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直觉是什么

直觉是什么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觉,或称直觉思维,是人对事物直接而整体的把握,是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人的内心感知迅速地做出判断。然而,一直以来,科学对直觉存在着误解,在科学眼中,直觉是不可靠的代名词。“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按照复杂系统理论,直觉是大脑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组合形成整体后涌现出来的特性,是大脑系统的创造,是非线性的。

直觉,或称直觉思维,是人对事物直接而整体的把握,是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人的内心感知迅速地做出判断。直觉思维是人最先发展起来的思维能力。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发展从婴幼儿的直觉思维开始,发展出形象思维;在童年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青少年期,17、18岁以后,抽象思维逐步占优势,而且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和成熟,等到成人以后,便同时具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2002)。但是,这一划分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婴幼儿时期才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而到成年以后,则采用抽象逻辑思维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jet,1969)就认为逻辑思维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这种认识也许是基于科学的判断,但它则大大忽视了直觉思维的作用。

对于直觉,我们每个人有感受,因此也都有发言权。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小选择,我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凭着直觉便决定了。而且,只要不是那种处处碰壁的人,大多数选择都是对的。实际上,即使是大的选择,比如找对象、结婚等,很多情况下也靠直觉来决定。有时很多亲朋好友为你婚事操心,给你介绍了很多不错的对象,为你分析这个收入多么可观,那个地位多么令人羡慕,还有的虽然挣钱不多、地位不高,但是老实本分,让人踏实放心。可是,亲友们忙活来忙活去,根据逻辑给你推选出最符合你的人选,结果你倒好,根据自己的直觉就选定了,也许你选中的并不是大家看好的人选。所以,直觉在人的判断和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直以来,科学对直觉存在着误解,在科学眼中,直觉是不可靠的代名词。科学对直觉的理解是,“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2002)。“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从这些定义就可以看出来,直觉是不科学的,因为科学是经过对认识对象进行分解、观察或实验基础上,用概念进行抽象、归纳、总结得出来的结论,是经过逻辑思维的结果,而逻辑思维又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是“可靠的”。而直觉恰恰未经历这一过程,是人的直接感受。因此在科学方法中不仅没有直觉的位置,而且还尽量避免直觉。直觉就成了直接、主观、不可靠的东西。

一个难题出现了,直觉在人的判断和选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科学则认为直觉仅仅是直观感觉,未经逻辑推理,是靠不住的。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呢?既然科学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直觉,采用科学的抽象和概念思维,一切都在经过逻辑推理后才进行判断和选择。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行为定会与现在的机器人相差无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认知科学家热衷于人工智能(或称机器人)的创造,有些人甚至希望人工智能会比人类智能更理想。1965年,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西蒙曾预言:“20年内,机器将有能力完成人类所能做到的任何工作”。然而,40多年过去了,西蒙的上述预言根本没有实现。实事已证明,把认知理论转化为智力运作要比原先所想象的更为困难,其中最大的难处在于人类靠直觉行事,而并不完全靠思维行事。很多时候,我们没加思考就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应行为可以在不加思维的情况下发生(托马斯·H·黎黑,1998)。

真是没想到,使机器人无法超越人类的竟然是直觉,这让很多科学家根据科学成果所做的预言落空。这倒使人想起了第九章关于科学方法局限的结论,即“科学采用分解途径,经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客观、抽象和共性的知识,与主观的、实在的、个性十足的人类个体有较大差距。所以,仅靠科学知识是无法指导个体进行选择的。”至此,事情非常清楚了,由于直觉是人对事物直接而整体的把握,而科学研究则需要将事物分解、分析,可是直觉是不能被分解的,一旦分解,直觉便不复存在。所以,问题不在直觉,而在科学,是科学无法恰当地研究直觉,才对直觉产生了偏见。那么,直觉为何如此特殊呢?这要从直觉的产生过程说起。

直觉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产生于大脑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照复杂系统理论,直觉是大脑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组合形成整体后涌现出来的特性,是大脑系统的创造,是非线性的。就是说,即使把大脑解剖开,把里面各部分的情况搞清楚后,还是不能理解直觉是如何产生和运行的。直觉是整体的涌现特性,这一点使得我们在理解直觉时不能完全采用分解或分析途径,还要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来进行。

第一,直觉是人的生物属性,具有物质性,是在人体大脑神经系统基础上产生的精神现象。人脑基本构成为神经细胞或神经元。重约1350克的现代人的脑,所拥有的神经元数目约为1000亿,即在1011这个数量级(正负10倍)。这大致相当于我们银河系的星星数。每个神经元的形态均各不相同,但大都有相同结构特征。一个典型的神经元有一个直径5—100微米的细胞体,以及由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即轴突)和一些纤维的分枝丛(即树突)。通常,一个神经元有多达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突触联系。换言之,一个神经元一般可接收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同时也把信息传送给另外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神经元。因此,人脑的全部突触数目多达1015数量级。而且,突触的连接形式也很复杂,一般是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间形成突触,但也有的是轴突与轴突间、树突与树突间,以及轴突与细胞体间形成突触。这样,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便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网络联结(傅世侠,1983,第393页)。因此,人与人之间直觉的差别,就与神经元数量、结构、连接方式等有直接关系。这既有遗传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后天环境因素。

据研究,人脑和动物脑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是,动物即使是高等哺乳动物脑所能实现的行为多数是定型化的,也就是说动物的很多行为是遗传的,而靠出生后学习得来的行为很少。而人脑则有较大的可塑性,其功能在出生后还有很长时期的发育成熟阶段,很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比如人脑为了支配四肢肌肉和口腔肌肉,使之能够蹒跚地走路和发出咿哑的语音,就需要花上二三年时间。因此,从小在哪些方面接触得多些,就对相应的脑神经产生较多的刺激作用,促进其功能发达。一般说来人脑的这种功能可塑性在外环境作用下大致在15~17岁时达到顶峰。这表明人脑在出生后尚有为动物脑所不可比拟的发展潜能,人脑在个体发生,特别是生后发育时期有着巨大可塑性。

1980年《科学》(Science)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报道,英国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获得过数学一等奖,智商高达126(一般120~140的高智商者只占人群的10%),过着正常人的社会生活。但经CT检查,他两侧大脑部分因曾患过脑积水而薄如纸,从脑室到皮层外缘仅厚约数毫米,而正常人为4~5厘米。这一报道使脑研究者们震惊,由此也看出人脑在其发育早期阶段有巨大的可塑性,某些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陷,完全可以通过对其他部分的刺激和训练而弥补。

相反,如果人脑在出生后缺乏早期教育,其后果相当严重。据另一个报道,早年在法国南部Aveyron县森林中找到一个被研究者称为阿维伦的野孩,年龄12~15岁,找到他时他还不能说话,走路左右摇摆,疲劳时也用四肢爬行。一位医生给他起名Victor,并对他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训练和教育,虽然他达到呼名有反应,用手势可和他做简单交流,味觉和嗅觉也有进步,但他在语言学习方面始终未能获得成功。这两个例子表明,即使人脑的最高级部位发生了障碍,但在其早期发育阶段,如能得到正常环境的刺激,其功能有可能得到显著的补偿;另一方面,看上去虽然属于正常发育的脑,但由于和文明社会隔绝而未得到应有的刺激,也可能发生无可挽回的障碍(徐科,2000,第5页)。

第二,社会文化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产生直觉的关键环节之一,缺乏这个环节即使具有人类的遗传基因,也不可能产生人的直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化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人这一复杂系统的初级胚胎,尚不具备健全人的直觉和各种功能,必须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刺激下,脑神经越来越发达,直到复杂到一定程度,各种思维形式依次涌现,最后形成拥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思维健全的人。

人的这一发育和成熟过程十分特殊,是任何计算机所无法模拟的,有人将人比喻为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构成,有了一定容量的硬件,就可以运行各种软件。如此说来,装配了足够数量的模拟脑神经,就可以造出人来,再输入社会文化信息,就可以产生人的行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不是先有一个完全的大脑系统后,再接受社会文化信息,像计算机那样在硬件上运行软件。而人的脑神经系统与社会文化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婴儿的大脑并不健全,需要社会文化系统的刺激,这是社会文化系统对个体人脑的促进作用,用计算机的话说,也就是硬件的完善需要软件的刺激;另一方面,个体人脑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从而逐渐改变社会文化,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人类各代人之间是不同的,代与代之间之所以会产生代沟,就是因为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硬件也在改变软件。所以,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运行方式来比喻人是不恰当的。

个体的人是一个复杂系统,社会文化是更大的复杂系统,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受到的刺激就是多方面的系统刺激,在这些刺激下,大脑皮层形成了各种分区,大脑左半球在语言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右半球在视角空间信息处理方面更为重要。但并不是人的所有行为都能够定位在大脑相应部位,大脑是通过整合各部分的功能,形成整体思维来应对复杂环境,直觉就是这种整体思维的具体表现。虽然在心理学上能够分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等类型,但这只是思维发育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当大脑面对复杂环境需要做出判断时,它更多的是以一种综合思维形式出现,它可以瞬间做出判断,这就是直觉思维,它具有创造性。

直觉的创造性体现在它的综合性,它不是简单地将过去的经验直接运用到具体问题的判断中,而是将以往接受的社会文化信息综合成一个直觉,从而对问题形成整体直观的把握,这种整体把握是原来接受的各种社会文化刺激所不能给予的,这就是创造。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不能简单地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必须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和面对的具体情况来决策。这样一来,每个人的直觉判断就是综合过去所有经历所进行的一种创造。

由于文化的作用,个人的直觉也就带有了浓浓的文化背景。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直觉判断。拿被别人夸奖后的反应为例,传统中国人习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过奖了“,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国家的人会说”谢谢你!”给人的感觉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视谦虚为美德,注重内敛,不张扬,凡事应该谦虚,因此,当别人夸你的时候,就得谦虚一下。西方人则认为这是礼仪问题,别人夸奖了你,是对你的鼓励,你当然要以感谢来回应,这是很正常的表现方式。

第三,直觉也是个体特殊经历的反映。每个人的直觉都不同,这种不同既来自于个体遗传因素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也来自于个体的特殊经历。这就使得即使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生长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直觉。

根据以上分析,现在可以对直觉思维进行简单的总结。由于思维方式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划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思维比较,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整体性:直觉思维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来认识思维对象,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通过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知识,从而直接、快速、甚至跳跃式地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由于这一思维过程不符合逻辑,目前科学尚无法做出完全解释。

2、创造性:由于直觉思维产生的想法不是根据对思维对象的分解、分析、归纳一步步总结出来,因此就无法直接从一开始思维的素材直接推导出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直觉思维的结果是新的、出人预料的,有涌现性,因而它是直觉的创造,具有创造性。

3、个体性: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

4、不确定性:根据直觉所作出的判断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这也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结合科学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前三个特性恰恰是科学方法所缺乏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直觉的重要性,在面对人生各种各样的选择上,直觉也许可以弥补科学分析方法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