命不长,孔子也说他“不幸早死”。后来孔子那些在社会上比较得志的学生,却是以言语(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政事(冉求(子有)、仲由(子路))、文学(言偃(子游)、卜商(子夏))为业的人。“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史记·儒林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只有35人,不及一半。
郭店楚简,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经整理有字竹简703枚,另残简27枚,总计字数12,072字。竹简年代属战国中期偏晚,内容包括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共18篇。除过老子甲乙丙组、《太一生水》等之外,其余是儒家的作品,即《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4篇)等,内容很丰富。这批竹简给中国哲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特别是关于先秦儒家的材料。虽然简文只是一部分,而出土竹简也只是当时思想史实际的一部分,但从中也可以管窥若干思想上的特点:①重视天人之际的探讨。人们对天人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把握天道成为圣人的标志,这与孔子已有细微的区别,“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穷达以时》),“圣人知天道也”(《五行》),“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语丛一》),“天生百物,人为贵”(《语丛一》)等。②重视德行和道德践履。无论在得志还是不得志的时候,都应该加强德行,而且前后一贯,君子和志士也以这个标准来划分,“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志士。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五行》),“〔芝兰生于幽谷〕,〔非以无人〕嗅而不芳”“穷达以时,德行一也”“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穷达以时》)。③重视心性的作用。认为心有主宰的功能,可以通过对心理反应的审视来把握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和偏好,“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五行》)。④重视对天、命、性和生的哲学探讨。“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性自命出》),“有天有命,有〔命有性,是谓〕生”(《语丛三》),“天形成人,与物斯理”(《语丛三》)。这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对其研究才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竹简,是马承源等先生1994年辗转从香港古玩市场收购的。经过专家十多年的整理,从2001年到2007年,已先后出版整理成果七辑,引起中国古文字、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艺术史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部分简文与郭店楚简、流传古籍相关,可以作对比研究,如《缁衣》《性情论》(郭店楚简有《缁衣》《性自命出》)等。比较著名的篇目有《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周易》等。上博简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治、音乐、文字学等,是楚国迁都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保留了不少秦火之前的作品,思想以儒家为主,但也有道家、兵家、阴阳家等的学说。其中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时间最早的一种,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重点结合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上博简《孔子诗论》及郭店楚简《五行》略谈楚简所反映的思想与孔子、孟荀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