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药用蜈蚣的资源状况及蜈蚣的人工养殖前景

我国药用蜈蚣的资源状况及蜈蚣的人工养殖前景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蜈蚣,又名百足虫、天龙、螂蛆。我国古籍药典中所论述的中药材蜈蚣指的是少棘蜈蚣。人们正在研究将其引入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领域。由此可见,蜈蚣今后的用途将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蜈蚣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到现在,蜈蚣的人工养殖已在湖北、浙江、江苏、广西、云南等地星星点点地开展起来,其养殖区域在不断地扩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成熟。

蜈蚣,又名百足虫、天龙、螂蛆。在生物学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蜈蚣属。该属动物在全世界有65个种和3个亚种,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尤其以东南亚地区的种类最多。在我国分布的蜈蚣属动物有50多个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区、华中区的南部及川滇区的南部,华中区的北半部也有个别种类的分布。另外,新疆、西藏的南部地区也有蜈蚣分布。

蜈蚣作为药用动物应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籍药典中所论述的中药材蜈蚣指的是少棘蜈蚣。但是,由于种质特点与地域资源分布的原因,还有一些种类的蜈蚣也被不同地域的人们广泛使用,并形成了地方习用种类。这些种类包括:多棘蜈蚣、哈氏蜈蚣与墨江蜈蚣。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这些种类的蜈蚣,虽然未被古籍药典列为蜈蚣中药材正品,但它们在机体的组成、药用有效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与少棘蜈蚣极为相似,因此它们与少棘蜈蚣一起,同时成为现代中医药中蜈蚣药材的主要品种。

药用蜈蚣主分布于我国的浙江、湖北、江苏、湖南、广西、海南等地,这些省是我国药用蜈蚣的主产地。这其中,尤其是浙江的岱山、嘉兴、丽水等地被认为是药用蜈蚣正品——少棘蜈蚣的发源地,在20世纪60年代前,每年出产量在300万~400万条以上;而湖北的随州、宜昌、京山等地则是多棘蜈蚣的产地,年出产量现已达到了2 000万条以上。

我国古籍药典认为:蜈蚣药材具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等功效。并用于治疗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瘤块、疮疡肿痛、风癣、白秃、痔漏、烫伤等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蜈蚣研究的不断深入,蜈蚣新的药用价值被不断地发掘出来,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目前,蜈蚣在医药中的用途已超过了100种以上。在食品、保健品领域中的用途正在开发。人们正在研究将其引入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领域。由此可见,蜈蚣今后的用途将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蜈蚣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随着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许多原来的山地、丘陵被不断开垦为农田,蜈蚣的自然栖居地在不断地缩减。又由于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大量使用,蜈蚣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加之人们大肆的捕捉,使得蜈蚣野生资源日渐枯竭。例如:浙江省舟山地区的岱山、嘉兴等县,曾是少棘蜈蚣的主产区,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总产量在300万~400万条,但到了70年代,产量即下降了一半,现在该地区已很难像昔日那样批量地出产蜈蚣了。70年代之后,药用蜈蚣的主产区已由浙江转向了湖北、广西等地。尽管出产量有所提高,但这不是资源量增长的结果,而是扩大了资源收购地域和收购种类的结果。蜈蚣的生长期很长,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4周年的时间,所以,一旦资源被破坏便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近些年,在全国药材市场上,蜈蚣已成了紧缺的中药材之一。这使得人工养殖蜈蚣已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与迫切性。

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省有关单位即已着手蜈蚣的人工养殖研究。紧接着,浙江、江苏、广西也相继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到现在,蜈蚣的人工养殖已在湖北、浙江、江苏、广西、云南等地星星点点地开展起来,其养殖区域在不断地扩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成熟。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上的蜈蚣药材将由靠野外捕捉转变为主要靠人工养殖来供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