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楞严经》的来历有七种不同的说法

《楞严经》的来历有七种不同的说法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楞严经》的来历有七种不同的说法《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以下简称《楞严》——是一部可疑的书,最可疑的是此经的来历不明。关于此经的来历,有种种不相同的说法:(一)智昇《开元释教录》九,记此经的译者是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怀迪……(四)《宋僧传》六的《唐京师崇福寺惟悫传》又有两种说法。

楞严经》的来历有七种不同的说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以下简称《楞严》——是一部可疑的书,最可疑的是此经的来历不明。

关于此经的来历,有种种不相同的说法:

(一)智昇《开元释教录》九,记此经的译者是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

怀迪……居近海隅,数有梵僧游止,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往者三藏菩提流志译《宝积经》,远召迪来,以充“证义”。所为事毕,还归故乡。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原注:未得其名),赍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

《开元释教录》同卷的上文就详记菩提流志在长安西崇福寺译完《大宝积经》的大工作,这一段一千几百字的记载里,果然列名“证义”的六位和尚之中有怀迪之名。智昇自己也是西崇福寺的和尚,《大宝积经》的翻译,“神龙二年丙午(706)创筵,迄于先天二年癸丑(713,是年十二月朔改开元元年)毕席”。那件大工作,两代皇帝(中宗、睿宗)两次“亲御法筵,笔受经旨,百僚侍坐,妃后同观:求之古人,无以加也”。那是智昇亲见亲闻的大典。菩提流志死在开元十五年(727),而《开元释教录》每卷题“庚午岁西崇福寺智昇撰”,庚午是开元十八年(730)。他是同时的证见,故他说怀迪“事毕还归故乡”,应该是可信的。他说怀迪在广府遇着一位“未得其名”的梵僧请他共译出《楞严经》十卷,“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有因南使,流经至此。”这也应该是可信的。这就是说:此经“因南使”流传到长安,是在《宝积经》完功之后,在开元元年(713)之后,在智昇的大目录写成之前,在开元十八年(730)之前。这是最早的一位同时证人的报告。在这个最早的说法里,完全没有提及宰相房融笔受《楞严经》的事。

(二)智昇又有《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也题着“开元庚午(十八年,730)”。《译经图》本起于大慈恩寺翻经院的壁画,释靖迈作图记四卷。图画与记都到玄奘为止。智昇续记玄奘以后的译经人,为后人作壁画的本子。在《续记》里,《楞严经》的记载已变成了这样子:

沙门般刺密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修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原注:印度国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以神龙元年乙巳(705)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原注: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

同一智昇,两种说法大不同:(1)出经的梵僧,原不知名,忽然叫做般刺密帝了。原说他“传经事毕,不知所之”,现在说“泛舶西归”了。(2)原是怀迪一人笔受兼缀文,忽然换了前宰相房融笔受,怀迪只是“证译”了。(3)原说此经出现在《大宝积经》完功之后,即在先天二年(713)之后;现在说《楞严经》是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诵出翻译的,就是在《大宝积经》开始翻译的前一年了!

智昇自己在《续图记》之末,有自注云:

前纪所载依旧录编。中间乖舛,未曾删补,若欲题壁,请依《开元释教录》。除此方撰集外,余为实录矣。

末尾一句,不大可懂,但“若欲题壁,请依《开元释教录》”这一句是很明白清楚的。因为《译经图记》本是为壁画作的,故有“若欲题壁”的话。

房融是武则天大帝的无数宰相之一。《新唐书》四,《则天本纪》:长安四年(704)十月,怀州长史房融为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台事(《旧唐书》此年纪事有脱文、衍文,无房融作相事)。《旧唐书》七,《中宗本纪》:神龙元年(705),正月[张谏之等革命成功了]……正谏大夫房融下狱。……二月甲寅……房融配流钦州。[新书作“流房融于高州”。])

二月甲寅(初四)配流的罪人,五月二十三日就在广州“笔受”一部十卷的《楞严经》,恐怕不可能罢?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贞元十六年——800——圆照撰)十四,记载《楞严经》的翻译,文字全同于《续译经图记》,只在经名下加小注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灌顶部录出别行》。”)我们猜想,这个般刺密帝——房融的传说可能是贞元时代起来新传说,可能是有人用《贞元录》的说法来改换《续译经图记》的说法了。

后来新起的传说更多了。

(三)《宋高僧传》(端拱元年——988——赞宁奏上)就有好几种关于《楞严经》来历的不同说法,其第二卷《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全采《续译经图说》的说法,文字也全同,只改制旨寺为制止寺;又改作了最末后一小段:

极量(般刺密帝)翻传事毕,会本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使入京,经遂流布。有惟悫法师,资中沇公,名著疏解之。

这是《宋僧传》的第一说,——我们可能称为第三说。

(四)《宋僧传》六的《唐京师崇福寺惟悫传》又有两种说法。其第一说是这样的:

惟悫……年临不惑,尚住神都(即长安),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悫坐居第四,舒经见高楼那问坐起彖,觉其文婉,其理玄,发愿撰疏,疏通经义。及归院矢誓……计一十年……起大历元年丙午(766)也。……勒成三卷……于今盛行。

这是说,此经是“旧相房公融宅”传出来的,房融笔受之说也是他家传出来的。讳说“配流钦州”,故说是“在南海知南诠”了。

这是第四种说法。

(五)《宋僧传》的惟悫传另有“一说”,如下:

一说,《楞严经》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淘沙门慧景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者,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似有今古之说。此[疏]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

神秀禅师“在内时”,是指神秀被武则天大帝召请入京,住在宫内的时期。据张说的《大通禅师碑铭》,“久视年中(700),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但他那时已是“久矣衰惫……魄散神全,形遗力谢”。到神龙二年(706),他就死了。说《楞严经》是神秀“在内时得本”似是不可信的传说。

这是第五种说法。

还有更晚的几种说法,大都是混合这五种传说而造出的调和说。

(六)宋僧咸辉的《首楞严经义海》(收在日本弘教书院“缩刷”《大藏经》吕字四至五册)提出一个调和的说法:

……先是[般刺密帝]三藏将梵本泛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知南铨,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译语。翻译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将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去回。房融入秦,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

这是第六种说法。

(七)近年罗香林先生发表了一篇《唐相国房融在粤笔受首楞严经翻译考》(《学术季刊》三卷一期,页一八—二四),他引顾光修《光孝寺志》卷二,说:

考《通志》,唐房融,……武后时以正谏大夫同平章事。长安(701—704)末,尝主南铨。在广州时,值天竺僧般刺密帝三藏持《楞严》梵本浮海而至。融就光孝寺译出而笔受之。今寺中有“笔受轩”。神龙元年五月,经成入奏,适武后崩,融长流钦州,徙高州死。后僧神秀入内道场,见所奏经本,录传于世。由是《楞严》大显。……(罗香林先生解释“南铨”一语云:“唐代考铨制度,自高宗上元二年,以岭南王管,黔中都督府得任土人,而官或非其才,乃遣郎中御史为补选使,谓之南选,即南铨也。”罗先生相信宰相房融“决无主南铨理。”)

这是第七种说法,可以说混合一切不可调和的说法,制造成一种面面俱到的调和说了。只可恨有些史事,有些日子,都太死硬了,无法调和!第一,怀迪参加《大宝积经》译场的“证义”,到先天二年(713)才事毕,才回岭南。所以怀迪只好被挤出这个《楞严》故事之外了。第二,房融作则天朝宰相,是在长安四年(704)十月,次年(705)正月,反武周的革命就起来了,房融就下狱了,二月就配流钦州了。这些史事都得改造过了。第三,旧说的第二说咬定房融笔受在神龙元年丁巳(705)的五月二十三日辛丑(干支都不错),而神秀和尚在神龙二年(706)二月二十八日就死了。这些日子都是无法调和的,所以不能不改造整个故事的年月了。

据《胡适手稿》第八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