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人愿意做和能做事情

让人愿意做和能做事情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人性带给管理方式的指南是,人们做其愿意做和能做的事情。事实上,很多管理者可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意愿上,却忽视了这一点。管理者的任务,是让愿做事情的人把事做成。让青岛和四川两个强大的中心来服务于一线,则可以帮助一线人员有能力把事情做成。

所以,人性带给管理方式的指南是,人们做其愿意做和能做的事情。一方面,要去看人的意愿;另一方面,还要去看人的能力。这样的管理就会更为系统。沿着这两个方面,就会看到两个方面的多样性。

在意愿上,会发现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人就是人,难免“世俗”,所以会有人很在乎钱,拿不到他想要的物质利益,他就不会去做,即便自己有能力做事情。但又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乎钱,也不是一个人一直都只在乎钱。所以,在这一点上,给管理者最大的启示是,借助我们的传统文化,即“在其位,谋其政”。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中国的慈善晚宴“吓”走了很多企业家,马云的一句话不无道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的企业和中国企业一样大时就做“裸捐”呢?言外之意,我们的企业家可能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当然,借助这个逻辑,我也经常“告诫”学生,不太建议他们学习现在的马云,而是要看马云在他们这个阶段是如何奋斗和努力的,否则其实是对马云这些企业家的误读。

所以,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要知道合作对象现在处在哪个阶段,然后再根据这个阶段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管理者跳出“自我”的视角,真正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所了解的一个公司的新的管理者上任后,取消了工人们的“热水”福利,管理者觉得这没什么,可是却造成了大家极大的反抗。所以,管理者要清楚,在普通员工那里,“三块两块”甚至“三毛两毛”都不是小事,而等人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不是个事了。

相反,你也会知道,可能“千金难换一将”。所以,对于高级经理人的意愿,可能就不是钱的事了。老板在聘请高级人才的时候,最大的问题会出在,自己抛出很高的价钱让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可是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人才到了这个阶段,看中的恰恰不是钱,而是自己的自主权和价值,即便给再多的钱都不愿单纯去做一个打工者。这时能否打动人才,就不是钱的事了,而是双方能否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创造价值。这就是高级人才的特征。所以,“职业经理人”一词或许会被“企业家”一词取代,这是由人性的特征所决定的。否则,管理成效就会打折扣。

另一端,则是能不能做。事实上,很多管理者可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意愿上,却忽视了这一点。不仅仅有意愿的高低,可能还有能力的高低。

管理者的两大浪费在于,无法让能做事情的人愿意做事情,以及让愿意做事情的人做不成事情。前者的问题出在意愿,后者的问题出在能力。管理者的任务,是让愿做事情的人把事做成。

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会知道,很多时候,组织变革之所以无法奏效,其实是因为只做了一半的工作。面对组织变革,通常第一反应是人们会抑制变革,以为是固有的习惯和既得利益在作怪,可即便解决了这些问题,变革有可能仍然无法获得成效。因为还有另一半工作没有做,是因为人们会担心变革之后自己是否可以胜任新的工作,而这一点往往比意愿更关键。

新希望在组织转型时做了两个重要的动作:一是将公司愿景从“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发展为“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和美好公司”;另外一个是将青岛和四川中心的功能定为服务中心。现在来看,这两个动作之所以有效,在于契合人性的管理智慧。事实上,“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和员工的直接关联并不大,但加上“美好公司”,美好公司指的是让奋斗者的收入翻番,这就和员工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从而提升了人们的意愿。让青岛和四川两个强大的中心来服务于一线,则可以帮助一线人员有能力把事情做成。

相反,如果缺失了背后契合人性的设计逻辑,公司的愿景就会沦为“口号”,公司的结构就会形同虚设。也因此,我们在看企业的愿景和结构时,不是观其形,而是看本质。有些企业的愿景和结构看似“没毛病”,但就是不奏效,原因就在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