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是謂襲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是謂襲明。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是謂襲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是謂襲明。

晁説之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辨之爾。

劉師培曰:《淮南子·道應訓》引老子作“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則上句“故”字下當有“人”字,下句亦當有“物”字。今本均脱,當從《淮南》補。傅奕本與《淮南》同。

張舜徽曰:“常善救物,而無棄物”,甲、乙本但作“物無棄財”,與上句語例不協,恐有奪脱,今不從之。

周次吉曰:“常善救物”兩本並無此句。老氏不尚文,所謂“信言不美”者是,故鮮有對仗之句者;後人未審,以爲没有“物無棄……”句,謂當有本句也,乃妄加耳。此於本書常有此例,因删。

古棣曰:河上公本等“無棄人”、“無棄物”語意似不完備,作“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更加允當。帛書作“物無棄財”,可知帛書抄寫者所據本猶存上“物”字,與此相對應,其所據本上句當作“人無棄人”。帛書“物無棄財”前,顯然是抄漏了“恒善救物”一句。

高明曰:帛書甲乙本皆作“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中間“而無棄人”與“物無棄材”兩句銜接,無“常善救物”一句,此正與《淮南·道應訓》所引“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句型相近,可見《老子》古本當如此。但因《淮南》引文有誤,故奚侗疑爲脱句。《文子·自然篇》引《老子》此文正作“人無棄人,物無棄材”,與帛書本相同,只第一個“人”字甲、乙本作“而”,從經義分析,前一個“人”字當作虚詞“而”字爲是。足證帛書甲乙本“是以……襲明”當爲《老子》原本之舊,今本經文與各家校釋,皆有訛誤。

案:《文子·自然》曰:“故人無棄人,物無棄材。蓋用老子文也。《淮南子·道應》引老子語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出自本章,蓋無可疑。據此,則西漢初年“而无棄人”作“而人无棄人”、“而无棄物”作“而物无棄物”;而全節作“聖人常善(救)人,而人无棄人;常善救物,而物无棄物”明矣。劉師培即主此説,而從者不乏其人。竊謂此説不可從,蓋“救人而无棄人”,即“人无棄人”;“救物而无棄物”,即“物无棄物”;兩“无”上再添“人”及“物”,豈不累贅乎!帛書二本此四句作“恆善(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標點從整理小組);帛書雖僅三句,實際上當讀爲四句作“恆善救人,而无棄人;(恆善救)物,而无棄財”(棄物、棄財,義近);“物”上“恆善救”三字,前句已有,故此處可省略也。其後傳鈔者深恐後人誤讀,乃補足此三字,卒與前句並儷耳。“常善救人,而无棄人”,即《文子》、《淮南子》之“人無棄人”;“(常善救)物,而无棄物”,即《文子》、《淮南子》之“物無棄物”;並非《文子》及《淮南子》所據者“无”上再有“人”及“物”字也。後人不知“物无棄物”當補足“常善救”三字,且斷句作“(常善救)物,而无棄物”,卒以爲上文“无棄人”與此處“物,无棄物”不能相應,乃於“无棄人”上更添“人”字,讀作“人无棄人”,不知其累贅也。《文子》及《淮南子》固不作如是讀也。周謂“老子不尚文,鮮有對仗之句”,從帛書而删“常善救物”一句,非善讀帛書者也;古則斥帛書“抄漏”,尤不明帛書無此句之緣由。傅本、范本並作“故人無棄人”、“故物無棄物”,蓋據《文子》及《淮南子》而妄增,不可從。

二案:陸德明《釋文》出“所好,呼報反;裕,羊注反;長,丁文反”三者,均不見於今本《老子》,蔣錫昌曰:“老子原文究竟如何,書缺有間,旁證又少,故亦斷非後人所能知也。”今檢帛書,亦無此三字,但不知誤在《釋文》,或帛書亦有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