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怎样模模糊糊想

关于怎样模模糊糊想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有一位技术专家,曾运用过模糊对待的创新思考方法来考虑如何培养、训练他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模糊对待在人们的发明创造活动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二节 关于怎样模模糊糊想

关于怎样模模糊糊想,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模糊对待创新思考方法,它是指,思考某些问题,或在思考问题的某些阶段、环节上,为了提高思考效率,不必要求认识精确化,而可以让它具有一定模糊性。

例如,如何到人群里去找一个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思考这样的问题就适宜“模糊对待”。仅凭“矮个”、“秃顶”、“较胖”、“中年”这样几个模糊特征,常常很快就能找到所要找的人。相反,如果要力求精确,硬要事先弄清这个人身高1米几几,头上还剩多少根头发,体重多少斤多少两,年龄是多少岁零多少个月多少天,那倒会反而难办了。这里只举了以上这么一个有一定代表性的简单例子,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

有时,模糊对待不是对整个问题的思考过程都适宜,而只是在思考问题的一定阶段上需要。比如认识某个复杂事物或处理某项复杂问题,在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告一段落的时候;或者在碰到大的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需要对事物或问题先作一番鸟瞰式的思考,以便形成对事物的粗略的认识;或对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及其后果作出一个大体上的估计。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耀眼的闪光把周围的一切照得通亮,强烈的冲击波掀起了阵阵狂飙,人们莫不惊叹其威力的巨大。它究竟有多大的爆炸力呢?一时却还计算不出来。这时,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走出掩护室,他决定先估算一下。他将一把纸屑抛向空中,然后根据自己同爆炸中心的距离和纸屑被冲击波吹走的距离,估算出了原子弹冲击波的强度。后来,通过仪器测量的精确数据表明,费米的模糊思维得出的模糊认识,同精确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很近似的。

美国有一位技术专家,曾运用过模糊对待的创新思考方法来考虑如何培养、训练他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当他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新颖独特的椅子时,他对学生说:“你们各自画出一种身体的动作姿态,但必须有一种东西支撑这种姿态。起支撑作用的东西,材料可以是塑料、木头,也可以是金属。”这显然是一个模糊的要求。他为什么不把要求提得具体、明确一些呢?他解释说:这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考。如果不这样,而具体明确地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新的椅子,他们的创新思考就会被头脑中储有的关于椅子的记忆所束缚,就会只是根据已有的椅子形象去做一番或增或减的改动。提出“一种身体被支撑的姿态”这一模糊要求则不然,这能促使他们抛开记忆中的椅子形象的羁绊,而无拘无束地去进行多种多样的“前无古人”的大胆设计。

模糊对待在人们的发明创造活动中是有重要作用的。科学技术的力求精确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习惯于整齐划一和追求对称美、和谐美的倾向,已使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不愿接受和容忍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的心理。而信息量理论却告诉我们,事物的不确定程度越高,可以从中获得的信息量越大。比如玩扑克。一副洗乱了的牌,比一副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牌,信息量要大得多,因为前者的可能性多,令人无法或难以预知;后者的可能性少,人们很容易预测出来。二者比较起来,前者为人们提供的创造机会显然比后者要多得多。

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介绍过一个名叫克雷蒙特的人,他常把自己的一些发明构想做成卡片,然后胡乱投入一个大箱中。有一天奥斯本问他:为什么不把箱中的乱七八糟的卡片理顺一下?他回答说:要是把它们整理好,当我需要的时候,只能捡出一个处于一定顺序中的已知的构想,这样的构想很难诱发新的构想。可是如果我把手伸进乱七八糟的“构想箱”里时,一面搅乱,一面翻捡,往往就会抓到很可能是平时所想不到的构想,而且这样的构想容易再唤起其他的新构想。

运用模糊对待思考法思考事物和问题,较具体地说来,它的特点是:1.不是先考察事物和问题的各个局部,然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考察事物或问题的总体,而是先从考察事物或问题的整体出发,然后再考察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各个局部(如鉴别一个香蕉或苹果应当属于哪一级)。2.不是一个不漏地逐一考察事物或问题的各个大大小小的特征,而是着重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例如根据两三个主要特征去寻找一个陌生人)。

据说,有这么一回事:有一次,某博物馆的一位讲解员,指着一具已不可能考证出死者身份的尸体对前来参观的人说:“这具古尸距今已有两千零四年了。”参观者惊奇地问他:“既然己考证不出死者的身份,你怎么把这具古尸的年代了解得这么精确?”讲解员回答道:“这很简单。我是四年前调这里工作的。我刚调来的时候,馆长告诉我,这具尸体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两千年加四年不就是两千零四年吗?”参观者听了都忍住笑起来。这位讲解员闹的这个笑话表明,他还不懂得什么是“模糊对待”。

我国著名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曾说过这样一段富有启发意义的话。他说:“要培养学生有精确的思维能力,也要让他们学会毛估的方法。毛估和精确都是必不可少的认识阶段。在认识的头几个阶段就要求拿出精确的答案来一般是不可能的。总是先有毛估,再一步一步逼近精确。总是先模糊,再一步步走向清晰。毛估是认识的开端,也往往是突破的开端。”

《三国演义》里记述了关于曹操的以下这样一段故事。官渡一战,曹操打败袁绍后,在袁绍保存的档案材料中,发现了不少曹操手下的人同袁绍“暗通”的书信。这时,曹操的谋士们纷纷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不同意这样做,对谋士们说道:“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他并且下令将那些“暗通之书”统统烧掉。这样一来,曹营中那些暗中同袁绍有过书信往来而正提心吊胆的人,便都放心了。出于感恩戴德,这些人自然也就愿意死心塌地地报效曹操。曹操思考、处理此事的这一高招,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乃是模糊对待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巧妙运用。

一些人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之谈:“大事要清楚,小事要糊涂。”这说明,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事对人,有些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在一定时候是可以模糊对待的。这样也许既能提高效率和效果,又能省心省事、省时省力。当然,必须力求精确的场合,则千万不可模糊。且不说科学技术中的问题,即使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许多事情,比如签订合同一类的事,也是一点都模糊不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