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界先要跨过心理门槛

跨界先要跨过心理门槛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经济论坛与领英平台发布的《2016全球人力资本报告》中显示,如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70%来自其他行业。两次跨界,让柳青最终跨回了本专业,不过,在跨界的同时,柳青也跨越了自己心理的那道门槛。他们都是“滴滴出行”董事会成员,一直希望有各方面的精英能加入企业,却从未想过像柳青这样的人才也有加入“滴滴出行”的可能。一想到即将回归互联网行业,柳青还有些许的兴奋。

世界经济论坛与领英平台发布的《2016全球人力资本报告》中显示,如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70%来自其他行业。

学计算机出身的柳青,从毕业加入高盛,再跳槽到“滴滴出行”,可以说是经历了两次跨界。第一次是从计算机领域跨界到世界顶尖的风险投资机构,十二年后,再从一名投资行业的资深人士,跨界加入了移动互联网行业。

两次跨界,让柳青最终跨回了本专业,不过,在跨界的同时,柳青也跨越了自己心理的那道门槛。

当“滴滴出行”天使投资人王刚和A轮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得知柳青即将加入“滴滴出行”的时候,几乎惊讶得合不拢嘴。他们都是“滴滴出行”董事会成员,一直希望有各方面的精英能加入企业,却从未想过像柳青这样的人才也有加入“滴滴出行”的可能。

对很多人来说,当时的柳青,是站在风险投资行业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很少有人相信,柳青真的能接受巨大的落差,跳槽到这个全新行业中的全新企业。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关于跨界跳槽这件事,柳青也遇到了来自家庭和高盛方面的巨大阻力。柳青出生于一个开放的家庭,家人对她的选择一直抱着尊重与支持的态度,不过,当得知她想要放弃十几年来艰苦打拼的成果,一切从头开始时,家人还是难免感到担心。

高盛的高层领导得知柳青即将辞职时,更是无比惊讶,他们轮番对柳青进行游说,试图将她挽留下来。

即便是一个意志再坚定的人,遇到这样的挽留也难免会留恋,毕竟对于公司、对于同事,对于自己一直以来所从事的风险投资行业,柳青都有深厚的感情。

为了让柳青能冷静地思考去留,程维特意安排了一场西藏自驾游,除了他和柳青之外,还有“滴滴出行”的六名高管一同参加。也许是这次旅行让柳青的心情平静了下来,站在高原上,所有的纠结与不舍终于伴随着一场痛哭全部宣泄了出来。之后,柳青便下定了决心,离开自己从事了十二年的风险投资行业,并且在离开之前,给自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分别写了一封长信,作为深情的告别。

既然做了选择,柳青就做好了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准备。一想到即将回归互联网行业,柳青还有些许的兴奋。

上大学之前,柳青读过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并且深受书中内容的影响。从那时起她就立下了成为一名程序员的志向,因此在报考大学时,才选择了北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进入哈佛大学之后,同样也是攻读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

机缘巧合之下,柳青才在毕业的时候进入了风险投资行业,直到如今回想起来,柳青也从未后悔。她一直认为,收到高盛录用通知的那一天,是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她就是这样的人,只要决定要做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后悔,更不会在中途轻易放弃。她还记得,在高盛的最后一轮面试的过程中,自己还高歌了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并且在唱完之后,依然一直抱着忐忑的心情。直到正式入职,一块石头才终于落地。

柳青并不是一个生性开朗的人,刚刚从学校进入公司时,依然难改腼腆的个性。开会时,她喜欢躲在最角落的位置,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久而久之,她的上司告诉她,在职场中,不会有任何人替你说话,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职场精英,就必须学会自己站出来。

这句话被柳青放在了心上,并且照做了。多年以后,柳青收到了来自高盛亚洲区前执行董事Stephen Zhu这样的评价:“柳青是高盛文化传承者,对于所有的事情都要求极致。在业务上她很激进,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团队的要求也很高。”

最初了解“滴滴出行”时,“滴滴出行”的发展历程让柳青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当年,柳传志用一间平房和30万元港币创立了联想,并成了PC行业中的巨头。“滴滴出行”与联想的最初创办过程有些相似,“滴滴出行”的创业资金只有80万元,聚集了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之后,就让移动互联网和交通行业碰撞出了巨大的火花。

许多移动互联网企业如同昙花一现,短短地火了一阵之后就永远地销声匿迹了。“滴滴出行”却不同。一经推出市场,就备受风险投资机构的追捧,迅速在各大城市的交通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在当时的打车软件市场,“滴滴出行”只有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几乎与“滴滴出行”同时成立的“快的打车”。

在跳槽之前,柳青对打车软件市场也进行过一番调查研究,并以资深风险投资人士的眼光进行过精准的分析。当时的她还站在高盛的立场上,希望通过自己与腾讯、阿里巴巴双方的关系,撮合“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草”进行合并,之后再代表高盛以一个很好的价格进行投资,在打车软件市场上分一杯羹。为此,她还主导了2013年“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第一次合并谈判。

不过,两家企业因为原本的竞争关系,对彼此都不能给出足够的信任,在股权比例分配方面,也一直不能达成共识。因此,合并谈判也因此搁浅。

在此后不久,“滴滴出行”对外公布柳青担任公司的COO,而当时,也正是“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朱啸虎对于柳青的加入最初是并不完全看好的,因为柳青从前的身份是国际著名风险投资企业的高层。与“草根阶层”出身的“滴滴出行”相比,她是个“飘在云端”的人物;与司机、乘客打交道和与企业老板打交道完全不同,更何况没有人知道“滴滴出行”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

然而正是这个不被看好的人,不仅踏踏实实地留在了“滴滴出行”,还凭借自己在风险投资行业多年的经验,带领着“滴滴出行”团队创造了不俗的战绩。

其实,柳青并不是风险投资行业中唯一一个跨界跳槽的人,只不过,她是离开高盛跨界跳槽的人当中职位最高的一个。在高盛时,柳青就对交通出行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找到人生的召唤”。

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柳青将多年来在风险投资行业积攒的经验发挥到了极致。她做了无数的背景调查,比在高盛工作时所做的任何一次企业调查都要详细。每天她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和程维交流有关跳槽的事情,熟悉的人甚至开玩笑说,柳青仿佛又陷入了一场“热恋”。

因为欣赏“滴滴出行”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方面的价值,柳青自愿降薪加入这家企业。“滴滴出行”的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柳青说:“和一个从骨子里散发着变化荷尔蒙的年轻团队一起成长,是一件绝对值得珍惜的事情。”

柳青对“滴滴出行”的创办者程维同样也极为欣赏,她欣赏程维的远见、抱负和魄力,更欣赏他敢于为梦想付出的精神。在柳青看来,程维是一个拥有远大目标的人,不过他的行事风格却是脚踏实地的。和这样的人合作,柳青感到踏实,她早已经和程维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友。柳青觉得,在年轻的企业家当中,程维的格局、心胸、眼光、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是顶级的。

在柳青加入的最初,“滴滴出行”的投资人的确产生过一丝疑虑,他们不知道柳青对于跨界跳槽之后的落差能否欣然接受。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终于发现那些顾虑是多余的,柳青把一切变化与工作都处理得非常好,朱啸虎甚至说:“我不敢想象‘滴滴出行’没有柳青,今天是什么样子。”

在加入“滴滴出行”之前,柳青从来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感觉。她承认,自己刚刚加入“滴滴出行”时,的确焦虑和迷茫了一段时间,甚至对即将面对的一切萌生出巨大的恐惧感。不过,这些不适的感觉都是短暂的,柳青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由高到低的心理蜕变。

在“滴滴出行”内部,公司管理人员每个月都要召开为期三天的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公司的业务进行报告和评断。业务不够优秀的人,会被颁发一个特别的奖项——“烂橘子奖”,通过这个方式,柳青发现,“滴滴出行”是一个有话直说的公司,这种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让人感觉舒畅

尽管如此,柳青在心理上还是很难容许自己失败,尤其毕业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互联网行业。因此,她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去避免错误和失败的发生。因为精神太过紧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她开始不眠不休地工作,只要有与工作相关的微信或者电邮,都第一时间回复,只要有人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都尽量去满足。

作为一名“新人”,柳青希望自己能有存在感,于是,她常常将自己累得半死。有些事情并不是公司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并不需要立刻处理,可柳青为了不被人质疑,不管多忙多累,也会及时解决。

为此,程维为柳青进行了许多心理辅导,他告诉柳青,不能为了忙碌而忙碌。他还教给柳青一种工作方法,每天早上把这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列出来,优先处理,其余的事情都可以暂缓或是推迟。

这是一种极有节奏感的工作方式,柳青从此彻底从为了忙碌而忙碌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并且,“滴滴出行”的高管们每个月都会聚会,讨论出公司当下最重要的十件事,并将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个人头上。如此一来,柳青很快就了解了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是什么,再也不需要盲目地忙碌。

加入“滴滴出行”两个月之后,柳青才终于找到了自己正在经营一家企业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做风险投资行业时完全不同。做风险投资行业时,柳青形容自己就像是“游牧民族狩猎”,不需要很大的团队,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出征。完成一个投资项目,就像是完成了一场狩猎,时间很短,完成之后,很快就可以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而经营一家企业,就像经营一家农场,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去关照。再也不能追求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耕耘,最终才能获得丰收。

参透了其中的道理,柳青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充满信心。一段时间以后,“滴滴出行”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柳青更适合她目前的角色。

在“滴滴出行”内部,柳青有一个外号,叫“拼命三娘”,这是一个极具褒义的称谓,因为柳青不仅能说会道,并且还十分坚强。既可以做公司高层在国外时的翻译,也可以为公司拉来巨额的融资。

有人说,柳青和程维在工作中是一对绝配,因为他们不仅是两个做事十分拼命的人,同时也都有聪明和正气的一面。很多人很难相信柳青和程维在工作中具有如此高的契合度,因为两个人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

柳青的背景众人皆知,不仅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父亲,她通过自己的多年打拼,也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国际、国内人脉,而程维却是从底层的销售一步步做起来的。可是在柳青看来,正是因为彼此的成长背景不同,才能产生互补效应,与程维相比,柳青在资本市场具备呼风唤雨的能力,而与柳青相比,程维对市场的敏锐度则更强。

这种强强联手的工作方式,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面对竞争者,两人携起手来,也必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在平息“滴滴出行”与“快的打车”的价格大战时,柳青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与腾讯和阿里巴巴高层的关系很好,与“快的打车”的团队也很熟稔,因此,只用了22天的时间,在柳青的斡旋下,“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就完成了合并谈判,人们将这场谈判称为“情人节计划”。这个听上去美丽而又浪漫的计划,背后少不了柳青和“滴滴出行”全体成员的努力。

在高盛时,经过了新人时期的高压工作之后,柳青的工作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尤其是在身居高位之后,柳青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做到完全平衡。然而在加入“滴滴出行”之后,柳青几乎舍弃了全部的个人生活,将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几乎每个周末,柳青都要开会,几乎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因为不愿意与孩子长时间见不到面,柳青特意把孩子从寄宿学校转到公立学校,就是为了在晚上下班以后能和孩子见见面。

可惜,柳青依然不能准时下班,有时候加班到深夜,孩子们已经睡了,为此,柳青又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每天晚上9点准时回家陪孩子,等孩子睡着以后,同事们在夜里11点再到她家楼下开会。

在外人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变态的工作方式,柳青却在享受这种过程,以及工作带来的回报。

这一点,柳青与父亲柳传志十分相似。柳传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他硬是凭借自己的坚韧与耐力,完成了划时代的壮举。柳青也和父亲一样,挑战着旧的体制。

“滴滴出行”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国的出租车市场还多少有些“垄断”的意味,按照当时的客运管理规定,只要是非出租车的揽客行为,都会被当作“非法运营”处理。因为有这样的制度保护,出租车行业便成了无人可以竞争的行业,直接导致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低、司机负担重等问题,并且这种状况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改善。

因此,柳青加入“滴滴出行”之后,公司的服务领域开始渐渐拓展到专车领域。从此以后,私家车主也可以成为上路运营的司机,也可以由“滴滴出行”向汽车租赁公司购买或者租赁车辆用于运营。

短短的半年时间,就有40万注册会员成了“滴滴专车”的用户,专车司机们不用顶着“份子钱”的压力,工作起来十分轻松。并且因为有“滴滴出行”推出的评价制度,乘客们可以根据司机的服务对其进行打分和评价,也就在无形中对专车司机的服务形成监管。

专车服务方便了乘客,却引来了出租车行业的抗议。他们觉得自身的利益遭到了侵犯,于是在2015年5月,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出现了对峙的情况。不过,经济学家却认为“滴滴出行”的做法正在促进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让中国的交通出行状况变得越来越好。

只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滴滴出行”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发现,其对中国城市的交通运行状况正在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并且,因为有了竞争者,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将会受到冲击,有经济学家认为,“滴滴出行”的做法终将被载入史册。

在以前,出租车市场的管制过多,效率也过低,从而引发了许多问题,因为专车的出现,这些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柳传志曾说:“不做改革的牺牲者。”柳青也抱有同样的看法。她并不愿意被冠上“变革者”的头衔,也不愿意和原有的制度进行对抗,更不希望自己做出任何破坏市场秩序的事情。她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保证市场的良性运行,这才是她真正想做的事情和真正热爱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