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品牌崛起,从根据地市场开始

品牌崛起,从根据地市场开始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现有的一线品牌为例,汾酒2006年总体销量在16亿左右,其中山西本地市场约占12亿,2007年汾酒集团开始制定全国化战略,当时笔者的团队参与了汾酒全国化战略的制定,主要负责品牌与品系的整合与规划。

任何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崛起,都是从一个区域市场的战略崛起开始的,对于全国性白酒品牌而言,在走向全国之前都成功了完成了根据地市场建设,而走向全国之前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企业的总体销售规模接近或超过了20亿元,而根据地市场占据总体销售规模的80%以上。

以现有的一线品牌为例,汾酒2006年总体销量在16亿左右,其中山西本地市场约占12亿,2007年汾酒集团开始制定全国化战略,当时笔者的团队参与了汾酒全国化战略的制定,主要负责品牌与品系的整合与规划。依据当时的发展战略,把汾酒、老白汾、杏花村以及竹叶青进行了分别整合和规划,这为汾酒后来的全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洋河酒业2004年整体销量在8亿元左右,而同年推出蓝色经典之后,到了2007年,依托蓝色经典在根据地市场实现了近20亿元的销量,也是在2007年洋河酒业开始全国化战略。与此同出一辙的还有口子窖、迎驾酒业以及稻花香酒业。

根据地市场战略不仅是一线名酒全国化的助推器,更是二三线白酒企业如鱼得水的法宝。如湖南的八千岁、湘谷酒业,山东的花冠酒业、沂蒙老曲酒业、景阳冈酒业,山西的汾阳王酒业,河南的皇沟酒业、卧龙酒业、新平川酒业、乌龙酒业、棠河酒业都有先见之明,是“不满足于跟在大哥后面混饭吃”的觉悟型企业。他们明白,只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拥有自己的地盘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图谋更大的发展。这些企业立足于家门口市场,以战略的眼光构筑家门口的战略根据地市场,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经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花费3~5年不等的时间,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有了自己的地盘,面对白酒行业的洗牌性竞争,做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目前,这些企业在根据地市场除了拥有过亿元,甚至五亿元多的销售规模的同时,还拥有了根据地市场绝对的市场份额、强大的消费基础,被当地消费者认为就是本地的茅台。企业规模过亿之后,拥有了市场的发言权,这些企业开始寻求突围之路,相比尚无立足之地的游击战企业而言,他们不存在生存之忧,轻装上阵谋发展;相对区域强势品牌而言,他们拥有复制根据地市场的能力,以蚕食的市场策略推进企业的战略突围之路。他们的战略直指区域强势品牌企业。

也有一些企业刚刚完成根据地的初步建设,并且初见成效。如西平的豫坡酒业、西平的棠河酒业、确山的郎陵罐、舞阳的富平春、新乡的毛遂酒业、焦作的三家村酒业、渑池的韶泉酒业、新野的汉化酒业、桐柏的淮源酒业、洛阳的豫人轩酒业等。这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根据地的建设起步较晚,大多都是2~3年前,或者中间有过一些根据地市场战略的摇摆,没有持续。尽管如此,这些企业的根据地市场雏形乍现,根据地市场的框架基本形成,这些企业的根据地市场的成功,只需坚定信念,只是个时间问题。

相比上述这些企业,也有一些曾经辉煌的老牌白酒企业现在却悄无声息。这些企业曾经也有过辉煌的市场表现,只是在低价、模仿跟进或者游击战的市场运作上停留了太长的时间,没有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尽管也在不停地挣扎,但始终难以走出泥潭。

当然,在各种酒类产品的展销会中,我们也不乏看见一些游击战企业的身影。因为全国白酒企业有两万多家,二三线白酒企业占据白酒企业总比例的90%以上,过去的黄金十年里,绝大多数二三线酒业仍然停留在昔日的梦想中,依然对低价、模仿跟进和游击战充满幻想,寄希望以低价、模仿在全国糖酒会或者区域性的展销会拿到订单。

综上所述,我们把全国的二三线白酒企业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已经拥有根据地市场重要性的企业,即图谋走出根据地寻求突围的企业;第二类是正在实施根据地市场建设的企业,即满怀希望扎实推进根据地市场建设的企业;第三类是根据地市场建设失败的企业,即在抱怨中苦苦寻求出路的企业;第四类是没有意识到根据地市场重要性的企业,即只顾低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的企业。

这四类白酒企业,可能从企业的硬件设施、厂房厂貌上也难以分出优劣,但透过企业市场我们很容易找到最显著的差距,那就是一部分企业没有根据地市场;一部分企业有了自己的根据市场;更有一部分企业通过根据地市场完成了企业运营体系建设,拥有了区域品牌形象,拥有了稳固的消费基础和良好的产品口碑,解决了企业的基本生存问题。而没有根据地市场的企业,确实举步维艰,不知何去何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