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增加精神能量与树立创新精神

如何增加精神能量与树立创新精神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精神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人体物质能量基础上,经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这就造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创造力巨大,而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客观物质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做出创新成果。前面分析了社会文化对创新精神具有重要影响。找到了创新精神产生的土壤,我们来看看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和独特个性是保障创造得以产生,理想能够实现的前提。

人的精神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人体物质能量基础上,经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人与人之间这种物质能量的差异并不很大,但是精神能量的差异却很悬殊。这就造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创造力巨大,而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客观物质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做出创新成果。

前面分析了社会文化对创新精神具有重要影响。从大的方面说,文化是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精神能量就是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当一个人、一个群体缺乏创新精神,我们必定能从其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其行为方式中找到其相关原因。

找到了创新精神产生的土壤,我们来看看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虽然对于创新精神没有统一界定,但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第五章中总结的,崇尚自由,不畏惧专制,敢于解放;心胸开阔,不迷信权威,敢于创造;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敢于自立;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敢于求真;自强不息,不固步自封,永不满足等等。那么在生活中,哪些活动或行为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呢?

1、以自由精神,培养独特个性,用不断创造,追求人生理想

人是一个复杂系统,人的创造力是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要提高个人创造力,根本在于使这个复杂系统具有自由精神,独特个性,和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否则一切努力就可能是“治标不治本”,即使掌握一些创造技巧,也无法从整体上提高个人创造力。

精神自由并不是说,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的自由只能使人堕落。真正精神自由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么作为一个人的最终理想应该是什么呢?作为不同个体的人是否具有共同理想呢?平常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理想说成,想当一名医生、教师科学家、政治家、歌星、电影明星等等,的确这些也可以是个人理想,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是理想的具体体现。真正的理想应该是“使天赋我们灵肉两部分的势利,尽情地发展,趋向最后的平衡与和谐。”这是徐志摩(2001)以诗人的浪漫和深刻,表达出来的人类理想,他揭示了个人理想的本质。的确如此,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以及所从事的行业,只是实现其理想的手段或途径,而不能把它当成最终理想,比如有人将财富作为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成为富翁时,才发现这原来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最终理想。所以职业不是个人的真正理想,只是达到个人最终理想的手段和途径。

人的真正理想应该是使个人在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后达到身心和谐与平衡。当这一理想实现时,幸福、快乐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至于从事哪个行业,搞什么工作,地位高低都不是本质东西。

如何才称得上是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呢?创造,只有不断创造,才能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既然是复杂系统,每个人都具有了产生涌现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有创造力大小之分。但是,有了创造力并不能保证就一定能产生创造,因为创造力是一种潜力,而创造则是潜力的实现。只有不断追求理想,将理想付诸实现,才能产生创造。

人一生都是从生到死,开始和结果都完全一样。人与人的差别体现在生死之间过程不同,过程又是通过有没有创造来反映。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就是因为有了广大劳动者各种各样的创造。有一种争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我认为这种争论毫无必要,因为英雄也是人民中的一员,他们之间只有创造成果大小差别,而无本质差别。当一个人的创造发生在社会发展的临界点上,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时,这个人就成了英雄。然而,如果没有广大默默无闻劳动者的创造,社会也就不可能达到这一临界点,英雄也就无法产生。

人总是要死的,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一生中没有任何创造!因为,人死实际上就是个体复杂系统分解,其中物质部分分解后进入自然复杂系统,参与物质大循环。而精神部分也就是个体生前的创造进入社会复杂系统,成为社会文化一部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可是,如果生前没有任何创造,就不可能进入社会文化精神大循环,那就是真的死了。这对于本身就具有创造潜力的人来说,无异于天大的憾事。因为你只是参与了物质大循环,这和动物、植物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这里的创造是广义的,并不是说只有大人物才能创造,只有搞出了重大发明得了大奖才叫创造。一个教师能讲好一门课,使学生从中获益是创造;一个工人改进一项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创造;一个拾荒者,他养育了对社会有贡献的儿女,同样是创造。

自由精神和独特个性是保障创造得以产生,理想能够实现的前提。怎样才能形成自由精神,培养出独特个性呢?不去管他,让其自生自灭行吗?肯定不行,因为完全自由,没有经过教育,就会无知,无知就不了解自然规律,就会惧怕自然,精神当然不可能自由。因此,教育是形成自由精神,培养独特个性的必由之路。但是,教育又是一把双刃剑,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不但形不成自由精神,而且会泯灭自由精神,扼杀个性发展。想一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所受教育,小学的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是上重点高中,高中的目标是上重点大学,大学的目标是找一个好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是把手段当成了理想,而把真正的理想撇在了一边。教育自然就成了背书、做题、考试,考高分成为惟一目标。

应试教育中,以统一标准答案的考试其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因循守旧,是抑制自由精神形成,是扼杀个性发展,是反对创造。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课是老师讲解各种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理解这些知识,关键是要记住,考试则是把记住的东西写下来,而且必须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在标准答案面前,是不允许有任何创造的,任何创新都是错误。曾经有一个小学生,在考试时遇到一道题,“雪化了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标准答案,可是这个小学生的答案则是“雪化了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然而对于标准答案来说,毫无疑问,这绝对是错的。人的可塑性很强,就是在标准答案一次次“纠正”下,想象力没有了,自由精神丧失了,个性被标准化了,学生不断增长的是旧知识,不断降低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认为,应试教育方式下培养的学生,成绩越好,想象力丧失就越多!

那么,什么教育才能形成自由精神,培养独特个性呢?首先,没有统一方法,但统一原则是有的,就是要给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展、自由创造空间和时间,其中关键在于引导。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大夫,有一次当学生来协和医院妇产科见习时,她要求每个学生完成10例妇产科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报告。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了分娩过程,他们的作业交到了林巧稚手中。林巧稚一份份看过后,只在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了“Good”,其余的全部退回重做。于是,这些同学找来“Good”的作业,对照之下才发现,那位同学的产程记录上,只比他们多写了一句话“产妇的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汗珠。”林巧稚看出了他们对此不以为然,严肃地说:“你们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只有注意了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才能看到在正常的产程中,常常会发生个体的、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张清平,2005)

这就是引导,让你不要被标准答案所限制,而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发现。自由精神和独特个性就是在这种鼓励和引导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2、目标明确、聚集精神

有目标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没有目标是一定不会成功。目标能够聚集能量,明确的目标是对自我能量的最好激励。同时,理想只有分解成各种不同的具体目标才能容易实现,科学合理地设定目标,对于保持创造活动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班杜拉对此有精辟论述:“自我激励通过一系列最近的下属目标得以最好的维持,而这些下属目标按等级序列组织以保证成功地达成上级目标……假如把难以应付的目标分成有挑战性的、通过额外努力明显可以达到的下属目标,追求它可以维持高的动机水平。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会导致自己的巨大失败。”(珀文,2001)

一个人可以有长远目标,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但同时又必须将长远目标分解转化成短期能够实现的中期或近期目标,形成具有不同等级的目标体系。每完成一个近期目标就是向长远目标前进了一步。近期目标的实现是对自我的最好鼓励,同时又进一步激发实现下一目标的动力。

然而目标确定不合理,或者只有远大目标,而不将其分解成为近期目标,会使人在很长时间内缺乏自我不断激励的机制,很快失去信心和耐心,创造能量减退。曾有记者采访过一位马拉松奥运会冠军,问他成功的秘诀何在,他的回答是自己采用了分阶段目标实现的方法,把马拉松全程的总目标分成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尽全力努力实现,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感到向总目标前进了一大步,自我动力不断得到激励,最终赢得了冠军。

因为目标明确可以聚集人的精神,如同凸透镜,把人的精神能量高度集中,就可以完成各种目标,随着每个目标的达到,精神能量也在增长。相反如果没有目标,精神能量如凹透镜一样发散,无法集中,人的精神不但不能增长,反而会减少,最后是干任何事都打不起精神,必定是一事无成。

人格科学中的目标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按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即个体的行为是围绕着对期望的目标的追求而组织起来。目标理论将动机概念置于人格心理学家所关注领域里的中心地位。研究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类型上、方式上(策略和计划)有着个体差异。在众多的目标研究里提出了至少五种目标类型:

放松/娱乐型(渴望享受)

攻击/权力型(自作主张和支配)

自尊型(自我发展和保护)

情感/支持型(渴望交往、亲和)

焦虑/威胁降低(避免压力

可见正向的接近目标和回避目标都包含在其中,即一个目标既可以是某种我们努力寻求去获得的东西,也可以是某种我们努力试图回避的东西。几乎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目标,要么是想获得,要么想回避。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目标,对另一个人可能只是次要的。两个或更多的目标可能很协调地整合在这个人身上,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以下是几个在研究中得以证实的观点:

人们会更多地去从事那种目标价值高、实现可能性大的行为,而不去作那种目标价值低、实现可能性小的行为。

朝向目标的进展与积极情感相联,而背离目标的行动与消极情感相联。

目标系统的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和健康有关,目标明确并不断实现目标的人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和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目标系统的功能与个体行为的稳定方面和变化方面都有关。(L.A.珀文,2001)

就我自己感受来看,我没有太远大的目标,而只有近期(一两年)和中期(五六年,最多十年)目标,在目标确定后,我会集中能量,全力来完成。当目标达到后我又会寻找新目标。我提出“复杂系统创造论”用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只能业余时间来进行,因为我的专业是林业,在工作时间我要搞关于森林培育的科研和教学。但是不管怎么忙,创造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之中,即使在做别的事情,我的潜意识也在思考创造力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这十年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按这个目标组织起来的。

3、体育锻炼,自由竞争

2005年下半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求大家给校领导提意见和建议,我给两位副校长提了“加强体育锻炼的建议”,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和先进性教育没有关系。可是,在我看来,体育锻炼不仅增加人的物质能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人的精神能量,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提供了一个平等和自由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要想取胜,就只有一条路,刻苦锻炼。

篮球为例,来看一下在训练与比赛整个过程中,人的精神是如何得到增强的。我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上从来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是,我的体育,尤其是篮球,一直是全校最好的球员之一,我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到毕业留校,都是校篮球队队员。有一年林业大学举行全校学生篮球运动会,最后根据个人得分多少,评出三个神投手,我是其中之一。

篮球是激烈对抗项目,全场一个多小时都处于不停的奔跑运动当中,要求运动员有良好体力和耐力,因此,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长跑是必不可少的。耐力训练实际上就是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训练,长期训练就会养成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投篮命中率是篮球取胜的关键之一,练投篮要的是长期全神贯注,甚至到达入迷状态,才能把看似单调的投篮动作每天进行成百上千次的训练。我在中学时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练,先是长跑,然后是练步法,下午放学后练投篮和配合,晚上睡觉之前,还要手拿砖头练跳投姿势几百次,最终达到固定手型,成为神投手的地步。南方冬天的气候阴湿寒冷,我的手经常是一道道裂口,出血,但是专注和入迷以后就根本感觉不到这些,所以我的专注就是这样练出来的。还有,比赛中五个队员必须积极配合,才能赢得比赛,这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十分有利。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精神能量就会得到提高,而且,对手越是强大,战胜对手所提高的精神能量就越高,一种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自信心,探索和冒险精神也随之增长。

奥林匹克运动是古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它是希腊人重视身体价值的一个生动证明。然而,人们只从增强体魄的角度来理解体育,机械地认为体育运动只是对肉体的训练,这实在是对人这一复杂系统的简单理解。的确,人进行体育锻炼后其,看得见的直接效果是体质增强了,但同时精神能量也增加了。公元前430年,雅典在其鼎盛时期人口最多不过23万人(包括奴隶在内),却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大批的建筑家、雕刻家和戏剧家,他们的成就至今还是不可企及的(古希腊被称为世界智慧的作坊),他们的思想影响着后人,并最终成为现代世界文明的主脉。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奇迹必定含有体育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不仅锻炼了希腊人体魄,同样锤炼了他们的精神,罗素(2004)就明确指出:“希腊思想家与我们现代社会那种继承了中世纪学究传统的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有着本质的区别”。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他很容易进入失神状态,会在某个地方突然停住,有时陷入沉思达数小时之久。同时他又有着强壮的体格,据说他在服兵役期间,比别人更能忍受严寒和酷热,也更能忍饥耐渴。他在战场上很勇敢,有一次冒着极大的危险救了他朋友的命。无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和平时期,他都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从苏格拉底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体格训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却离体育运动越来越远。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05年4月8日)在沈阳一些中学采访报道,中小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指标上比十年前有了明显提高,然而肺活量、1000米跑、跳远等体育项目成绩却明显下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关心下一代的人更多的只是从身体角度来考虑,其实,学生在体质下降的背后,更让人揪心的是精神力量萎缩。

4、勇于挑战、敢于冒险

人生于自然,生活于自然,自然现象是人所必须面对的。但自从人产生意识后就不再被动地受制于自然的束缚,而是不断地同自然进行较量,这种较量过程实际上就是精神能量得到锻炼,得到提高的过程。我们都有过类似经历,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排山倒海的海啸,威力无比的飓风,能量巨大的电闪雷鸣,狂暴肆虐的火山,人的力量是何等渺小,自然的威力似乎随时都可以轻易地把我们毁灭。然而,当人们在这些灾难中保住了自己和他人生命,保住了自己财产,并从灾难中再次站起来时,人的精神就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升华,不管是直接经受灾难还是间接感受,其精神都能够从战胜困难中得到洗礼,人类就是在同自然的不断挑战中逐渐壮大。

当然,作为锻炼,我们不能拿生命去直接面对灾难,做无谓的冒险和牺牲。但是,我们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感受自然,去与自然较量。用康德(2000)的话说则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是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而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抵抗的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的确人的精神能量同物质能量一样,是通过锻炼来得以增强,通过与困难较量,与可怕事物挑战,使人的精神超越平常尺度,实际上就是大自然的威力把人的精神带到一个无法想象的高度,困难越大,事物越可怕,精神力量提高也就越大。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夺取天下,创建了新中国?对此我有自己的感受。我老家在云南省威信县,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并在此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扎西会议,会址就在我上小学(扎西小学)的地方。据说当年红军是从离县城十几里远的两合岩进入县城——扎西镇。两合岩地势险要,在两面绝壁悬崖中间是一条河,奔腾的河水顺坡而下,河一侧的悬崖上凿出一条羊场小道,这就是红军的必经之路。小时候每次去两合岩,就会想,如果当年有国民党军队在此镇守,红军也许就不来威信了,因为太困难了。两合岩成为我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形象的例子。长大后对红军的故事知道得越来越多,特别是看了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是和长征分不开的,长征的艰难困苦锻炼了红军的精神力量,闻所未闻的苦难,练就了无人能比的精神。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长征精神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一股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这让我懂得一个道理,一切人间奇迹都是由精神力量创造,而精神力量又都是磨炼出来的!

除了挑战自然以外,挑战权威也同样需要勇气,而且更能培养创新精神。胡适指出:“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权威所吓倒,这就是缺乏精神力量的表现。只有不断向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增强精神能量。

5、脚踏实地、摒弃浮躁

曾经有一个公司给我寄来一本名叫《一夜间成就卓越》的书,红底白子,十分抢眼,刚打开邮包的一瞬间,我为之一振,太好了!这正是我所需要的。马上翻开一看,却是一本无字书,从头到尾全是白纸。我的心马上就凉了,顺手就准备把书仍进纸篓,这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无字书?策划者想表达什么意图?思绪的闸门随之打开。一个题目,一摞白纸,竟然让我有了如下的感悟:首先,世间本来就没有一夜成就卓越的事情,有一夜成名的,但那也是长期努力的结果,而且成名并不一定卓越,就如同名家不一定是大家,有名不一定有水平一样,所以要一夜成就卓越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是无字书。其次,成就卓越的路有多条,但不管是哪条路,都包涵“脚踏实地、摒弃浮躁”的精神。最后,无字书是告诉读者,要成就卓越只有靠你自己,当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过来以后,无字书就会变成你心中的万言书,成就卓越的道路自然就会清晰地展现在你面前。真心感谢这个公司,我至今还在阅读这本无字书。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常无欲也,以观其眇;常有欲也,以观其徼”,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状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欲望太多,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欲望太多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呢?

我的理解,这是因为人是复杂系统,天地万物也处于各种层次的复杂系统之中,也就是说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个系统要观察另一个系统,就必须使自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然就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地观察,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以观察树木生长规律为例,就需要长期、定时、定位观察,为了获得树木年生长规律,就要在一年当中每隔十天半月观察一次,为获得整个生命过程的生长规律,则至少每年要观察一次,更好一点可以每年春、夏、秋、冬各一次。由此就可绘制出年生长曲线和整个生命过程曲线,树木生长规律自然从曲线中就可反映出来。在这个观测过程中,树木不停的长,而观察者定时定位观察就是一种相对静止。如果欲望过多,人就会为满足欲望而分散精力,也就无法保证长期定时观测,数据不全,自然就得不到真正的树木生长规律。

脚踏实地,摒弃浮躁,就是要使人保持宁静无欲的状态,使自己处于相对静止中,只有如此,才能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

法拉第在物理与化学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成就,一个人,若有其中任何一项成就都足以名垂青史,而这一切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决非偶然和上帝恩赐,是他在科学与财富间作出抉择后建立的。1825年法拉第担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职务,此时,他已是久负盛名的化学家,他研究合金钢、光玻璃、制造各种尺寸的透镜,担任技术顾问,许多厂家竞相酬谢,学院的财富不断增加,他个人的收入也颇为可观,到1830年已达1000英镑,是薪金的10倍。若继续干下去,他每年的收入可达5000英镑以上。但这些“生意上的事物”占去了他许多时间和精力,使他不能致力于研究。“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法拉第深深感到财富与学问两者之间常常不可兼得。为了从事“哲学探索”,法拉第在“一方面可以得到15万英镑的财富,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两者之间选定了后者,遂穷困以终。“然而这却使英国的科学声誉高于各国之上,达40年之久!1831年,皇家学院终于同意免除法拉第的商业性技术工作。法拉第获得了自由!从此便全心全意地投入了电学实验研究(曾晓萱,1992)。

康德为了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哲学,多次拒绝许多学校的高薪聘请,一次是哈勒大学答应付给他800塔列尔(康德当时的薪俸是236塔列尔,增加了两倍多!),而且还答应给他以宫廷顾问的官衔,并认为他到哈勒大学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在这所大学里聚集着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日耳曼的学术中心!气候也比波罗的海好,在哈勒学习的一千多名大学生希望他能成为他们的导师。这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是康德固执己见,他既不需要更多的金钱,也不需要荣誉和御前高位。诚然,同哈勒比较起来,哥尼斯堡是个偏僻的地方。可他习惯这里的一切,迁居别的城市只会对他的工作有害(那时正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致于说到给大家带来普遍好处,那么他正绞尽脑汁地撰写这本著作就是这个目的(阿尔森.古留加,1981)。

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当我孤独地生活在乡间时,我注意到单调的清静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他还天真地想到,可以让带有数学或者哲学性质问题的青年人去从事象看守灯塔或者灯塔船之类的职业,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因为有这种抱负的青年,即使在他们一生最多产的时期,也很少有几个能有机会有一段时间不受干扰地专心致志于科学问题。一个青年人即使非常幸运地得了一种有一定期限的奖学金,他也总是被迫要尽快地得出确定的结论。这种压力,对于从事纯粹科学的学生只能是有害的。(爱因斯坦,1979,第119页)

无需再一一举例,只有脚踏实地,摒弃浮躁,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