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班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上班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上班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一、了解所在行业的特点1.了解行业特点的意义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行业的选择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回忆大一时班主任邵亚萍老师送他的一句话:找准大学生的定位。找准定位,经营人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方向。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上班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一、了解所在行业的特点

1.了解行业特点的意义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行业的选择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不论学什么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时首先要了解所在行业的特点,只有清楚了所学专业在所属行业或自己想从事的工作在其所属行业的特点,才能清楚行业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特长或爱好、兴趣是否与其相符。大学生所选的任何专业本身没有实质性的优劣之分,关键看你对该行业是否真正了解,关键看你的个人特点是否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2.准确自我定位

就业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大门都为大学生打开着,你可以选择旅游、商贸、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等行业,你也可以选择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或是江西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取消了毕业生就业的限制性措施,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在面对如此多的机会时,对于刚就业的毕业生的自我定位十分关键,如果此时选择失误,付出的可能是时间和精力,也可能是失去了进入某一领域的机会。这时,广大毕业生们就应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案例分析:

准确定位经营人生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系2001级学生杨吉,在他读本科期间,多次去其他学校做讲座,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书评、影评,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五篇,还出版了一本24万字的学术书稿《法理的解释:思辨笔记》。

问及他的成功之道,他说,关键的一点是他大一进校后就明确了自己来这里干什么。他一直对别人视为枯燥的理论有极大的兴趣,大一一进校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希望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学四年,以经营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他回忆大一时班主任邵亚萍老师送他的一句话:找准大学生的定位。他解释道:这句话虽说很平常,但包含了三层意义:1.“找”而不是“给”。“找”是主动的,是靠自己寻求的;2.学生的定位,那就是以学为主;3.大学生的定位,大学生不是高中生,是一只脚已经跨入社会的青年,所以大学生除了学习外还要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正因为班主任的这一指引,让他避开了大一的迷茫阶段,一下子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来。他老老实实的订计划,又老老实实地记录完成情况。比如看完电影后写影评,看完书后写书评,每天按计划办,大一大二既过得充实,又积累了不少知识。当室友们拉着女友去逛街时,他在图书馆看书;当同学们三五成群吃喝或玩游戏时,他在寝室写文章。他忍住了寂寞,忍住了同学不理解的目光。当然,有时他也会和同学一起将孙燕姿、谢霆锋的歌唱到喉咙哑;有时也会将“闲书”看到天昏地暗。只是他目标明确,学会了对事物进行选择,将追求理论的力量作为读书的目的,在“苦海”中培养了兴趣。用他的话说,大一大二时的付出换来了现在的收获,而如今的收获也淹没了当初的那份落寞感,一切都值了。

杨吉最常提到的两个词是“定位”和“经营人生”,“找准大学生的定位,只要肯努力、肯付出,一定会有成绩,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这句话无疑是在校大学生最恳切的经验传授。找准定位,经营人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来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网,2004年)

自我定位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职业的特点等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对待第一份工作的不同态度,判断一下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如果你是其中一种类型的,那么请注意本文给你的提示:

第一种类型,想把第一份工作当做终生的工作。说明:这类人愿意与组织共同成长,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所选的单位一定要有规模,能够给你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必太计较起薪和职位。大型企业、机关事业、教育类的职业适合这部分人的选择。

第二种类型,想把第一份工作当做训练自己的场所。说明:这类人可能因为定位不清或是缺少机会,找的第一份工作只是想让自己熟悉职业并进一步了解自己,以便今后再进行选择。这类人在求职时可挑选的余地较大,但也让用人单位担心你的稳定性,所以在面谈时最好不要表达出你的打算,而且要挑选流动的自由度较高的单位,以免离职时损失太大。

第三种类型,想骑驴找马。说明:这类人对自己有相对明确的定位,基本可以确认自己有兴趣从事的行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自己心仪的单位刚好没有用人计划,只好委曲求全,在本行业的其它单位工作一段时间,获得相关的经验和背景,以便今后跳槽到自己心仪的单位。

二、工作初期的准备

人们在就业准备期需要准备的内容很多。但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层次的群体来说,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所谓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即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2.身体素质准备

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应该始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规律,做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3.知识、能力和技能准备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的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指人的日常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对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6)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7)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

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就业准备期应该做到:学好专业知识;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等。能力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技能属于人的行为范畴,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常体现为实际操作技术和技巧,它是丰富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能力基础,它能不断促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李开复对中国大学生的忠告

李开复博士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中告诉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为人处世。

李开复认为大学四年要学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如果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来源: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版)

4.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

人们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职务。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积极技能,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掌握一定的职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处于就业初期的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初期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其职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5.心理准备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不健康心理,特别是当就业的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距离时产生自卑或恐惧,产生某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负心理和迷惘心理等。

三、试用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试用期的含义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相互了解、确定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招聘条件或求职条件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

“试用期”是伴随着劳动法的出台而出现的。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一方面可以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为每个工作岗位找到合适的劳动者,试用期就是供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适合其工作岗位的一项制度,给企业考察劳动者是否与录用要求相一致的时间,避免用人单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新招聘职工的利益,使被录用的职工有时间考察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的规定。在劳动合同中规定试用期,既是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为劳动合同其他条款的履行提供了保障。

2.试用期应注意的问题

试用期是求职者获得一份工作最初的不稳定阶段,也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一个试用考察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试用期的工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试用期限可长可短;试用期一到,单位可以留用,也可以不留用;试用期的合同可订可不订等等。由于试用期具有灵活性较大的特点,所以,求职者的权益往往最容易受到侵犯。这就要求求职者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在试用期间的合法权益。

(1)在试用前签订劳动合同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十八条规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因此,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后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反法律的。订立劳动合同是约定试用期的前提条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单独签订的试用期合同,其所约定的试用期无效,这个期限应视为劳动合同的期限。对于拖延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权益损害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就不能随意解除。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第25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劳动合同一旦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不能找借口随意解除。

(2)依法约定试用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

此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依法协商约定的试用期满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延长试用期。对于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不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不得任意延长试用期限。

(3)保护好试用期间的报酬权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应该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如果试用期的报酬权益受到侵犯,应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依法保护好自己试用期间的报酬权。

试用期间的工资标准与正式上岗后的工资标准相比,一般都比较低,但最低不应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某个工种在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数是多少,可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去查询。在这个最低工资标准之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以协商确定。试用期内工伤可以要求享受工伤待遇。

3.如何顺利通过使用期

作为职场新人来说,如何把握好“试用”这个关键时期呢?中国人民大学就业办公室主任李军建议,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适应环境和工作

主动了解和遵守用人单位的各种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作息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即使一些老职工不大遵守制度,千万不要“学样”,因为你们的“身份”不同。

熟知工作程序和工作环境。与你工作相对应的人和事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

熟知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你的岗位有些什么要求,责任有多大,处罚如何规定,必须牢记在心。

熟悉用人单位的业务范围和与你的岗位有关的客户情况,这些方面的内容越仔细越好,越清楚越有帮助。

了解前任在此岗位时的工作状况,这样就有一个比较。知道做到什么程度会受赏识,出什么差错会被炒鱿鱼。

(2)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能力

试用期的主要目的就是考察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不能完成岗位的要求,干得一蹋糊涂,可能未到试用期满就会被“请”走。

因此,试用期不但要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还必须千方百计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来。可以请教前任(如果可能的话)如何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可以到外面的一些单位的相关岗位取经求教,也可以发动朋友、老师、同学帮助出些主意,想点办法,当然,最主要的还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最理想的局面是,不但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还有一两项有创意的开创性工作,那么,你的试用期肯定能圆满。

(3)注意调节心态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经常理论与实际脱节,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会进行工作指导,或者提出善意的批评,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些大学生是带着很大的意见离开原单位的,加上有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

“初来乍到”的日子自然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很多报刊、杂志等媒体也有很多指导学生就业的文章,告诉大学生该怎样或者不该怎样。而实际上每个单位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如鼓励大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利用假期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工学交替”等形式,多到实习单位去真正地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更有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

(4)发挥好自己的工作优势

大学生初涉职场,认真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还要注意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生能否胜任这个岗位。在试用期内发挥些自己的特长,更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比如擅长文艺,可以在单位举办节日晚会、演讲比赛等场合露一手;会修理家电,可以为同事排忧解难。当然,在自我表现时还要注意“火候”,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则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尤其是对于强调团队协作的单位来说,即使你很优秀也未必能留下。

四、工学结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工学结合的由来

工学结合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而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三化”、“四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形成了“威尔逊—莱昂斯报告”,后又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于1961年出版。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2.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许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半工半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习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进行了试点,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等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主要是学习高深学问,半工半读有损高深的形象。

其次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为学生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学生工作要取得报酬更是难上加难。

再次是学生外出实习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部分家长及学生对此表示不理解。

其实,学生理论学习课时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国外同样存在。他们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国外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因此实施起来较为方便。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得到较好的效果,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不影响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暑期适当延长,学生通过4个暑期可以有半年多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了优势。

3.学生如何适应“工学结合”阶段

(1)改变心态,正视学校和企业的区别

目前,由于在校的学生年龄偏小,还没有转变自己是学生的观念,在岗位上可能会有意或无意的把自己和其他同事区分开来,大多数学生不能吃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我们应把“工学结合”阶段当成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抱着锻炼的态度,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去。

学生刚刚来到工厂,都会将工厂和学校做一个比较,而往往会把对工厂的不适应扩大化,一下子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有的学生这样对我说,“我们已经适应了,和厂里的老员工住在一起,也习惯了,大家有说有笑的”。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正视工厂和学校的区别,顺利从学校过渡到企业。

(2)转换角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生从刚出校门到适应工厂(或公司)的工作氛围需要过程,而企业没有时间让他们慢慢过渡。学生从以前轻松的学习环境突然转换为按章工作的工人很不适应、不稳定,这时,应迅速转变角色,忘记自己是学生,以一个普通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工学结合正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前的一次过渡,我们有必要抓住“工学结合”之机会,切实培养和提高自己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精神。

(3)转变思想,树立全面学习的观念

要克服一些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的片面认识,对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老师要做的工作,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从企业管理、环境保护、工件摆放、工艺分析、产品性能、总成装配,师傅们的敬业精神等等,都是学习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