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的无限观

自然的无限观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自然的无限观提及无限,人们一般会自然而然联想到数字的无穷序列、数量的无穷积累、时间的无穷延伸、空间的无穷扩展,等等。老子其实触及了自然的无限的一个特征,即以“道”为因的无限是理性的对象,本身无所谓形象,无所谓声嗅,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

1.自然的无限观

提及无限,人们一般会自然而然联想到数字的无穷序列、数量的无穷积累、时间的无穷延伸、空间的无穷扩展,等等。这种无限和人们的感官所能直接观察、把握的有限不同,看不见、摸不着,是时空尽头或无穷以外的东西,只能抽象地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中。对无限的这种简明、质朴的自然认知,与感官可及的浩瀚无垠的物质宇宙印证契合,同时与人类悠久的科学观察研究、乃至与总体上的哲学理性思维对于无限的阐释也趋于一致。作为人类哲学理性抽象的无限概念,直接肇始于客观事物和现象及其运动给人们的思维所造成的无穷无尽的感觉,人类自从形成无限这一概念(或近似的概念)并具备了探究无限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之后,已经在哲学史上反复得出过与世俗常识相类似的自然结论。

(1)中国哲学史上的自然无限观

在中国古代,早就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地球中心的“浑天说”、宣劳午夜的“宣夜说”等。虽然“盖天说”和“浑天说”还囿于有限宇宙的思维,但“宣夜说”则过渡到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李约瑟博士曾高度评价“宣夜说”:“这是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都毫不逊色。”而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如管仲、老子、庄子、关尹子、惠施等则明确提出并论述了有关无限的思想。

管仲早于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并从“道”这个概念出发阐释了无限思想。在《管子》一书(现在版本的《管子》由西汉刘向编定)中,管仲提出:“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中,第S65页,中华书局,19S4年版。)

其实,管仲的表述存在矛盾悖论,在“天地之间”存在的任何东西,包括“道”在内,因为受天地所限,本身是不可能成为无限的。如果“道”已经是无限的东西,就应该是涵括天地,而不是在天地之间。尽管如此,管仲还是初步提出了无限的思想,考虑到提出这一思想是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久远年代,管仲的无限思想还是弥足珍贵的。

“道”论的集大成者老子在较为系统、深入阐述宇宙本原和普遍规律的“道”的时候,实际上也阐述了无限,因为“道”和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即是因,无限则是果,“道”即是内容,无限则是形式,“道”即是本质,无限则是属性。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而“道”本身无因无限,普遍存在,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间不入,无所不包。老子这样描绘时空无限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上,第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产生天地、产生无限,“道”存于天地、存于无限,“道”即是天地、即是无限。

老子其实触及了自然的无限的一个特征,即以“道”为因的无限是理性的对象,本身无所谓形象,无所谓声嗅,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无限和“道”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或任何一点同时是起点又是终点;没有中心和边缘,或任何一点同时是中心又是边缘。无限可以是大的,可以是宇观的,只要大而无外、无所不包,就是无限(但大本身不一定是无限,因为物体无论多大,在它之外都有物体,因而只能是有限);无限不拒绝小,无限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微观的,小不一定不是无限,因为物体无论多小,都能无穷分割裁切,这就一定是无限,正所谓小而无内、无间不入。

把无限简单地和大等同起来,就会把“无限有限化”;而把无限和小联系起来,则是把“有限无限化”。如果以为小没有无限,那便会把人类所能观察到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例如夸克以及即将被人类发现的被称做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之类)当作最小最终的东西,并把它看作宇宙之砖、万物始基,这就把它抬升到了哲学本体X的高度,而任何具象的东西都注定是不能成为哲学本体X的。

总之,老子的“道”虽然神秘,但由“道”而生的无限却是顺其自然的,比较容易解读,并不怎么神秘。

在《庄子·养生主》一书中,庄子提出(其实也是老子思想的引申发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困顿不堪了。除此之外,庄子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说法,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无限思想。

庄子在学问上具有独立的精神,能够自由地思想,其精神其思想,奔腾浩荡,汪洋恣肆,没有藩篱拘囿,没有笼辔羁縻,堪称千古一人。庄子逍遥出世,洞穿生死,超凡脱俗,言论奇谲,甚至能够在理性上贯通虚实,人蝶互梦。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庄子,常人仰其弥高、无限旷达的庄子,竟然对无限生发“殆矣”的感慨,似乎有点徒叹奈何,甚至有所恐惧,这就有点像两千年后同为哲学巨匠的一个叫康德和一个叫黑格尔的人。

“关尹子”是以官代名,关是指老子出走的函谷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叫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据说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就是因为他使计用出关度牒“勒索”、“逼迫”老子而交换来的。他的思想颇受老子影响,他的包括无限在内的有关思想片段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等书中。在后世托名所作的《关尹子》一书中,关尹子提出:“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1S299361.htm1.)显然,这里的无限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有空间维度,而且有时间维度,是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融合统一。

诸子百家中卓尔不群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提出了“至大无外,谓之大一”(《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中,第777页,中华书局,19S4年版。)这一表述无限含义的概念。这个“大一”,包罗万象,无一遗漏,没有任何另外的物体可以在空间上与之匹比。这个概念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一切”即“一”,所以“一切”无外。“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由于“一切”无外,所以“一切”不是经验的对象。

由于惠施是名家辩者,所以他的论述具有逻辑思辨色彩,竟至会有绕弯抹角的“大一”之说。“大一”之说初看上去有点悬,像两难悖论,因为“至大”容易使人想象整体,而任何整体无论多大都是有限的,整体非无限,无限非整体;“无外”则容易使人想象惠施费劲拔力框定一切的主观努力,而宇宙万物是无法框定的,能够框定的就不是无限。框定不无限,无限不框定。

当然,对“大一”之说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把“至大”、“无外”理解成“无边”,没有什么空间的边界来规范、限定、制约它,而“无边”、“无规范”、“无限定”、“无制约”,当然就是无限了,这样一来悖论歧义就消除了,逻辑弯子就绕回来了。所以,喜好标新立异的惠施的“大一”之说其实是有惊无险、“似非而是”的。

惠施是以逻辑诡辩见长的,常常以冷面幽默把道理说得云里雾里、一波三折,甚至少理诡辩,无理强辩,“似是而非”,且神且鬼。例如惠施在“濠梁之辩”中,就水里游鱼乐还是不乐的问题向庄子诘问发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瞧瞧,多么厉害的惠施,话锋犀利,步步紧逼,字字噎人,当时就把个庄子搞得一头雾水,如坠云中。你想想,那可是大名鼎鼎、聪明绝顶的庄子啊。庄子都能被他搞成那样,一般常人就更容易被他耍得团团转了。

所幸笔者这里援引的“大一”之说,惠施还算是一本正经的,没有跟我们过不去开逻辑诡辩的玩笑,没有像欺蒙庄子一样欺蒙我们。不但如此,惠施的“大一”之说还足以成为哲学史上有关无限的经典论述之一呢。

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自然无限观,还有散见于有关典籍里的自然无限观。

(2)外国哲学史上的自然无限观

欧洲古希腊时期的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和哲学学派都提出和研究了无限问题。

古希腊第一部哲学著作的作者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因此有无穷个世界连续地生自本原,又灭入本原。”(《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S1年版。)阿那克西曼德所认定的作为“万物的本原”的无限,是没有界限、没有限制、生生世世、无穷无尽的。

需注意的是,“无限”加上“者”,已经不再是无限本身,而成了“万物的本原”,即哲学本体X。当然,哲学本体X肯定是无限的。探讨无限问题的时候,最容易使人认可信服的除了空间和时间,还有就是哲学本体X。其实无限和哲学本体X联系密切,难解难分,可以说无限就是哲学本体X的属性和表征,关于这一点,阿那克西曼德那么早就认识到了,确实难能可贵。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一”这个数目看作无限(和惠施的“大一”不谋而合,真是无独有偶),在“一”之上积累叠加能产生出“一切数目”和“整个的天”。(同上,第19页。)“数”在毕氏及其同门眼里就是这样的神奇,“数”具有哲学本体地位,而且是无限的,自身毫无限制,还能无止境地产生宇宙万物。

古希腊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那种构成物质世界的“原子”数目非常之多,不可历数,以至达到了无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这就提出了无限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原子的无限,另一种是虚空的无限,而原子的无限其实就是物质的无限,而虚空的无限其实就是空间的无限。

德谟克利特无限思想的逻辑思路是顺理成章的,即由原子(物质)的无限推导出其存在方式即虚空(空间)的无限,再由物质和空间的无限推导出不言自明的宇宙的无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后来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又被道尔顿所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知识渊愽,简直是全才奇才,他的著作有五十多种,举凡当时的学问几乎全都涉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是古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只是他的著作基本上都佚失了,所以才不如亚里士多德那样出名。虽然学问很多,但还是像亚里士多德留下“地心论”的理论遗憾一样,在原子理论上留下了“原子不可分割”的理论遗憾。这说明德谟克利特的有关无限的思想是不全面、不彻底的,他只承认了宇观向度上的无限,而否认了微观向度上的无限。(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06S152.htm1.)

有“古代世界的黑格尔”之称的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较为深入地研讨了无限问题。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论述道:“无限倘为一物体,此物将在每一方向均为无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229页,商务印书馆,19S3年版。)无限是不能达到尽处的,“因为它的本性就是不可尽(这于声音总是看不到的有所类似)”。(同上,第247页。)他特别强调无限的非感觉性:“在可感觉事物中没有‘无限’。”(同上,第229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限存在的根据是:时间是无限的;量的无限可分性;产生和灭亡是无穷无尽的,产生的事物是由无限产生的;有限的事物总是以别的事物为限的,因此,必然没有真正的限;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思想家都感到困难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能想象任何限制,所以数和数学量以及超出天外的事物都被认为是无限的。无限的定义是:“‘无限’的真正涵义正好与平常大家理解的相反,不是‘此外全无’,而是‘此外永有’。”亚里士多德把“无限”与“完全”区分开来,这是理解“无限”的关键所在。宇宙无边无际,没有界限,是不可知的“此外永有”。(参见httP://b1og.sina.com.cn/s/b1og_5ee7S5S60100m950.htm1网页《“无限”在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含义》一文。)

亚里士多德认为微观领域也存在着无限:“物质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将物质无限制地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小块。即人们永远不要可能得到一个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颗粒。”(转引自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第60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亚里士多德是极有耐心、极其细心的人,为了研究鱼的习性,他可以在河边一坐就是半天,心无旁骛地观察来往穿梭的水里的游鱼,生怕遗漏了什么瞬间的细节。对于感性事物如此,对于理性事物也是如此,例如对无限这个哲学上的难题,他既从量的方面又从质的方面、既从有形方面又从无形方面、既从空间方面又从时间方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立体的综合的深入研讨,而且还非常巧妙地用声音来比喻无限。这很有创意、很有启发,使得无限如同感性的耳朵听得见的东西一样,一下子似乎变成了理性的眼睛看得见的东西。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重大的哲学问题上往往自相抵牾。例如,在无限问题上,他既承认存在无限,但又认为宇宙有限。他认为整个宇宙分成九层天,圆形的地球处于宇宙中心,恒星处于第八层天,第九层是宇宙边界的不动天。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只存在着这个唯一的宇宙。宇宙不仅唯一,而且有限,因为圆是最完善的,天体都要做圆周运动,“所有圆周运动的物体必然是有限的”。(转引自孙显元:《现代宇宙学的哲学问题》,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S4年版。)在哲学本体X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请参见本书下编第八篇《X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形态》的相关内容。)

以上所述及的中国和西欧哲学史上的无限思想,涵盖了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的所有无限。在无限的总体内容上,既包括时间的无限,又包括空间的无限;在时间的无限上,既包括时间过去向度上的无限,又包括时间未来向度上的无限;在空间的无限上,既包括空间宏观向度上的无限,又包括空间微观向度上的无限;在无限的主客属性上,既包括客观的无限,又包括主观的无限。这些无限思想,既是恒久不变的人类常识,又是科学论定的客观现实,还是哲学阐释的重要原理。常识、科学和哲学在无限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总而言之,概括起来一句话,这些不同的无限都是自然的无限观。

笔者认为,无论从自然常识、从科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看,现实中的和理论上的无限都应该是自然的无限观,都应该表现为数字的无穷序列、数量的无穷积累、时间的无穷延伸、空间的无穷扩展,等等。正像人们可以在哲学逻辑思维上通过具体有形的存在揣摩、想象抽象无形的哲学本体X一样,人们也可以在自然常识、科学观念上通过数字、时间、空间、数量等等的具体有限的存在揣摩、想象抽象无形的无限一样。无限是常识、科学与哲学本体X之间的桥梁、纽带、中间环节,是常识、科学通向哲学本体X的方便路径。人们的思想一旦经由具象有限达到抽象无限,其实离哲学本体X已经不远了,就可以近距离一睹哲学本体X这个“神龙”的首尾真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